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宗建霞 2007-11-9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请各位同学将第一卷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将第二卷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第一卷(共36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摭拾(zhí) 悠邈(mǎo) 寂寥(liáo) 悄声细语(qiāo)
B、慰藉(jiè) 哺育(bǔ) 木讷(nè) 自艾自怜(yì)
C、犄角(jī) 翘首(qiáo ) 偌大(nuò) 臧否人物(zàng)
D、灰烬(jìng) 贫瘠(jí) 颠簸(bō) 魂牵梦萦(y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攀援 遨翔 良辰美景 再接再励
B、搭讪 沉湎 真知卓见 出类拔萃
C、欷歔 静谧 瞠目结舌 怨天忧人
D、妥帖 敷衍 铩羽而归 毛骨悚然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只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_____我的事情。
(2)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_____。
(3)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 诚实温和。
A、妨碍 启动 品性 B、妨碍 起动 品性
C、妨害 启动 品行 D、妨害 起动 品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俗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教育部门纵有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单独承担这一关乎民族命运的重任。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世界杯比赛时,比赛所在城市的人多数都到比赛现场去看球了,居民区里常常是十室九空。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B.能克制自己,追求更远大目标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得更有自信,也更能面对挫折。
C.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D.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国兰陵令。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D、毛泽东同志喜欢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的思想内容,这些诗其实属于古代诗歌,如《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9题。(9分,每题3分)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7.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 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8.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 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 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9.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 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 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三、课内阅读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5—7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11.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第Ⅱ卷(共134 分)
四、翻译(10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译:
14、名句填空(8分,每格1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3)师者, 。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 ___。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15.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 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六朝:金陵曾作为六个王朝的都城④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⑤《后庭花》:乐曲名,相传陈后主游宴后庭,为张贵妃作此曲,不久亡国。
(1)这两首怀古诗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分)
▲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4分)
▲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共18分)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有删改)
16、第2段中,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4分)
17、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6分)
18、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原文思考回答。(4分)
19、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4分) ( )( )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但这不是深层原因。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六、语言表达(共 12分)
20、 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21、请将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改用“如果没有……就没有”这样的格式来表述,并做到语序恰当。(4分)
美国要求中学生阅读8部课外名著,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只有阅读中外名著,才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如果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
22、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悲观者说:“生命像蜡烛,越烧越短;人生是中药,越煎越苦。”
乐观者说:“ ▲ , ▲ ; ▲ , ▲ 。”
七、作文(60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光:母亲在地坛四处张望的目光茫然又急迫,安妮的目光流露的是对战争的深思,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里看世界,不同的目光能折射出不同的心灵,能透视出不同的风景。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语文试卷答题纸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译:
14、名句填空(8分,每格1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3)师者, 。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 ___。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15、古诗鉴赏
(1)
(2)
16、
17、
18、
19、( ) ( )
20、 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21、请将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改用“如果没有……就没有”这样的格式来表述,并做到语序恰当。(4分)
美国要求中学生阅读8部课外名著,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只有阅读中外名著,才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如果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
22、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悲观者说:“生命像蜡烛,越烧越短;人生是中药,越煎越苦。”
乐观者说:“ , ; , 。”
如皋市江安中学2007~2008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2、D 3、B (A.“生活用品”包括了“床上用品”。二者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C.搭配不当。压缩一下就是“乒乓球馆是团体”,应将“团体”修改为“场所”。D.成分残缺。“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之后缺少谓语;另外,“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应移到“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之前)
4、D 5、B 6、D(毛泽东诗歌属于用旧体写新诗词,但属于现代诗词)
7.、D(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文章最后一段看,本句说的是“文化转型过程”的性质,不是对“文化转型”本身的说明。A项和B项从第一段可以找出文,是正确的。C项是根据第三段中的句子“在总的文化冲突…而引起的质变”概括出来的,正是对“文化转型”的解释)
8、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从第一段“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压缩而来。B项文中第一段己说明“不能算作文化转型”。C项第二段也说明了“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变化不属于“文化转型”。D项说的是“文化模式转换”,文章也说明了“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应该说B、C、D三项文章交代得很清楚,不属于“文化转型”)
9、D(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D项错在从原文找不出依据,“一旦…就”判断有些绝对化。A项从第一段最后两句话概括可以得出。B项从第二段“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的一些具体改变”可知是正确的。C项是根据第三段“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一句得出的变式句)
10、D 11、B 12、C
13、略注意倒装句、古今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同时翻译出语气,句子不通顺不得分)
14、略
15. (1)韦诗写台城物是人非,寄托昔盛今衰的感慨;刘诗借古讽今,道出六朝灭亡缘于竞相豪华奢侈。 (意思对即可,2分) .
(2)韦诗: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或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借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凄清而令人伤感的气氛。
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或直接发表议论,指出台城成野草是由于竞豪华。(4分。各2分,答对艺术手法得1分,分析具体准确得1分。)
16、为了物质追求,成年累月地打拼,国内国外地奔走,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忘却了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意到给分)
17、含义一:物质上,“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足够维持健康生活所需即可。含义二:精神上,要不断地对自己重新估价与定位,不必在心灵上极度失落,心理失衡。(均意到给分)
18、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
19、B(“简单生活”不是指“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
D(并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20、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爱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爱美妙动听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
21、 如果没有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没有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就没有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没有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
22、 例“生命像鲜花,越开越美;人生是美酒,越酿越醇。”(每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