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练习卷(1)
本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剩余时间做札记。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给下列加框字注音:(15分)
1、峥嵘(zheng1) 2、埋怨(man2) 3、百舸争流(ge3)
4、迂回(yu1) 5、睫毛(jie2) 6、粘贴(zhan1)
7、随声附和(he4) 8、灰烬(jin4) 9、给予(ji3)
10、颤栗(zhan4)
·强行纠错:埋怨(man2)粘贴(zhan1)给予(ji3)颤栗(zhan4)
·区分前后鼻音:峥嵘(zheng1)灰烬(jin4)
·整理并反复记忆多音字:随声附和(he4)
二、改正错别字:(先划出,再修改。其中有一个词里有两个错别字)15分
1、不屈不饶(挠) 2、署光在前(曙 ) 3、风流惆傥( 倜 )
4、绕幸取胜(侥) 5、苍海一栗(沧粟) 6、河水清撤(澈)
7、利兵秣马(厉) 8、大有稗益(裨) 9、寒喧一番(暄)
·根据词义来记忆(形旁):署光在前(曙 )河水清撤(澈)寒喧一番(暄)苍海一栗(沧粟)利兵秣马(厉)
·连绵词:倜傥 朦胧 骆驼 徘徊 徜徉 枇杷 琵琶 蟋蟀
三、默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下片。(错、漏、多一字扣2分) 15分
寥廓(错误写法:廖阔)
中流击水(错误写法:激)
飞舟(错误写法:飞洲)
四、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有人说:“意象的本质是‘意’和‘象’的结合,主客观的交汇”。诗人不仅要用意象来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我爱这土地》的“意”是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由此,诗人选取了四个“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意”和“象”连接的媒介便是“鸟”,即诗人自己,“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D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即为赏析不当的一项。
五、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5分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歌语言简单易懂,参照ABC三项的解释可以看出,诗歌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以十分亲切的语调,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大海的感受,有色、有味、有温、有声,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触细腻,展示出了大海波涛汹涌之外的另一面(平静安详),“大自然的壮观”则没有体现,而且诗人的感觉也不是惊喜。D项是不恰当的。
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5分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杂糅、概念不并列)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概念不并列)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搭配不当)
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作者明显倾向于“少而受用”的读书观。
·⑥所谈论的重点是“读书人”而不是“读书”,跑题了
八、(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35分)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专权弄威”,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皆曲意(溜须拍马,违背心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向他屈服),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做药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之)为贬议。
及蜀平,坐是沉滞(不得仕进)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远离,回避)嫌,原(推究)情不至贬废,举(之)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毁)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与……交好)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托付)耳。”其为时(当时人)所重(看重)如此。或(有人)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与见,给我),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终于,最终)不为(之)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剃发之刑),诸葛瞻又轻(瞧不起)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轻视)之(陈寿)。(“不虚美,不隐恶,是为实录。”)
1.下列两句中的加框的正确读音是 [ ]
①由是屡被谴黜
②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A.chù yú B.zhuó yú
C.chù yǔ D.zhuó yǔ
2.“除佐作郎”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 ]
A.降职 B.调职 C.升职 D.授职
3.“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 ]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C.“蜀平”
D.“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
4.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2分)
A.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B.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C.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D.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5.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 ]
A.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B.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C.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D.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6.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是 [ ]
A.宦人黄皓专弄权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B.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C.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D.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7.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 [ ]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D. 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四 | 五 | 六 | 七 | 八1、 | 2、 | 3、 | 4、 | 5、 |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