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60分)
第 Ⅰ 卷(39分)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刀俎(zǔ) 孱头(càn) 苍颉(jié) 车辙(zhé)
B.埋怨(mái) 发髻(jì) 冠冕(guān) 甬道(yǒng)
C.莞尔(wǎn) 搭讪(shàn) 颤抖(chàn) 胡诌(zhōu)
D.讥诮(qiào) 蹩进(bié) 自诩(xǔ) 牲醴(lǐ)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谄媚 嗔目 沸反盈天 唉声叹气
B.畏葸 国萃 战战兢兢 残羹冷炙
C.睥睨 歆享 牛山濯濯 流觞曲水
D.盘桓 窈陷 驰娉疆场 礼尚往来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时下,一些娱乐新闻成了“愚乐新闻”,有些娱乐记者被视为“狗仔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娱乐新闻?
B.出版社在2004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C.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钱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王尔德比作“一头在窟中的野兔”,他就这样滑稽地自比?
D.中国农大博士刘红霞在青海省人才招聘会上留下了简历。她说,她是甘肃人,喜欢西部;还认为只要摆脱掉“大城市、高薪水、舒适岗位”等想法的局限,就业空间还是很大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 ,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 ,亟需加以规范。
③朋友是一把伞, 不能遏制狂风恶浪, 也能撑起一方晴空,让你备感真诚和友谊的难能可贵。
A. 疏离 权限 虽然/但 B. 疏离 权利 即使/可
C. 疏远 权利 虽然/但 D. 疏远 权限 即使/可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新年伊始,中央一再号召各级党组织务真求实,让广大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B.在《幻城》和它的作者已经被炒得甚嚣尘上的时候,再来谈论就难免有些狗尾续貂的尴尬。
C.下半场,釜底抽薪的曼城队突然发威,迪斯丁·博斯威尔特和菲利浦斯各进一球,将比分扳平。
D.去年三月,美国悍然发动了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伊拉克战争,老百姓形象而戏谑地称美国人是“高射炮打蚊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奇瑞·东方之子”是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推向市场的一款豪华大气、质量上佳、安全可靠、配置极为齐全、做工精细的轿车,在安全性、舒适度、人性化等方面可圈可点。
B.今年3月9日,韩国在野的大国家党和民主党向国会提出了弹劾总统卢武铉。这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
C.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单从现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80多万人就业来说,我们也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D.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著名的IT巨头公司借鉴,而且事实上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主张反对盲目照搬,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样做极端有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太阳能何时进入寻常人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关于利用太阳能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它至今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目前,家用的太阳能装备大多是太阳能电池板,它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日本能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对太阳能十分重视。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进行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至40%。日本政府力争于2100年实现太阳能发电量达到500万千瓦时的目标。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较高,所以要建立太阳能发电厂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先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再以热能生成的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建造了9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到可观的354兆瓦。这种技术相对而言非常简单,几百个跟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把接收到的阳光,集中到位于聚焦点上的一个真空隔热吸收管中,把吸收管里的特种高温油加热,高温油把热量传送给水,生成水蒸气,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生成电能。但是在此之后,尽管曾经有过不少计划,但国际上却再没有建造过一座光热发电站。人们对光热技术兴趣减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常规能源载体的市场价格降低了很多。
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光靠建筑物房顶来发电是远远不够的,发电效率和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要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铺设太阳能装置。一些科学家建议通过超导电缆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以便向全球供电。到了2100年,即使全用太阳能发电供给全球能源,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占地面积也不过829万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只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2.3%或沙漠面积的51.4%。为了不占用有限的地球面积,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向太空要太阳能,在太空中建一些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方式发送到地球。
要使太阳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达到实用水平,从技术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从社会政策上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获得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二是要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
