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蛮横(hèng) 栖息(qī) 摭拾 (zhè) 慰藉(jí)
B.蒙蔽(mēng) 骸骨(hé) 颤栗(zhàn) 给予(jǐ)
C.甄别(zhēn) 啮噬(niè) 翘楚(qiáo) 舆论(yú)
D.依偎(wèi) 抹煞(shà) 船棹(zhào) 不啻(chì)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也曾有约,无论谁先走,剩下的那人都要一如继往地好好活着。
B.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C.我们的父母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心酸。
D.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兴灾乐祸地骂声:活该!
3.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可我懂得,我没有 逃避在给予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2)我将冷静地 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
(3)刹那间,无数声音充斥耳鼓, 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在最后一分钟,挤进我的小筐。
(4)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 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
A. 权力
检讨 申述 探索
B. 权利 检点 申述 摸索
C. 权力 检点 申诉 探索
D. 权利 检讨 申诉 摸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人到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不免有些感触。
C.我庆幸那本书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
D.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尊大。
5.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三个学校的共青团员,从江西出发,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重走了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
B.我们的父母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我们的学习,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灌注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太对不起他们了。
C.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D.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不否定这类教诲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每小题字3分,共12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6.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7.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洪亮)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小学而大遗(丢弃)
C.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问)
D.而绝江河(横渡)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 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第Ⅱ卷(共124分)
四.(25分)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2分)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2分)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劝学》)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3)古之学者必有师。 , 。(《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5)怅寥廓, , 。(《沁园春·长沙》)
五.现代文阅读题(17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人与书之间(节选)
周国平
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态,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时起作用的还有我的气质、性格、经历等因素,甚至包括我过去的读书经历。
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当时,同学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不务正业”,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应当感谢文学。
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
16.尼采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又对尼采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17.阅读文学作品对作者研究哲学和作者人生观的转变有什么帮助?(6分)
18.指出下面两个语句的含义(4分)
(1) 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2) 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 。
19.你读过的哪部书(或一篇文章),对你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着怎样的影响?(3分)
六.(12分)
2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借用宋代三位词人的句子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与词原意毫无联系。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境界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4分)
21.仿照下面的句式,以“青春”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组成文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并按照要求在横线处补写一句得体的话。(4分)
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于文言文的同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一同学站起来,用“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反驳胡适。胡适微笑着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请我去做行政院的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15分钟后,胡适让同学们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
请你用白话文写出五个字,既要表示拒绝,亦要得体。
电文: (5个字,不含标点。)
七.(70分)
23.作文
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有谢幕,有相聚总有分离。我们的生命中注定要有许多告别的时刻,如告别某个人,告别某个地方,告别一段时光,告别一种心情,告别一种习惯等等。每逢告别时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潇洒有人无奈。
, f2 K* n e+ n/ b; X8 g* h%
a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 ^' p+ D% [& R/ L5 x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A, j1 Q" * n5 S' ~
3.不少于800字。
4.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高一语文答题纸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共12题,每题3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第Ⅱ卷(共124分)
四.(25分)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③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①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2分)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2分)
⑤ 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劝学》)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3)古之学者必有师。 , 。(《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5)怅寥廓, , 。(《沁园春·长沙》)
五.现代文阅读题(17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7—21题。
16.尼采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又对尼采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17.阅读文学作品对作者研究哲学和作者人生观的转变有什么帮助?(6分)
18.指出下面两个语句的含义(4分)
(3) 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4) 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 。
19.你读过的哪部书(或一篇文章),对你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着怎样的影响?(3分)
六.(12分)
20.(4分)
21.仿照下面的句式,以“青春”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组成文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并按照要求在横线处补写一句得体的话。(4分)
电文:
(5个字,不含标点。)
七.(70分)23.作文
作 | 文 | 题 | 目 | : | 告 | 别 | |||||||||||||
400 | |||||||||||||||||||
500 | |||||||||||||||||||
600 | |||||||||||||||||||
700 | |||||||||||||||||||
800 | |||||||||||||||||||
高一语文教师版答案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蛮横(hèng) 栖息(qī) 摭拾
(zhè) 慰藉(jí)
B.蒙蔽(mēng) 骸骨(hé) 颤栗(zhàn) 给予(jǐ)
C.甄别(zhēn) 啮噬(niè) 翘楚(qiáo) 舆论(yú)
D.依偎(wèi) 抹煞(shà) 船棹(zhào)
不啻(chì)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我们也曾有约,无论谁先走,剩下的那人都要一如继往地好好活着。
B.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C.我们的父母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心酸。
D.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兴灾乐祸地骂声:活该!
