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
(全卷满分为150分,完成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 宁谧(mì) 缔造者(dì) 挥斥方遒(qiú)
B.慰藉(jí) 青荇(xìng) 国子监(jiàn) 脉脉含情(mò)
C.壁龛(kān) 绵亘(gèn) 压轴戏(zhú) 蓊蓊郁郁(wěng)
D.铁砧(zhēn) 熨帖(yùn) 背包袱(bēi) 迥然不同(ji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漂渺 挖墙脚 笔耕不辍 义愤填膺
B.座落 金刚钻 翻云覆雨 绫罗绸缎
C.隐秘 明信片 相辅相成 浮想联翩
D.昏眩 水笼头 满目疮痍 涣然冰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长期以来中俄边境安之若素,两国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B.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C.他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
D.“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必将彪炳千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B.马丁·路德·金不但成了他本国良知的代表,还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这证明了他所代表的非暴力抵抗的精神力量的强大。
C.怀着悲痛欲绝的心情,史铁生偶然走进了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古园,照亮了他的生活,也使他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5.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示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地用莲花开落的年复一年,暗示时间无声的流淌,又用“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容颜的消退,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语句用通感修辞,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写光与影的和谐,不仅写出光影的和谐,而且烘托出一种幽雅的氛围,给人丰富的想象。
D.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语句运用对比,“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
6.在语段的甲、乙两处,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城东四公里处, 甲 。这是三国时蜀主刘备兵败临终托孤之处, 乙 。白帝城扼守瞿塘峡的西口,江面狭窄,水势湍急。
甲
乙
A.甲a乙b B.甲a乙a C.甲b乙a D.甲b乙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的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战争,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7.下面有关“尊重生命的伦理”的阐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是
A.人类往往以对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来评判生物,因而常常产生一种主观的误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
B.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到昆虫或原生动物都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
C.尽管世界上的生物有高等与低等之分,但是全人类都应该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从而使自己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D.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何意义,是不能完全主观评判的,人类没有权利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他们。
8.下列有关“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措施,与文意一致的是
A.应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们曾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
B.应该投身于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并怀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挺身而出,替那些受难的人服务。
C.凡受人帮助,从艰难和重病中得救的人,应该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本民族的同胞。
D.深陷在战争危机中的世界各国,如美国、苏联,应赶快停止和放弃原子战争,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
9.下列各项中,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相互尊重的精神相处,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解。
B.实践尊重生命的伦理,应该在将来推行互助政策,使受人帮助的人也能帮助受难的人。
C.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应该致力于避免使现况恶化和危险化的事情,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
D.全人类都应该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途径,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发挥作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否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王曰,何坐?曰,坐盗 坐:犯罪
D.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实际上
11.下面句子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①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为其来也 ②吾其还也
12.下面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先分析了亡郑的危害,并以利益引诱秦国,继而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终于说服秦伯,与之结盟,成功使秦伯退兵。
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仍接受使命,和秦伯谈话不卑不亢,分析利弊清楚透彻,有理有据,显示了他捍卫国家的使命感和能言善辩的才能。
C. 楚王想侮辱晏子,只是因为晏子是齐国的很会说话的人,其实并无恶意。
D.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齐”,把“淮北”比为 “楚”;把“橘”比为“不盗之民”,把“枳”比为“盗贼”,其目的是为了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 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分)
译文:
(2) 夫晋,何厌之有? (3分)
译文:
(3)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②。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③。
[注]:①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2)清人陈衍曾说:“末二语恰是自己身分。”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二题任选一题)(6分)
①“群臣吏民,__________,受上赏;____ ______,受中赏;____ ______, ,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②虽有槁暴, , 。故木受绳则直, , ,
。《劝学》
岁寒,_____ _____。”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4-17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 ”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吗?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惟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
⑾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6.文章的标题是“想念地坛”,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要想念地坛?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答。(6分)
答:(1)
(2)
(3)
17.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地坛安静并非无声”“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结合文章分析作答。(4分)
答:
18.阅读第⑧~⑩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 “写作的零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以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4分)
答:写作的零度指:
倡导的生活态度是:
(2)第⑨段中作者提到写作中的“比赛、擂台、排行榜”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
19.结尾作者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启迪?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4分)
答:
六、(10分)
20.右面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请你仔细观察图案后,用简洁准确的文字说明它的构成要素及其寓意,字数在200字以内。(4分)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番号)(2分)
① 山坳里民居样式各异,屋顶上的太阳能装置却是出奇地一致。
②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将从这里起飞。
③ 西昌与月亮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④ 正符合这座川西南城市“太阳城”的美誉。
⑤ 23日,日照下的西昌,明净温暖。
⑥ 其实,许多人并知道这座“太阳城”在历史上就有“月亮之城”的美妙称号。
⑦ 视线延伸到远处,四面都是起伏的山坡。
答:
22.中学生李强写了一首诗,寄给了一家久已慕名的诗刊编辑,并附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李编辑:
您好!
