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2014-5-11 0:11:06下载本试卷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l、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4、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严禁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36)

一.(18分,每小题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yìn) (kēng)锵  丘(hè)雷鸣   云蒸霞(wèi)

  B.蹒(pán)跚 (pì)护 飞流急(tuān)  命途多(chuǎn)

  C马(jiù)  (sù)愿   (qi6ng)茕孑立 玲珑(tī)透

  D.缱(quǎn) 窒(zhì)   (yīng)运而生 情不自(jī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尴尬   滞笨  泾渭分明   残羹冷炙

  B.白栩   趿拉  概莫能外   理尚往来

  C 消弭  婆娑   和颜悦色  衣衫槛褛

  D.愧怍   慰藉  直截了当   并行不悖

3.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我   爱祖国的山河大地,   一草   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②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和充满生机啊!它青青的草色,一直  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③这幢小屋也   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A.不仅/就是   绵延  度过

  B.虽然/但是   延续  度过

C.不仅/就是  延续   渡过

  D.虽然/但是   绵延  渡过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肖邦的创作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的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不容置喙的组成部分。

  B.《刮痧》的主人公许大同,因为替孙子刮痧,被英国医院以虐待罪告上法庭,随后灾难接踵而至:朋友“背弃”,工作丢失,老父离去,夫妻分居,父子分离。

  C.这种激将法是律师们最常用的策略。我也曾用过,屡试不爽。只能怪你太容易上钩。

  D.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法律不象其他民族那样发达,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道德却有过之无不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B.童年和青年时代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肖邦的创作就是这样。

  C.四十年代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成为所需要的信息开发工具。

  D.学生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上课前就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6.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我们有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B.“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

  C.痛苦,是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有这样伟人的祖国供我怀念。

  D.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义回到了他的心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2(18分,每小题3)

(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埃,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边际

  C.望洋向若:   望洋:仰视的样子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拘:凭借

8.下列各句子中全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②顺流而东行,至北海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日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⑤尔将可与语人理矣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自然景物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B.文中河神见海神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使形象饱满鲜明。

  C.海神的话,表现了对河伯前后认识变化的肯定与赞许。

  D.本文告诉人们: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人方。

(二)

  章邯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计之。’’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失以十数万,而诸候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令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滏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对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军:驻扎

   B.阴使候始成使项羽  阴:秘密的,暗暗的

   c.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从:顺从,听从

   D.愿将军孰计之  孰:同“熟”,仔细

1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    与诸候为从,共攻秦

   

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失以十万数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国将

 

   A.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也相同。

   B.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

   C.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相同。

   D.厕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

12.下列依据原文进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邯与项羽两军对阵,秦军屡次退却,因而秦二世不满,所以派人让章邯出兵;

B.章邯害怕了,于是派长史回朝廷请求有关事情,然而赵高竟不接见并对他们不相信。

C.陈余写信给章邯,举了白起、蒙恬等血的教训,劝他认清形势,希望他与诸侯联和反秦。

D.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

第Ⅱ卷 (114)

三、(24)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4分)

 

(2)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分)

(3)  范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外国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西里西亚的森林

  [捷克]皮得·贝兹鲁支

   西里西亚的森林,我的森林,你们和我一样!

   在你们的树干和树枝上挂着忧伤:

   你们痛苦地注视着,你们严厉地注视着,

   像我的思想,像我的歌唱。

   在夜里,在雾里,落着你们的针叶,

   仿佛被奴役的民族呀眼泪汪汪。

   人们按照维也纳的命令把你们砍倒,

   你门正在缓慢地消失,你们正在悄悄地死亡!

   你们沉默着,你们死亡着,虎尾似的海洋,

   你们是无尽的,无尽的,西里西亚的忧伤!

【注】:当时,被奥地利占领的部分捷克国土遭到破坏,大片森林被砍伐,树木被运往奥地利本土。   

(1)“西里西亚的森林”这一意像在诗歌中有怎样的表现力?(4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择其一点结合原诗分析它的作用。(4分)

15,名句默写(6分)

(1)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3)《书》曰:“满招损,    ”。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4)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骆驼刺

   甘泽

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风沙过后,戈壁又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的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地却又均匀地洒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却是骆驼理想的旅程。因为,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从从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着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本来,它们应该叫骆驼草的,但因为枝叶都被尖刺包裹,甚至于刺密得看不到叶子,所有沙漠动物都对这种植物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可以无惧那尖刺,连刺带叶地一扫而空,用那少得可怜的水份,来维持沙漠之舟的生命。所以,这草,就有了更通俗的名字---骆驼刺。

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的坟场,自然的奇观。

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

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象是另一种戈壁。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他们象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在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虽然城市是他们建设的,但是他们永远不属于城市。他们就是这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

这城市里的骆驼刺们,象戈壁上的骆驼刺们一样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和富人们的钞票一样多,他们的钞票和富人们的快乐一样少。他们不会吟风弄月,也不会高谈阔论。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活得辛苦,活得快乐,象骆驼刺一样。

不是吗?你听那骆驼刺在歌唱,如同小贩们的叫卖声一样粗鲁但豪放;你听那骆驼刺在低吟,如同民工的家信一样深情款款。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韧不拨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你管我是工地上的民工,还是街边上的小贩,你管我是送水的勤杂工,还是擦楼房的蜘蛛人,哪怕我在地底下挖煤,去华山上挑山。我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这是,我的事。我们没有有钱的老爸,也没有掌权的亲朋,但我们不用勾心斗角媚俗违心,也不用费尽心机钻营算计,就象骆驼刺一样清贫而顽强地活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和快乐的生活。不是吗?

