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一江苏教育版

2014-5-11 0:11:06下载本试卷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一

           江苏东海高级中学 张士先

一、积累运用(1—5题每题3分,5题8分,共2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形hái       藓tāi       粗cāo  恶zėng  羽扇巾 guān

B、悲chuàng    吸shŭn     横shuò      然qiăo  自自怜  yì

C、田chéng       帖yù     朱tà    烙páo  别出机  shū  

D、击zŭ        搭shàn     首qiáo   永juàn  气息窒 bǐng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秘  陷阱  迫不及待   涣然冰释   沸反盈天   幸灾乐祸

B、蓊郁  安详  娇生惯养   一筹莫展   欢呼雀跃   伶牙俐齿

C、恪守  纨绔  山清水秀   忐忐忑忑   春雨潇潇   真知灼见

D、寒喧  孺动  闻过饰非   沧海桑田   无精打采   铩羽而归 

3、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

A、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B、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谁还会证实以往的生活?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我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不肯分享我一点点快乐? 

4.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的、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足,用他冰冷的手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成名遂,并没有让自己的话成为现实。

D.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索科洛夫是德国作家肖洛霍夫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人公,他忠厚朴实,在战争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B、梭罗的《寂寞》与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都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只是前者更多是从感性的生存方式方面展示了一种自足的生存境界;而后者则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C、《赤壁赋》选自《苏轼文集》,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赋”是一种文体,“主客问答”是赋常用的一种形式。《赤壁赋》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散文的笔调与手法,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极具特色。

D、欧·亨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小说结尾很有特色,被人们称为“欧·亨利式结尾”,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6、根据提示,填写名句。(8分)

①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②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⑤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⑦微风过处,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⑧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二、感悟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 鸪 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7、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答:

8、试对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9、末两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

(二)【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每题3分,共12分)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之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卒曰:“臣欺君,诚无能也。”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惟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将降者尽劓,皆怒,坚守惟恐见得。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墓冢,僇先人,可谓寒心。”燕人尽掘垄亩,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           附:归附。

C.夜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纵:排成纵队。

D.齐人追亡逐。         北:指败逃者。

1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   与桃李相此开发,尤为奇观

D、每出约束,必称神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2、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乐毅畏而不敢归   秦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B、故且缓攻即墨待其事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当有神人我师   西湖最盛,春,为月

D、乃身操版插,士卒分功  试使山东之国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13、以下6句话编为4组,全都属田单“用计谋激励军民士气”的一项是(  )

  ①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②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 ③吾惟惧燕军之劓 ④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墓冢 ⑤田单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⑥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A、②③⑥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 

【乙】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8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扌票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群,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分)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分)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分)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19题。(15分)(ht88.com提供)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惊天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5.“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的?(3分)

                                       

16.“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7.第二段中作者化用蒋捷词的意图是什么?(3分)

                                       

18.请分别从自然和情感两个角度概括“听听那冷雨”中“冷”的含义。(4分)

                    ②               

19.请模仿“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连云港的秋天,                             

(四)【甲】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0—22题。(10分)

 (1)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2)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20、在(1)文中划线句子中,①“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如何停顿?②这句话有什么含义?(5分)

21、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雪花落地的声音,其用意是什么?(2分)

22、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家的祝福,并且小说取名为“祝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始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承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B、对鲁四老*家祝福的描写,主要是表现鲁四老*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突现这个封建卫道土的淫威;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C、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

D、小说结尾再次写到“祝福”,与篇首呼应,以喜写悲,既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又突出清王朝严酷的阶级对立的现实,深化了对封建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甲】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6题。(10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23、脂砚斋批语四句: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         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

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         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

  无故寻愁覓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 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24、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25、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

A. 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26、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 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 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 《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三、表达与交流

(一)(16分)

27、请描述下面这幅题为“高手”的漫画的主要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6分)

(1)内容:                               

(2)寓意:                             

28、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50字)(3分)

目前,周末主动要求补习英语的中学生高达20%,而要求补习语文的中学生不到2%;其他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更是到火暴的程度。兰州某高校中文系的老师称,学生们为了应付英语考级,75%以上的精力都花在了英语上,在《现代汉语》课上背英语单词的不乏其人。