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敝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
此致
教祺
李强
2008年1月20日
文中有几处语言不得体,请找出三处并改正(4分,每空1分)
(1) 改为:
(2) 改为:
七、作文(两题任选一题)(60分)
1、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这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成长的轨迹。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欢乐,有成功,有悲哀,也有失落。成长的过程是生命旅行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也是战胜自身脆弱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记录下成长时刻的那份心灵,将是人生永远的写真。
请你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答卷纸
四.(22分)
13.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分)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 (3分)
译文: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1) 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分)
(2) 清人陈衍曾说:“末二语恰是自己身分。”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15. (6分)
(1)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 , , , , 。《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五、(22分)
16.文章的标题是“想念地坛”,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要想念地坛?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答。(6分)
答:(1)
(2)
(3)
17.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地坛安静并非无声”“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结合文章分析作答。(4分)
答:
18.阅读第⑧~⑩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 “写作的零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以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4分)
答:写作的零度指:
倡导的生活态度是:
(2)第⑨段中作者提到写作中的“比赛、擂台、排行榜”的作用是什么?(4分)
19.结尾作者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启迪?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4分)
答:
六、(10分)
20.右面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请你仔细观察图案后,用简洁准确的文字说明它的构成要素及其寓意,字数在200字以内。(4分)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番号)(2分)
答:
22.文中有几处语言不得体,请找出三处并改正(4分,每空1分)
(1) 改为:
(2) 改为:
23.(作文)(6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B、慰藉(jiè)C、压轴戏(zhòu) D、熨帖(yù)】
2、C【[漂(飘)渺 座(坐)落 水笼头(龙)】
3、D【A. 安之若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不能形容边境;B.项中“拍手称快”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或目的得到实现时的痛快心情:C.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里误解为“观察不细致”。D.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符合语境。】
4、B【A项,“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和谐社会”后加“的高度”。C项,主语暗换造成“成分残缺”,应为“这园子照亮了”;D项,两面和一面不相呼应。】
5、D【不是对比。】
6、C【保持叙述主语的一致性】
7、C【“世界上的生物有高等与低等之分”与作者观点不一致。原文说:“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8、B【A“他们”指代的概念范围扩大了,应该是在“旧日殖民地的民众”身上犯下许多罪恶,而不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C“本民族的同胞”错,应该是“所有的民族”;D“应该赶快停止并放弃原子战争”不当。应是停止“原子武器竞赛”,放弃“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
9、B【B项“应该在将来推行互助政策”不妥,应是“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
10、D【它们的果实】
11、C(A①助词,“的”②主谓间助词;B①由于②而;C①②皆为介词“在”;D①代词“他”,指晏子②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2、C【这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且也损害到齐国的尊严】
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以为”“行李”“共”各1分,大意正确1分)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1分,句式正确1分,大意正确1分)
(3)一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难道楚国的水土使他擅长偷东西吗?(“得无”“善”各1分,大意正确1分)
14、(1) “绕”字用得好,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2分) (点出“绕”字,1分;分析到“侧面表现杏花的可爱”,1分;大意对即可)
(2) “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春风吹拂杏花,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的凄美景象,尽管如此,诗人却偏说它绝对胜过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作简要分析,2分)诗人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其实是以水边的杏花自况,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和高洁人格。(或“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2分;大意对即可)
15、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门庭若市;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6、(6分)①地坛有一种让人心灵安稳的宁静;②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在痛苦乃至绝望之中开始写作的地方;③地坛让作者明白写作的意义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这让他远离尘世的纠缠,保持心灵的纯洁;④想念地坛是对一种远离尘世的精神的思念。(每点概括语意相近即可得2分,回答3点即可得满分)
17、(4分)地坛安静但仍然有大自然生物四季的歌咏(2分), 地坛的安静让人获得一种安稳,在安稳中去审视自我,而审视的仍然是世间的问题,所以地坛也不是与世隔离的(2分)。(回答语意相近,理解正确即可计分)
18、(8分)①(4分)“写作的零度”就是指对生命意义的叩问(1分),作者以此倡导一种放弃强权、漠视名利、漠视恭维的生活态度(3分,每点语意相近1分);
②(4分)批评了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现象(2分),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2分)。(答对一点计2分,语意相近,语言概括正确即可计分)
19、(4分)①作者的人生感悟:地坛所代表的那份安静已经深深地根植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一种远离尘世的精神境界(2分,语意相近即可得分);
②启迪:略,答案具有开放性,主要扣住文章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计2分。
20、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①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②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同时代表“绕”“落”“回”三步走,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梦想的信念。③红色的圆弧,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火箭和中国航天如巨龙急速腾空而起。④飞白的细节由多只形态各异的和平鸽构成,乘势高飞,象征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愿望。(每个要点1分)
21、⑤⑦①④②③⑥(四句相连得1分)
22、① “拜读”改为“费心一读”。 ②“雅趣”改为“爱好” 。
③“斧正”改为“修改” 。 ④“教祺”改为“编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