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年度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Ⅰ卷两部分。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1.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2.对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脚也形成了鞋子”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是说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D.“烛影暗摇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对的运用标点而带来的对诗歌意境的破坏。
3.下面不属于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表现形式的一项是 ( )
A.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涵。 B.诗意不了了之。
C.使流动的变成冰凝。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4.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孟业,字敬业,臣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周到
B 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 唯有孟业,宜铨举之 铨举:选拔推荐
D 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自修:自我修养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寻以病卒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 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B 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C 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而不接受不义之才。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令,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孟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因此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孟业。孟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第II卷
三、文言文翻译
8、翻译句子(12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至。
四、名篇名句默写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2)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3)寄蜉蝣于天地, 。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5) , ,谁主沉浮?
(6)日暮乡关何处是, 。
五、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0、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黑 土 地 韩静霆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④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 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 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④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 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偏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褊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⑤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黑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⑥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13、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结合全文,请概括“土性”的含义。(4分)
答:
14、根据根据文章,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4分)
答:
(2)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 (2分)
答:
15、文章第③段追溯黑土地深邃的历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童年入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B.文章第③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地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C.文章第④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情感。
D.本文语言明快,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处处洋溢着血与火的澎湃,张扬着作者的骄傲与激情。
E.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出黑土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北方黑土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答:【 】【 】
七、文字表述题
17、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6分)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答:
18、下列两段文字中有一些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1)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沧忙的前方,狐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2)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zhuó)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yǜn)帖而微苦的味道。
字形错误的是 、
读音错误的是
19、 按照下面这段文字的要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6分)
在我国大量的成语、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及经典的诗句、文句中,常常从相反的方面表达对同一事情(或事物)的认识。如“后发制人”和“先下手为强”,两者相同之处都是谈对敌策略问题,不同之处前者强调“后”,后者强调“先”;又如“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两者相同之处都是谈宾客来访,不同之处前者强调人多,后者强调人少;再如“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者相同之处都是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前者强调_____________,后者强调_____________。
20、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话,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给生命一个微笑。无论你是伫立在成功的顶峰,还是 ,无论你是在为爱而陶醉,还是 。
给生命一个微笑。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们把痛苦锤炼成绚丽的诗行;微笑着的人 , 。给生命一个微笑,我们便拥有了人生中无可比拟的美丽和洒脱。
八、作文
人生几十春秋,尽有苦辣酸甜,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唱着一支叫做告别的歌:告别亲人,踏上远去的列车;告别故土,去经历一次陌生的旅行;告别亡人,留下永恒的思念;告别纯真的童年,跨入多愁善感的花季雨季;告别虚伪的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告别可以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告别也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一座成长的丰碑。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要写出事件的波澜。(2)人物要有个性。(3)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答题纸
第Ⅰ卷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答案 |
第Ⅱ卷
四、(28分)
8、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小题3分)
(1)
(2)
(3)
(4)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2)
(3)
(4)
(5)
(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0、 (2分)
11、
(2分)
12、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8分)
13、
(4分)
14、(1)
(4分)
(2)
(2分)
15、
(4分)
16、( )( )(4分)
六、文字表达(21分)
17、第一处 ,改为
第二处 ,改为
第三处 ,改为
18、错别字 、
注音错误的是
19、
20、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话,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七、作文(70分)
告别 | |||||||||||||||||||
200┻ | |||||||||||||||||||
400┻ | |||||||||||||||||||
600┻ | |||||||||||||||||||
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