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提到,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虽然有很多学生写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文章,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几乎鲜有不存在错别字的。北京理工大学语文教师张老师曾要求班上的学生每人写一篇千字文章,并且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没有完成。而总体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大学生写论文普遍逻辑不通、错字百出、成语混用,综合类的大学文史类学生的汉语摸底测试合格率不到一半。上个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留学生击败中国学生,夺得第一。

  于漪指出,一个人如果不将母语学好,是无法将其他语言学好的,因为语言背后承载的是    不同国家的文化;或许英语、数学靠加班加点地补课,在短时期内可以取得直观的分数进步,但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争功近利的心态对于母语学习有害无益。

                                                                                               100

 

29、下面是作家沈从文写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阐述的观点。(不超过30个字,3分)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答:沈从文批评有些读者□□□□□□□□□□□□□□□□□□□□□□□□□□□□□□。

30、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语,使前后文连贯,衔接合理,符合人物心理与性格。(4分)

清代某私塾先生有四个学生。一天,当地来了戏班,四个学生都想去看戏。先生见此情景便说:“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谁答得妙,我就允许谁去看戏。”我的问题是:“读书好还是看戏好?”?

学生甲不多想便说:“             ”。

先生生气的说:“你就知道玩!”

学生乙回答:“              。”

先生笑着说:“此老生常谈也,谁都会说。”

学生丙采用了圆滑的说法:“             。”

先生不以为然的说:“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汝之为人。”

学生丁灵机一动答道:“               。”

先生十分满意:“好,好,此言得之矣。”

(二)作文(60分)

31、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前80回,她的残缺,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美神维纳斯,双臂残缺,是艺术的杰作,达到完美。不仅使人感叹:大自然给了你最出色的一部分,就不再给你另一部分。为了完美,大自然不惜赐给缺憾。这种情景,不仅体现在艺术,也体现在人生、事业、爱情、家庭、理想中。

请以“缺憾和完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1、B 2、D3 、A 4、C(“功成名遂当为功成垂败”) 5、A(《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

7、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8、以乐景写哀,这“温柔”的“柳塘新绿”之景起反衬作用,使“一片愁”加重加浓。“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正在说明“眼底”是充满了“离恨”的,实质是在叹她自己“白了少年头”,而这“白头”又正是“一片愁”的恶果。若直言之,就是“思君令人老”。这是用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 9、这位思妇在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10、C(纵:放,放出)11、A(B、C、D中,只有“徘徊”与现代汉语相同)   12、D(均为介词“跟”“同”;A代词,结构助词不译;B连词“来”,介词“用”,“拿”;C动词“做”,动词“是”)  13、B(①是田单实施反间计,说乐毅的坏话;⑤⑥是田单迷惑敌人的一种手段)  15、“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触觉、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雨的。(3分)16、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或:由眼前的雨景过渡到下文对大陆以至中国历史的怀想)(2分)17、通过蒋捷词中的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1分,“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谈到一点即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18、①自然角度:寒冷。(2分)  ②情感角度:凄冷(或“凄楚”)。(2分)19、略(仿写句中有类似“凄楚”表示情感的词1分;有和“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结构完全一样的句子给2分,有和“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结构大致一样的句子给1分)20、 ①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21、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寂静凄凉的气氛,烘托“我”受到强烈的心理压抑与内心无比的悲愤。22、D   23、①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②黛玉也哭个不住 ③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④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24、 C   25、 A  26、B 27、(1)左边的艺人用手中的线将木偶操纵得灵活自如, 本应是真正高手的艺人面对着将人当木偶来耍的“高手”惊讶不已;右边的“高手”则以手中的金钱将人操纵得得心应手,脸上露出对只会玩木偶的艺人不屑一顾的神情。(动作和神情描述各占2分,可先说左边的人,后说右边的人;也可以先说动作后说神情。)(2)通过对比,讽刺了当今社会那些以金钱为手段(或杠杆)操纵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或“谋取一己私利”)的所谓“高手”。(2分)28、汉语教学遭遇尴尬,致使大学生汉语能力差,有人认为急切近利的心态对母语教学有害无益 。29、只欣赏自己作品的形式(情节和语言)而忽略了作品的内容(情感)。30、甲:看戏好! 乙:自然是读书好 ! 丙:书也须读,戏也须看 丁: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