3.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B )
(1)可我懂得,我没有 逃避在给予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2)我将冷静地 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
(3)刹那间,无数声音充斥耳鼓, 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在最后一分钟,挤进我的小筐。
(4)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 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
A. 权力
检讨 申述 探索
B.权利 检点 申述 摸索
C.权力 检点 申诉 探索
D.权利 检讨 申诉 摸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人到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不免有些感触。
C.我庆幸那本书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
D.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尊大。
5.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三个学校的共青团员,从江西出发,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重走了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
B.我们的父母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我们的学习,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灌注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太对不起他们了。
C.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D.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不否定这类教诲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6.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C、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7.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A、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三.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声非加疾也(洪亮)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小学而大遗(丢弃)
C.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问)
D.而绝江河(横渡)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 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第Ⅱ卷(共124分)
四.(25分)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从师。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认为耻辱,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谄媚。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2分)
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2分)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⑧ 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分)
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15.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5)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五.现代文阅读题(17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7—21题。
人与书之间(节选) 周国平
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
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态,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时起作用的还有我的气质、性格、经历等因素,甚至包括我过去的读书经历。
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当时,同学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不务正业”,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应当感谢文学。
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
16.尼采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又对尼采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为我想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想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术表达方式,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
我眼中的尼采形象已不是别人眼中的尼采,而是掺入了我在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的体验的尼采。
17.阅读文学作品对作者研究哲学和作者人生观的转变有什么帮助?(6分)
使作者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
启迪了作者的求真爱美之心,使作者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
使作者形成哲学上的独特趣味。
18.指出下面两个语句的含义(4分)
(5) 这门“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
哲学是在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可在一般人看来,哲学根本算不上专业,学哲学根本学不到任何实用的技术和本领。
(6) 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 。
书籍、友谊、自然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你读过的哪部书(或一篇文章),对你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着怎样的影响?(3分)
答题要点:重在写影响,这种影响和所举书目或文章切合。
六.(12分)
2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借用宋代三位词人的句子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与词原意毫无联系。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境界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4分)
第一境界意谓在起步时,展望未来,须做好能经受住追寻中苍茫、寂寞和孤独的心理准备。
第二境界是说执著坚定,虽饱经挫折,煎熬,尝遍风雪艰辛,仍不放弃对理想的向往钟情。(能写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可)
第三境界写成功来临刹那间的惊喜。千辛万苦追寻的理想终于出现在眼前的喜悦和欢乐。(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意)
21.仿照下面的句式,以“青春”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组成文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从句式、语言、内容三个方面评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并按照要求在横线处补写一句得体的话。(4分)
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于文言文的同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一同学站起来,用“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反驳胡适。胡适微笑着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请我去做行政院的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15分钟后,胡适让同学们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
请你用白话文写出五个字,既要表示拒绝,亦要得体。
电文:“干不了,谢谢。”(5个字,不含标点。)
七(70分)
23.作文
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有谢幕,有相聚总有分离。我们的生命中注定要有许多告别的时刻,如告别某个人,告别某个地方,告别一段时光,告别一种心情,告别一种习惯等等。每逢告别时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潇洒有人无奈。
, f2 K* n e+ n/ b; X8 g* h%
a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 ^' p+ D% [& R/ L5 x
要求: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A, j1 Q" * n5 S' ~
3.不少于800字。
4.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试题分析】 1 A* n' y4 W" P
这是一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作文考题。丰富的提示语,能使考生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写作的素材。如读到“告别某个人”时,考生的脑海中就会闪现出与老师告别,与亲人告别,与朋友告别的相关画面;读到“告别某个地方”时就会想到告别家乡,告别母校,告别游乐园等等;读到“告别一段时光”时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读到“告别一种心情”时就自然会想起自己烦恼、忧伤、苦闷的时刻;读到“告别一种习惯”时就会想到自身的一些懒惰、马虎、沉迷于网吧等坏习惯。
这道作文题目非常自由,除了在文体上不能写成诗歌外,在审题、立意、选材上对考生都没有设置障碍。因此考生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某段有关告别的经历,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告别的场景,还可以谈一谈自己对告别的看法。如果考生的语言功底不错的话,写篇抒情散文也很好。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选材上应从小处着手,避开众人易选的材料,巧妙地选取自己熟悉的而又与众不同的一点入文。
" W3 P* D H! u; e4 n2
w* ~9 t 文章形式也应追求多样,方能锦上添花,有所突破。可采用相声小品、镜头组合、小标题串连、书信日记、广告等方法实现形式创新。
' A9 j% p3 O. E) j7 p3 Z6 D / L! E& Q+ X3 d! J【示例一】
3 M4 l# D, n& k& D1 f戒
网
( i- y+ O# _$ U( F! B2 X + u0 b2 I0 b' U% P甲: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为大家表演一段相声,这个相声啊…… 7 n+ s8 j6 m#
乙:(上台,边走边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8 k2 b0 B; ] S# A7 g* h 甲:这家伙,又爱上谁了?我得问问去。(走向乙)你又爱上谁了?