7.根据文意,下列对“太阳能发电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太阳能发电站没有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发电,是因为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成本较高。
B.太阳能发电就是把光能转换成热能,热能生成水蒸气,然后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
C.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站的国家,建造的九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534兆瓦。
D.太阳能发电站技术比较简单,只要几百个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就行了。
8.下列对“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可节约全国总发电力的14%。
B.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其发电量相当于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
C.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将增加总用电量的14%。
D.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其消耗的电能将达到全国电力的14%。
9.选出不属于“太阳能至今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主要原因的一项。( )
A.在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方面尚不理想。
B.太阳能发电与现在的电网尚未成功联网。
C.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还没有达到认可的程度,政府的前期投入也还不够。
D.目前尚未提供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足够面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为协律郎,集缀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还京师,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
初,虔追䌷①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国子司业苏源明名其书为《荟萃》。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日:“郑虔三绝”。迁著作郎。
安禄山反,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伪授虔水部郎中,因称风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贼平,与张通、王维并囚宣阳里。三人者,皆善画,崔圆使绘斋壁,虔等方悸死。即极思祈解于圆,卒免死,贬台州司户参军事,维止下选。后数年卒。
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②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氈”云。
[注释]①䌷(chōu):缀集。②方隅:边境。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虔苍黄焚之 苍黄:急忙,赶快
B.坐谪十年 坐:因为(这件事)
C.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 诉:状告
D.因称风缓,求摄市令 摄:掌管
11.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天宝初,为协律郎 B. ①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 ①因称风缓,求摄市令 D. ①极思祈解于圆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②赵氏求救于齐
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郑虔多才多艺的一组是( )
①虔善图山水,好书
②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
③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
④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⑤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日:“郑虔三绝。”
⑥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郑虔搜集当代史事,私修国史,在偷窥者向朝廷告发后被贬职十年。
B.郑虔担任广文馆博上后,因没有修好被雨淋坏的馆舍,结果职务被废除。
C.安禄山叛乱后,郑虔被胁迫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伪职,叛乱平定后受到牵连。
D.郑虔写的《天宝军防录》文字简练,叙事详尽,受到当时的读书人的推崇。
第 Ⅱ 卷(121分)
四、(18分)
14.翻译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8分)
⑴在官贫约甚,澹如也。(2分)
译文:
⑵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3分)
译文:
⑶、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3分)
译文: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呜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注]“西太一宫”位于汴京(开封)西南,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时 32年重游西太一宫写的。
古人评这首诗,认为一、二句的“暗”和“酣”用得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
16.名句名篇填空。(10分)
(1)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以明死生之大,——————————。(3)—————————-,各领风骚数百年。(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5)——————————,不指南方不肯休。(6)帝高阳之苗裔兮,——————————。(7)——————————,来吾道夫先路。(8)横眉冷对千夫指,———————————(9)——————,千里共婵娟。(10)路曼曼其修远兮,——————————
17.(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关于精神
李书磊
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也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地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18.文章中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句中“有毒”和“甜蜜”该怎么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答:有毒:
甜蜜:
19.作者欣赏李后主、苏轼和曹操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李后主:
苏轼:
曹操:
20.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精神”,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4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在文章中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借古代文人的名句描绘了自己精神成长的轨迹。
