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
说明:1、本试卷全卷共22题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全卷的卷面分为5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现在提倡学生写名副其实的日记,克制我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不给我们看。
B、许多不谋而合,所见略同的看法,往往蕴涵着某种新颖的科学的理念。
C、舟山群岛地处我国沿海东部南北要道,岛屿星罗棋布,数也数不清。
D、周润发是优秀的演员,他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2、将下列五个语句填入下文横线上,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天山的高处,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 。
①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②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③湖水明净如镜,水清见底。
④在这幽静的湖上,惟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
⑤把湖光山色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A、③①②⑤④ B、④②①③⑤ C、③①⑤④② D、④②③①⑤
3、辨析以下句子是否有语病,若有请选择规定的修改符号在病句上修改。(4分)
![]() | |||
![]() | |||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换用号:
![]() | ![]() | ![]() | |||
⑴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⑵平潭海滨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4、古诗文默写。(6分)
⑴杜甫《望岳》诗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
⑵成语“扑朔迷离”的源出句是 ,
⑶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 。
⑷李白在《行路难》中用连续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苦闷和情感变化的诗句是
, 。
⑸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三峡》一文中是这样具体描述的:“常有 , 。空谷传响,哀转久不绝。”
⑹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的虽然衣服单薄,但是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全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 ,
”
5、当太阳、地球、月亮处于图中所示位置时,地球上阴影地区出现月食现象。请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什么是日食。(4分)
月亮
太阳 地球
二、阅读(57分)
(一)饮食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节选)
①人是自然的产物,如同草木一般,从树居穴时期以来,就和自己所属的地域丝丝缕缕地缠结在一起。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中,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环境来设计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居民多吃肉和奶,热带居民多吃果和菜,平平常常的食物当中,蕴含着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
②在依赖自然的古人眼里,哪怕同样一种食物,种在不同的土地上,为不同地域的人所食,起到的效果也可以大相径庭。宋代《养老奉亲书》中提到:“北人食肉面则平,南人食鱼鄨水米即冷。”元代《饮食须知》中则说:“北粳凉,南粳温”,同样是大米,南北所产者秉性不同,这样的细致体验,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造化之玄妙。
③如今的我们,却已经远离了与自然朝夕亲近的生活。在异化到已经不辨四季的现代文明当中,有空调造就人工气候,有建筑提供人工环境,食物大概是人与大地相联系的最后纽带了。无论是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是无华的五谷杂粮,在它们或美艳、或纯朴的外观之内,都深深地镌刻着自然的痕迹。
④水土、饮食与人的关系,这看似古老的话题,居然在美国一项最新的营养学研究中得到了根本的验证。这些研究者对不同来源的人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人摄入食物之后,其中所含能量的分解消耗方式取决于人的祖先起源地域。那些祖先来自北方寒冷地区的人,由于漫长的适应过程,形成了一种大量散热的生理机制;反之起源于炎热地区的人则会节省能量,放出的体热较少。
⑤如今雷阵雨地球上的人口流动如此剧烈,多数人的生活环境已经远离自己种族起源地。即使吃同样的食物,那些起源于寒带的人可能会在赤道的骄阳下为身体发热而困扰,同时那些源自热带的人可能身在北欧,因为散发较少而更加容易肥胖。
⑥食物无声地提醒人类:我们终究是自然之子,不可能挣脱自然的力量。只有与自然协调地生活,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和代谢的顺畅。冬食冷饮、夏食火锅,北方人大吃海鲜,南方人贪啖羊肉——这样无视自然界规律的饮食,终归是致病之源。
⑦科学家们猜测,人类百万年来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机制,很可能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疾病的起源密切相关。今天的人类大多背离了自己遗传上所适应的生存环境,背离了自己从小生长的乡土环境。几十年当中所形成的富裕饮食方式,和人类数十万年来形成的代谢方式,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冲突。移民到异国他乡之人,或者由贫骤富之人,很多疾病的发病率会大幅度上升,就是两个最为有力的证据。
⑧如何按照基因模式调整自己的饮食,在膳食当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许正是文明人面前最要紧的课题。也许有一天,就在举箸之际,此刻身边的水土,童年家乡的水土,甚而是千万年前祖先的地理环境,都会了无痕迹地融在一桌健康饮食当中。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6、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1)、大相径庭: (2)、秉性:
7、如何理解原文第一段中“平平常常的食物当中,蕴含着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这句话的含义?(3分)
8、分别指出句中加点不能省略的原因。(4分)
水土、饮食与人的关系,这看似古老的话题,居然在美国一项最新的营养学研究中得到了根本的验证。
9、今年寒假你你哈尔滨的朋友到你家作客,在准备他的饮食方面你要注意些什么?(3分)
(二)瑕之美(13分)
郭启宏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桔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和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全副的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得 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痞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就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这长厚面似伪”。笔者以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变愈美,“美是生活”!
