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014-5-11 0:11:04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 文 试 题

YCY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骨(hái)      噬(niè)      慰(jiè)       面面相(qū)

    B.拾(zhí)      饿(piǎo)     果(pǔ)      羽而归(shā)

    C.桑(zhǐ)     马(nú)      绔(wán)     尽职守(kè)

    D.空(lòu)      那(chà)      搭(shàn)     安土迁(zhò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峥嵘        甄别         书生意气           怨天尤人

    B.不啻        墓冢         谈笑风生           貌和神离

    C.凋敝        弘扬         锲而不舍           功亏一匮

    D.遐想        静谧         涸辙之鲋           欢渡春节

3.选择下列一组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1)他       不失信于人,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想方设法都要完成。

  (2)他参加工作不久,因此完成这项工作的速度       要慢一点。

  (3)这台晚会使得不少外国人士      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经过长期的       ,如今他的演唱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A.历来        未免          体验          磨炼

       B.从来        难免          体味          锤炼

       C.从来        难免          体验          磨炼

       D.历来        未免          体味          锤炼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与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B.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灵活的攻防转换战术,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早早奠定了胜局。

    C.这部历史小说围绕着明末的内忧外患展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好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合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蕃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活动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

    D.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建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共识。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优孟,故楚之乐也。长八尺,多,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以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英才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者,罪至死           谏:规劝

    D.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起为吏

    A.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B.以大夫礼葬之

    C.爱其子,择师教之

    D.蟹六跪二螯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  )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僚倒的悲惨境遇。

第Ⅱ卷(共90分)

三、(15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分)

②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己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①词中所说的“心事”指什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②这首词上下两阙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补定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四句)

①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如是而已。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         

              烟波江上使人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花开堪折直须折,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4分)

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逢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好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港、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没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炽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涸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别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4.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2分)

15.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2分)

16.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6分)

  ①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五、(11分)

18.为使下面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可删去哪三个词语?(只写序号)(2分)

    曾经① 有人② 谈过③ 这样④ 的⑤ 一个⑥ 事实⑦在⑧ 图书馆⑨ 里⑩寻找资料,同一著作的不同文本排列,最薄的文本总是中文本。

19.某中学高一年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文学社,特向同学们征求社名。请你为他们拟社名,并说明理由。(3分)

  示例:社名“浅草”

  理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别小看了自己,大地正由小草来装点。

  你所拟的文学社名       

  你的理由                         

20.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3分)

  ①                              

                            

                            

21.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3分)

    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答:地上的狮、虎              

六、作文(50分)

    爱父母、爱祖国,这是情感的底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这是行为的底线;尊重别人、团结友善,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足球、篮球、羽毛球是不能让它越出场地两端的底线的;做人,更不能堕落于底线以下,在道德与法制上,是连“擦边球”了不能打的。底线,是是非善恶的分水岭。

请以“做人的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每题3分,共18分)

1.D.(A项觑应读“qù”,B项脯应读“fǔ”,C项梓应读“zǐ”)

2.A.(B项“貌和神离”改为“貌合神离”;C项“功亏一匮”改为“功亏一篑”;D项“欢渡春节”改为“欢度春节”)

3.B.(“历来”和“从来”意思差不多,但“历来”习惯上用于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则多用“从来”(1)句应选“从来”/“未免”用于对某种行为或事情的评价时,有“不以为然”之意,包含一定的主观态度;“不免”则强调某种结果的“不可避免”,侧重于客观事实的说明,因此(2)句应选“不免”/“体验”指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味”是指仔细体会,(3)句应选“体味”/“磨炼”指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指人们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根据语境,(4)句应选“锤炼”)

4.C(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扣人心弦:形容诗人,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5.D(括号内的内容应直接放在“有些瓜果、蔬菜”和“有些作物”后面)

6.C(A句式杂糅,应该是“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列车的肥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电磁力”;B主语残缺,应该删掉“由于”,使“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成为全句的主语;D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共识”改为“制度”)

二、(每题3分,共12分)

7.A(“辩”,这里是“辩才”的意思,名词)

8.C(例句:承接;A项:修饰;B项:转折;D项:并列)

9.B(②为优孟和孙叔敖之子之间的事情;③写的是优孟祝寿;④是优孟的推托之策。②③④可以排除。)

10.C(C项中“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应该是“请允许我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再来(决定是否)为相”,“又责怪庄王”是无中生有。)

三、(共15分)

11.①[解析]“丧”是“为……治丧”,为动用法。

  [答案]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②[解析]“持”是“坚守”,“妻子”是“妻子儿女”,“不足”是“不值得”“不足为也!”是省略句,翻译时应反映主语“廉吏”补出来。

  [答案]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12.①“心情”指抗金报国的理想;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②抒情手法上,上阕侧重借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而又知音难觅的孤愤。

13.答案见课本

四、(共14分)

14.答案意思应当与文章第⑦节第一句话相关,参考答案: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或:乐器是时代和地域文化的魂魄。

15.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16.①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②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17.A、C(B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中“悲剧性”之说无从谈起;E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五、(共11分)

18.①⑤⑩

19.示例:社名“新叶”

  理由:芳林新叶催陈叶,新叶是生命力,是新生。

20.参考示例。①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

②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

③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

21.答案: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

六、作文(50分)

  见200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