; ; Y. ; Q. l6 {. g+ g, [& \ 乙:什么话?我是那种见异思迁的人吗?我这一生只爱她一个。
& \% [. B; w/ f! x% q7 y: f 甲:哟,还挺专一的吗!你心中的她到底长什么模样?
# H0 x" Q; A; F4 `6 e
乙:长什么模样?不知道!
$ \3 u" V. N9 P y9
i& Y 甲:什么?你竟然不知道她长什么样? + v9 E: t% r) H3 V#
S
乙:你以为见到她就那么容易呀,得过关斩将。这可不像关羽那样过五个关口斩六员大将就了事了,得过1000关,斩无数无数将才行。 " {/ F! P! A6 s% J* Q) R9 d c
甲:那你过了多少关了? 3 R$ @5 A( ]"
d& L
乙:刚过250关。
U0 g4 L; [6 P/ K3 D 甲:那你不成了二百五了。
% x, R* Z! i4 V* f N 乙:再过三个250就能见到她了。(醒悟过来)你才二百五呢! 1 x. T6 B$ A# ]) M,
r) I, w%甲:(笑)我明白了,你爱的“她”呀,原来是网络游戏。这网络游戏呀,可是个害人的玩意儿,你为她吃过苦头吗? ) B+
} F: n0 N* r2 }
乙:唉,别提了,岂止是吃过苦头呀,简直是吃尽了苦头。 ( Y, U4
K8 Y0 c" d! O
甲:说来听听。
( f7 W7 n9 c# x$ l 乙:我要去网吧玩游戏,没钱行吗?
* r& L! m5 R5 M 甲:不行。
0 l" k9 b4 Q ^
乙:那就得想办法弄钱吧,我父母都是吝啬鬼,从不给我零花钱,无奈,我只好打早餐钱的主意了。一个月没吃早餐,饿得我是两眼直冒金星呀。你再瞧瞧我的眼镜,镜片够厚的吧,1000度呀! 4 V: q2 z3 n; X& B6 v Y
甲:苦了身体可不好。 7 l; ^( N. [% p$ J%
N
乙:这还只是小苦,大苦还在后头呢。你说我要去网吧玩游戏,没时间行吗?
( L/ t. q( t* W 甲:不行。 5 )2 R3
?7 C* T$ U" N
乙:结果我就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了,学习成绩自然就如那断了线的风筝,直往下掉。成绩下降了,父母又岂能饶我?先是用唾沫星子淹我,见没什么效果,就动起武来了,瞧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全是他们的杰作。
& k% J% B; I/ Z3 K+ Y
甲:这真是,网吧,网吧,害得你是一身伤疤呀,那你想过和她告别吗?
3 n3 i3 E! B5 s' I; a8 U 乙:告别?身体诚可贵,学习价更高,若为游戏故,二者皆可抛。
1 e) @& c, M0 7 N,
甲:可真够执著的呀。那你就不打算“戒网”了?
1 t9 n* v* o6 s' l ^ 乙:可我怎么戒得掉呢?她老在前面勾我的魂!
# l6 p6 m: ]$ J# n: F4 o( W 甲:我看呀,你已经掉进她设的陷阱里了。
1 R2 ?, o n2 s# G2 f 乙:什么,陷阱?
( {: B4 j3 S0 S0 V3 \, R+ c
甲:是呀,网络总是布好了一个个的陷阱,等着那些没有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往里跳。给你举个例子吧。米兰本是一所重点高中的三年级学生,任团支部书记,可由于迷恋上了网吧,学习成绩一滑再滑。就在期末考试最紧张的时候,她竟然离家、离校15天不归泡网吧,且吃住在网吧。当班主任和父母把她找回来后,她已无心再学,只好退学了。
& f5 t! d/ Q# M6 Y W: z 乙: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竟让网络给毁了,多可惜呀!