B.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神秘而有意味,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
C.作者认为,李后主的悲剧是欲望太强而力量太弱,曹操的悲剧是力量太强而欲望太弱。
D.“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这里的“人生缺憾”主要是指人生的短暂和各种不幸。
E.本文语言典雅,思想深刻,能引导读者对生活对人生作深层思考,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六、(20分)
22.根据画面内容,用简要语言概括出这幅漫画的主题。(5分)
答:
23.小作文: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色彩是有性格的,每种色彩都表示相应的内容。(10分)
红:健康 热情 黄:光明 快活 橙:喜悦 活泼
绿:和平 朝气 青:希望 坚强 蓝:清新 宁静
紫:高贵 典雅 白:神圣 纯洁 金:华贵 辉煌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突出颜色与个性的关系,采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进行扩写。(字数在150字左右)(10分)
24.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5分)
本报讯 在11月底召开的月球探测和利用国际会议上,印度空间署宣布准备将一个探测器放入印度首个无人驾驶的航天器“月球初航”上,发射时间定在2007年;而仅仅在几天前,中国科学家刚刚展示了中国月球轨道飞行器的细节,这个名为“嫦娥”的月球轨道飞行器也计划于2007年发射。
|
答:
六、大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利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
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请以“生活这杯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 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文体自选。④ 题目自拟。⑤ 不少于800字。⑥ 不得抄袭。
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答案
1.B
2.C
3.D (A项,该句为陈述句,句末不应用问号。 B项,去掉括号,把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因为句中括号内的语句不是注释性的文字,而是很重要的、必须说明的内容。 C项,“孤傲如云间鹤”句中的句号应当在引号外面。)
4.A (“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权限”指职权范围,“权利”指公民 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 “虽然”表示转折,“即 使”表示假设让步,根据语境,应为转折关系,且“即使”一般不与“可”搭配)
5.D (A项,“安居乐业”与前面的“生活”意思重复。B项,“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用在此处有误。C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用在此处不当,宜用“背水一战” D“高射炮打蚊子”比喻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6.C (A项,“豪华……精细”语序不当;B项,“提出了”后面少了宾语中心语的“动议案”;D项,“向……借鉴”搭配不当,“主张反对”重复赘余)
7.A.(B.陈述对象转移,偷换概念。C.“唯一”属外加,文无此意。D.表述不完整,条件不充分。)
8.B(A.“总发电力”与原文“总电力需要”不合。C.“增加总用电量”与原文“总电力需要”不合。D.“消耗”与原文意思相反。)
9.D (主要原因应是末段中的两个技术问题和社会政策问题。)
10.C(应为“倾诉、诉说”。) 11.D介词,向 12.A(注意“直接”二字。) 13.B(“废”是指广文馆被废弃)
14.⑴他虽然身在官场,但家中一贫如洗(或“特别清贫”),他却毫不放在心里。(2分)
⑵ 于是他每天去拿些柿叶回来练习(或“学习”书法),时间久了,几屋子柿叶几乎(或“差不多”)被他写遍。(3分)
⑶答案略
附文言文译文:
郑虔,是郑州荥阳人。天宝初年,任宫协律郎。他搜集当代史事,著书八十多篇。有位偷偷地看过他书稿的人,上书告发郑虔私修国史,郑虔急忙焚烧书稿,因此被贬职十年。他回到京城以后,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才能,想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不管任何具体事务,特地设置了广文馆,任郑虔为广文馆博士。郑虔得到任命,不知道广文馆这个机构在哪里,便去找宰相诉苦,宰相说:“皇上下令扩充国学。增设广文馆,来安排有贤德的人,让后代人说起广文博士是从你开始的,这不是很好吗?”郑虔才走马上任。过了很久,大雨毁坏了广文馆的房屋,有关部门也不加修复,他就借住在国子馆内,从此广文馆被废弃。
当初,郑虔从旧书中选出有流传价值的文章四十多篇,国子监司业苏源明为这部书起名叫《荟萃》。郑虔擅长画山水画,爱好书法,常苦于没有纸张,当时慈恩寺里存放着好几屋柿叶,于是他每天去拿柿叶练习书法,时间久了,几屋子柿叶几乎被他写遍。他曾经把自己的诗作和绘画献给皇帝唐玄宗,玄宗在他的诗画下边用大字书写:“郑虔三绝。”并升他为著作郎。
安禄山反叛,派张通儒劫持百官往东都洛阳,任郑虔为水部郎中,他声称自己患有风湿病,不能胜任水部郎中之职,请求任掌管市场的长官,他乘职务之便,秘密地把奏章送到唐玄宗所在的灵武。叛贼被平定以后,郑虔和张巡、王维一起被囚禁在宣阳里。这三个人都长于绘画,中书令崔圆让他们绘自家书屋,郑虔等人怕被处死,就非常用心地作画,再祈求崔圆解救,终于免去死罪,郑虔被贬谪为台州司户参军,王维只是降级处分。过了几年以后,郑虔死去。
郑虔的学问,长于地理,各地山川的险易,地方特产,驻兵的多少,他都说得准确详细。他曾写了一本《天宝军防录》,文字简练,叙事详尽,读书人都佩服他善于写书,称他为“郑广文”。他虽然为官,但家中一贫如洗,他却毫不放在心里。杜甫曾以诗相赠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床无毡。”
16.(略)17、“暗”,写出了“柳叶”之密,柳色之浓(2分);“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着红晕(2分);“绿暗”、“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并与第四句“白头”相对照,表现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2分)
18.(4分)有毒:对人生的缺憾不能坦然面对,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而又无能为力。
甜蜜:能让人发现人生的真实处境,是对人世的控诉和在人世的寄托。(“有毒”是其消极影响;“甜蜜”是其积极意义。提供的答案是从文中归纳的,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达。各2分)
19.(6分)(李后主)用美丽的诗句将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
(苏轼)坦然达观,随遇而安,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
(曹操)具有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和竭尽人力后不可折辱的尊严。(各2分)
20.(5分)要以一种顽强的力量反抗人生缺憾,勇敢面对和承担人类的悲剧命运。(答直面人生,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等,说明学生读懂了文章,可适当给2—3分。)
21.(4分)B C(B、“病态”不是指“神秘而有意味”,而是指对人生无可奈何的伤感。C、曹操的悲剧不是“力量太强欲望太弱”,而是尽了人力却没有成功。)
22. 商品经济造就了一批“畸形人”(人、社会)-—物质欲望与生活水平极高,而文化修养水平极低。(把握住了反差1分,主题理解正确2分,表述流畅1分)
23.略(10分)
24.中国印度竞相“奔月”(5分)
25、参照高考评分标准(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