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
命题人:尤红春 【T: 】
第一卷(选择题,36分)
一、(2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沉溺(nì) 召唤(zhāo) 慰藉(jiè) 栉风沐雨 ( zhì )
B. 百舸(gě) 炽热(chì) 给予(jǐ) 瞠目结舌(chēng)
C. 句读(dòu) 吮吸(yǔn) 跬步(kuǐ) 浪遏飞舟 ( è )
D. 灰烬(jìn) 不啻(chì) 轻佻(tiāo) 自愿自艾( ài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表弟犯了错误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多句。
B. 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披肝沥胆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C.国内汽车产业红红火火,汽车改装行业随之亦方兴未艾。
D.得知本班获得学校春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的消息,同学们高兴得一个个弹冠相庆。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一颗恒星正以每小时
150万英里飞离银河系。
B.我们肩负着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C.最近,颇为畅销的《江泽民传》一书的作者竟是一位美国人所写,他就是花旗集团
执行董事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
D.在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汽车产业除了继续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和先进技术外,还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4. 下面关于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B.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其门人著有《荀子》。
C.《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前3节收尾的“相信未来”要用逐次递进的声音表现,与第4节前两句情感贯通。第5、6两节,不能在每句诗后都作停顿,以免阻滞情感表达,要抓住“不管……是……还是……”、“我坚信……一定会……”几个关键词,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的信念,然后用真诚而高昂的语气读出第7节。
D. 赫尔曼•黑塞,瑞士籍德国人,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彼德•卡门青》、《荒原狼》等。
5.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6.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 水 冰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7. 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 ,随处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存于永恒之中。
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 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③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 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鼓励 研读 不是/而是 B.鼓励 阅读 不仅/而且
C.激励 阅读 不仅/而且 D.激励 研读 不是/而是
8.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二、(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9—12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9.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1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C.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1.找出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
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
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
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第二卷(主观题,124分)
三、(28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题3分)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据课文内容默写。(16分,每空1分)
①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 ,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③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四、(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庐 山 玄 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5.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6.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
(5分)
17.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18.针对本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分)
五、(14分)
19. 下面一段话的正确顺序是 。(4分)
①不同的是,对于水来讲,以前它们从海洋出发最后再回到海洋,只是完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它们徒手而来,空手而归)。
②在世界上,现在有两种事物的循环或轮回比较相像,一种是树叶,一种是水。
③后来,由于人类的崛起及其对地表的无限开掘和占据,它们便沦为了苦难的往返搬运不息的奴隶。
④这是两种壮美的、周而复始的运行:树叶春天从土地升到树上,秋天它们带着收集了三个季节的阳光又复归土地。
⑤而水从海洋升到天空,最终通过河流带着它们搬运的土壤又返回海洋(江河就是它们的永恒的道路和浩荡的队伍)。
20.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旨。(不超过20字,4分)
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成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
21.上海中智库玛在线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有83%的中国人希望有机会在现场观看奥运会,人们最关心“奥运会的门票价格”。2008年北京奥委会根据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制定了下列奥运会票务计划。请根据表格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表格反映出的内容(不要出现具体数字)(6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门票价格表(单位:人民币)
门票分类 | 最高价 | 最低价 |
预赛门票 | 300元 | 30元 |
决赛门票 | 1000元 | 60元 |
开幕式门票 | 5000元 | 200元 |
闭幕式门票 | 3000元 | 150元 |
特殊定价门票 | 鼓励中国青少年到现场观看比赛。预赛票价为5元,决赛票价为10元。这部分门票约占可 售票总量的14%。 |
①
②
六、(60分)
22. 作文。
请以“烙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班级
姓名
考号
高一语文答题纸
(友情提醒:答题纸与作文纸分开收!)
三、(28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2分,每题3分)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据课文内容默写。(16分,每空1分)
①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 ,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③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四、(22分)
15.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6.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
(5分)
17.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18.针对本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分)
五、(14分)
19.正确顺序是 。(4分)
20.概括主旨。(不超过20字,4分)
21.
①
②
高一月考一答案
1.B。A项,召唤(zhào);C项,吮吸(shǔn);D项,自愿自艾(yì)。
2.C
3. B。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宾短语的宾语中心语,在“英里”后面加“的速度”。C项
句式杂糅,把“所写”去掉。D项搭配不当,“开展”与“先进技术”不搭配,可在“先
进技术”前面加“引进”一词。
4.B
5. C(“故乡”是比喻的说法,把青年时代比作“故乡”,亲切,贴切)
6. D(咏的是花草,比喻的是人事,并非以此自伤)
7.D
8.B
9.D
10 .B
11. C
12. C
13.答案略
14.答案略
15.(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分)
16.(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7.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
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 (每点3分)
18.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2分),但这些渐渐消失了(1分),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2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2分)。
19.②④⑤①③
20. 将梦想转化为理想,人生才有意义。
21. 本题是个图文转换题,但是题目要求较高。需要综合分析表格,然后结合题干的提示方能正确理解命题意图,做出准确回答。
(1)门票价格虽然差距较大,但设置有层次,相对合理,让普通民众观看奥运会成为一件可望又可即的事情;
(2)对青少年实行特价政策,最大限度地为中国公众观看奥运会提供了机会,可以让最广泛的公众体验奥林匹克的价值和精神;
(3)票务计划符合中国公众的收入水平,反映了我国的国情。(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