' C2 I7 n( n. ~; t% X
甲: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还可引发孤独抑郁症,出现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残意识和自残行为。据报载,2000年3月,广东顺德市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电子游戏机而上吊身亡。 : S; E5
M j" Q
乙:真的吗?看来这网络游戏可真是害人不浅呀,我得下定决心“戒网”了。 8 P$
[ T2
甲:明白就好。 & {/ d+ A3 X}
y' Y8 `# h
【简评】 -
\ p& r] O* j, N
相声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曲艺形式,以其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小作者巧妙地借用这种形式,堪称一绝。更为难得的是,文章始终围绕“戒网”这个主题对话,先引出网络游戏,再接写网络游戏让“我”吃的苦头,最后揭示网络游戏的危害,于是“我”下定决心“戒网”,文章形散神聚,主旨鲜明突出。此外,本文的语言自然流畅,长短句交错,且熟练地使用了一些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本文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示例二】) R% v+ Q; D4 S7 Q2
F6 V 终于和她Bye bye了 ! x9 z" G6 R9 I J
_从小到大,我有一个形影不离的表妹,由于她长得虎头虎脑,故而取名小虎。她性格外向,爱唱爱跳还爱搞恶作剧,一点也不像女孩子。提起她,我就头痛,因为她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1 S9 ?, X& j'
w$ x( e: P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胸有成竹,自以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个100分肯定没问题。哈哈,这下妈妈的奖赏是少不了喽!回到家,我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如果我真考了满分,就在这个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似乎那公园里的环球飞车,皮划艇都在对我招手呢!可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老师公布成绩,我竟然只得了95分,老师指着我的试卷说:“田苗苗,你怎么把小数点给吃了呀?”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我明明点了小数点的呀,对了,准是小虎的杰作!下课后,我指着小虎的鼻子说:“都怪你,害得我被同学们笑话,连公园也去不成了。”没想到她竟也指着我的鼻子说:“是你自己不过细,反倒怪起我来了。”真拿她没辙。
/ W$ Y# g/ b: L) n+ F 还有一次,我和小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叫我给她倒一杯白糖水。我跑进厨房,倒了一杯水,正要放糖,只听小虎在外面叫:“好精彩哟,快来看呀!”我胡乱往杯子里放了一勺糖,就端进了妈妈房里。可妈妈刚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你往里面放了什么?”妈妈皱着眉头问。“糖呀!”“那你尝尝。”我一尝,呀,好咸!原来我错把食盐当白糖了。出来准备找小虎算账,可她正冲我做鬼脸呢!
+ h$ R% P+ S0 F 在她的陪伴下,本来不该听错的话却听错了,本来不该看错的题目却看错了,本来不该写错的字却写错了,本来不该交错的作业却交错了,本来不该忘带的钥匙却忘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不能再受她的控制了,我要和她彻底Bye bye。 7 f3 V.
i3 x2 T6 ?
于是上课时,我集中所有的注意力随着老师转,认真听讲,并仔细地记笔记。考试时,我认认真真地看题、答题,答完题后又仔细检查、验算。小虎想方设法转移我的注意力,都被我制止了。看着我的认真样,同桌惊异地对我说:“哎呀,田苗苗,这些天都不像你了,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认真?”听了同桌的话,我心里可真是那个甜呀!转眼期中考试到了,我竟然考了班级第二名,这可是我的最好成绩了,我高兴得合不拢嘴,而小虎却噘着嘴。
& \+ c- k A1 U" n3
_6 t2 8 这段时间,妈妈也常夸我做事认真了,有条理了,不再丢三落四了。我为自己的进步而暗自高兴。突然间想起好些天都不见小虎了,便问妈妈小虎到哪儿去了,妈妈说她前些天回老家去了,发誓再也不回来了。就这样我和小虎彻底Bye bye了,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 4 朋友,想知道我表妹姓什么吗?她姓马,叫马虎。
3 c2 S9 `+ e- }* z8 D$
: G, h* @5 ~* @- d. [2 W 【简评】
, ^# E' f U( p% O3 _
2 w2 U3 o" E3 }9
o x* N 欲露先藏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是写与自身的坏习惯——马虎告别,可小作者一开始却煞有介事地介绍自己的表妹,并详细叙写了表妹害我吃苦头的两件事:考试忘加小数点和错把食盐当白糖(两件事既有学习中的,又有日常生活中的,选材典型而有代表性);接着写我意识到不能再受表妹的控制了,于是有意疏远她,并最终和她彻底Bye bye;直到结尾才点出我表妹姓马,叫马虎,可见小作者“藏”的功夫真是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