①“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②外形的“缺陷”是千有万般、万人万种的。③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④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⑤这是“缺陷”的独特。⑥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⑦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是活人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⑧正如捧心是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下,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恶。
或问,难道只有“缺陷”才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含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的逻辑性与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10、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说明什么叫“瑕之美”。(3分)
11、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 。
请你为这一观点再提供一个事实据 。
12、第四自然段共有八句话,它们内部的层次关系应是( )
②③④ ⑤ ① ②③④
A、① B、 ⑥⑦⑧
⑥ ⑦⑧ ⑤
②③ ④⑤
① ②③④⑤
C、① D、 ⑧
⑥ ⑦⑧ ⑥⑦
13、本文的第五自然段在结构上不可缺少,因为它补充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a ,b ,从而使论证更严密。(4分)
(三)溪水(14分)
苏雪林
①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是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浓翠中间。
②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色谈心,她的明澈晶莹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幽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③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稿篱;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晚霞,从杈丫隙里,深入溪中;泼舵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④现在,水恢复了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⑤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的怀抱出来顽玩,走到半路,风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⑥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不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⑦不是这样喜欢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么?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⑧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涏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了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⑨劈劈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⑩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不得以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继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14、给文中加点词注音。(3分)
凄咽( ) 狡狯( ) 娇嗔( )
15、溪水戏耍红叶的文字写得十分精彩,充满生活情趣,请你列举其中传神的两个词语,并作简要分析。(4分)
16、联系上下文,请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17、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到他在坝塘边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试想想作者在这段时间会思考些什么?(3分)
(四)(18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8、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4分)
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⑶或异二者之为( )
⑷是进亦忧,退亦忧。( )
19、下面句子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设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5分)
⑴ (3分) ⑵ (2分)
21、比较阅读两个文段后,将下列表格认真填写,注意控制字数。(6分)
文段代号 | 表达方式(2分) | 思想感情(4分) |
三、22、写作(70分)
一本精致的日历紧紧地贴挂在墙上,张驰有度的给你派送着日子。你可以选用日历中的任意一个令你满意的日子去做某一件事,但是不可以拒绝日历派送给你的任何一个日子。接受每一个日子是你的责任,拥有每一个日子是你的幸福,善待每一个日子是你的品位,折磨每一个日子是你的罪过,日历中的任何一个日子,你可以蒙混它,但你不可能越过它,你必须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地朝前走。当你正在一个日子中走的时候,日历中你刚走过的那个日子在敬醒着你,日历中紧随后面的那个日子在企盼着你,前帮后衬,这一个日子你虚度不得,一定要用好,让每一个日子都闪光。
请你以“闪光的日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⑴删去“忌” ⑵“天然的”与“一个”对调
4、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水平线上,月亮挡住了太阳光线,使地球上出现白天不见太阳光线的现象,这就是日食。
6、⑴效果差别很大,相差甚远。⑵特性。
7、答:平常的食物有着自然的特性和效果。同样的一种食物种在不同的土地上,特性就不一样,不同地域的人吃了效果也不一样。
8、答:“居然”的意思是“竟出乎意料”,强调突出了水土,饮食与人的关系是可以得到验证的。“根本”则起到限制作用,突出了这项验证的彻底性和可信度。
9、答:从地域上看,要多吃肉类、面类,少吃海鲜、瓜果;从季节上看,适当吃火锅,不吃冷冻生冷的东西。
10、在整体的美中可以容纳包容局部的缺陷。
11、此段的首句。
如:著名的塑像“断臂维纳斯”也是一种缺陷美。
12、A
13、a强调缺陷美,但不排除完整美。 B文章强调的缺陷只是局部,不是整体。
14、qí yè jiǎo kuài jiāo chēn
15、偷偷儿,推推挤挤,滴滴溜溜,笑嘻嘻,一溜烟 采用拟人手法和叠词,生动传神。
16、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溪水的执着和勇敢,突出了溪水不屈不挠,崇尚自由的精神和个性。
17、做人也像溪水那样积极乐观,顽强拼搏,勇于追求。
18、⑴了解 ⑵在国外 ⑶或许,也许 ⑷在朝廷上做官
19、B
20、(略)
21、[甲]议论 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一时享乐。
[乙]抒情、议论 以天下为已任,不能只顾个人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