骆驼刺要是放在内地,早就被人连根铲了,就象城管铲除小贩一样。人家要的是几千美元一平米的草坪,几百万元一棵的大树,又怎能容忍这丑陋的荆棘在城市存在。但是若是把牡丹芍药放到戈壁,用不了一个昼夜,就得去准备那几万块钱的墓地了。骆驼刺全部意义的的生活,就是生存。但骆驼刺的生存,却在天天享受阳光,天天随风吟唱,天天与死神对抗,直到寒秋将尽,叶落枝黄,好好睡它一个冬天,来年再战。

愿天下所有象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选自2006年《且听风吟》,有删改)

16.(4分)第一段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何特征?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17.(4分)分析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的原因。

18.(4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驼骆刺”与“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的相似点。

 

19,(6分)

(1)撇开二者的相似点,从作者本身探讨:作者为什么能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联想到城市中打烧饼、擦皮鞋等人? (4分)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 (2分)

五、语言运用(12)  ’

20.把后面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入段落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4分)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    。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艳齐齐,有条不紊,    。 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①像是为蜻蜒和甲虫准备的排筏。②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③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④宛如歌中的叠句。

答:

21.阅读下面的文字,从沙漠与人类的关系上予以概括,不超过25个字。(4分)

沙漠地区日光照射特别强烈,日照时间又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 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煮水、做饭。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答:

 

22.根据提示的要求造句。(4分)

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学校将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①必须写成比喻句;②10个字左右)

答:

 六、作文(60)

23.长途跋涉时,偶尔停下来,倒一倒鞋中的沙砾,前行的步伐将更为有力;风雨兼程中,偶尔停下来,听一听虫鸣鸟叫,心境会变得宁静而悠远。偶尔停下来,回眸曾经忽略的感动,生命的种种况味蓦然顿悟……当你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滚滚向前的时候,是否想过给自己日益慌张和急迫的心灵寻一片休憩之地和补给之所?

 请以“偶尔停下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B

A

A

B

D

D

A

B

C

B

A

13.

(1)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2)  给你三只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3)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

14.

(1)  西里西亚的森林是灾难中的祖国的象征。对这片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的伤感,就是对自己祖国痛苦的倾诉。森林的消亡象征着祖国面临的灾难,预示着祖国未来的不幸命运。诗人感叹森林被砍伐,就象奥地利所奴役的捷克人民,默默地忍受这一切。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哀思。

(2)  示例一:诗歌第一节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森林”赋予人的情感,它们“忧伤”“痛苦”“严厉地注视”,写出了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后的哀伤与哭泣。将“针叶”比做“眼泪”,作者把森林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森林成为诗人感情的载体,表现了他的悲哀和忧伤。

示例二:象征手法的巧妙使用(或“托物言志手法的使用)。作者用“西里西亚的森林”象征“灾难中的祖国”,将祖国面临的灾难用森林的命运与遭遇展示出来。

示例三:移情于物手法的使用。作者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意象化描写,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想交流,从而使景物着上人的感情色彩。抒情主人公和自然景物产生了情感交流,森林哀伤和哭泣又成了诗人对整个民族的内心感受。(以上三项,答出一项就可得分)

15

(1)  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谦得益。逸豫可以亡身

(4)  祸患常积于忽微

16

特征:荒芜、辽阔,沙砾遍地,风沙肆虐

作用:突出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为写骆驼刺旺盛的生命力做铺垫。

17

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坟场”意味着死亡,这样同戈壁滩残酷的生存环境相吻合。而骆驼刺却能在死亡之地创造生命的奇迹,作者以此衬托歌颂骆驼刺坚贞不屈的生存意志

18

①  生存际遇相似:遭受狂风烈日与严寒酷暑的摧残;遭受鄙夷、诟病、被人遗忘

②  外在形态相似:丑陋、寒酸

③  分布范围相似:广泛,数量多

④  生活的意义相似:为了生存通过抗争,从中尽享欢乐。

⑤  精神风范相似:生命力顽强,生命不尊严不可侵犯

19

(1)  示例:作者眼光敏锐,观察细腻,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爱心,关注并赞赏勇于和厄运抗争的弱者。

(2)  批评当今社会遗弃和鄙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呼唤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

20

①④③②

21

示例:沙漠日照强且时间长,可利用日光为人类服务。

22

示例:献爱心,春风化雨润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