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五单元月考试卷

2014-5-11 0:11:07下载本试卷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机shù    陌qiān    绊jī    笨 chū
B、鼓 chuí   钱lái     自 yì   踯 zhú
C.不得下(yàn)  庐(zhōnɡ)     石(pán)       然(kēnɡ)

D.革灭尽(dài)  褒(chán)      彭(lǐ)     钟(qìnɡ)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素兴夜寐  骚首踟蹰  同仇敌忾  肇事
B、窈窕淑女  信是旦旦  感激涕零  狭隘
C、载笑载言  否及泰来  千里苕苕  妣
D、脉脉含情  鼓瑟吹笙  向隅而泣  苗裔
3、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一概。

祸焉                    速:快疾。

B.胜负之,存亡之理           数:道理。

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C.此三者,吾遗也             恨:遗憾。

华山之                   阳:山的南面。

D.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根源。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贬职。

E、而不见(爱:故意)    士之兮,犹可说也(耽:耽误)

纤纤素手(洗)      言既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火尚足以也 ②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③逸豫可以身 ④仓皇山 ⑤且庸人尚之 ⑥将军身被 ⑦是故益圣,益愚 ⑧素留侯张良 ⑨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 ⑩则修文德以之 ⑾渔人甚之 ⑿梁君臣之首

A.①⑧/②⑿/③⑩/④⑨/⑤⑾/⑥⑦

B.①⑥/②⑦/③⑩/④⑧/⑤⑾/⑨⑿

C.①⑧/②⑿/③⑤/④⑨/⑥⑦/⑩⑾

D.①⑦/②⑾/③⑤/④⑿/⑥⑧/⑨⑩

5、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B、采菊东篱下 ,悠然南山,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府吏丁宁,结誓不别离
C、不久当归还,誓天不负,越陌度阡,枉用存。

誓不隔卿,且暂还家去。

D、载笑载,何复来还,谓无罪过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嬴而不助五国也(和,同,连词)

A.与       尔三矢(给予,动词)

战胜而得者(跟,同,介词)

皆被发身(刺画花纹,动词)

B.文    其漫灭(文章,指碑文,名词)

独其为犹可识,曰“花山”(指碑文,名词)

噌吰如钟不绝(鼓,名词)

C.鼓       微风浪(鼓动,动词)

填然之(击鼓,动词)

以三矢赐庄宗而之曰(告诉,动词)

D.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报告,动词)

赏施于奸(告发,动词)

7、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不属同一类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女行无偏斜          D、逼迫兼弟兄

8、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D、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9.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0.对下面各句的翻译,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比较秦国接受贿赂而取得的土地和通过作战胜利而取得的土地,它们的实际数量是其他六国的一百倍。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古代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并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被敲击而发出响亮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6分)

 青  玉 案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解】: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默写诗句,任选其中共10分。

(1)尔卜尔筮,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        ,头上玳瑁光。      ,耳著明月铛。
(5)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                 
(7)                  ,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题2分共20分)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    叹:感慨。 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辅佐的人。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怠:懈怠,松懈。 非常之观   非常:不寻常。

D.古人之观天地、山川……  于:对。  人为可讥          于:在。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孰能讥之乎 ②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吾还也     ④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均不同

D.①②③④均相同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革灭:割占。

4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说也,人常疑之(       )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也(       )

(3)曰此鹳鹤也(       )

(4)余笑而不信也(       )

6.与“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中的“名”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B.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C.可坐百人,中而多窍

D.左右欲相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释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②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

③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④徐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文章第二段对石钟山周围环境的描写,其用意是为__________,也与文章结尾一段的“__________”一句形成照应。(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末若旧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
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三句是作者叙述,第四句是女主人公——故人——一个被丈夫休了的女
子的发问。后四句是故人的回答,“新人从门入”两句是女主人公的话,后六句是
故夫的话。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丈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的询问新
妇的情况,可见她恋情不断,故欲借此机会重叙前缘。
C、“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两句有很丰富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心理也是很复
杂的:一是对故夫说故人好于新人的委婉驳斥,表明自己不完全相信;二是借此
抒发自己被无情休弃的痛苦、哀怨;三是委婉地讽刺故夫当时喜新厌旧的行为。
D、张琦曾评说此诗:“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巧、捷是
言弃妇,拙、钝是说新人;“爱憎取舍,一切反之”说的是故夫,这种反常的爱
憎取舍以“新人不如故”作结,不仅批判了薄情无义行为,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主
题。
10、将此诗与《孔雀东南飞》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先比较两诗之同:
(1)都是叙事诗,都属于乐府民歌。
(2)都以弃妇为题材。
(3)女主人公都有勤劳、美丽、善良的特点。
(4)两个男主人公都忠于爱情,且都软弱。
(5)都是悲剧。
(6)都揭露了封建意识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7)都主要用对话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8)都用铺陈——赋的手法。
其次比较两诗之异:(以下《上山采蘼芜》简称《上》,《孔雀东南飞》简称
《孔》)
(9)《上》描写一个片断,《孔》描写了婚变的全过程。
(10)《上》女主人公比较软弱,《孔》女主人公反抗性强。
(11)《上》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单薄,《孔》女主人公形象丰满。
(12)《上》男主人公有悔恨之意,《孔》中封建家长始终毫无悔意。
(13)《上》通篇用现实主义手法,《孔》通篇用浪漫主义手法。
(14)《上》悲痛哀绝,抒情强烈鲜明;《孔》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其情隐而不发。
A、(1)(2)(6)(11)(13)
B、(3)(6)(8)(12)(14)
C、(4)(8)(10)(11)(12)
D、(4)(8)(12)(13)(14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共18分)
          
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什么会是人类曾生活于这个地球上的见证?山川寂静无语,山谷没有记下人们呐喊时留下的回音;江河兀自流去,潮水洗尽了人世间的荣辱铅华。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已太多太多,它们没有必要永久地承载人类的历史。当此时,能存于天地间的,恐怕惟有人类自己留下的痕迹,而城市正是人类痕迹最集中的地方。
  正缘于此,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愿望。这意味着在发现之旅上,再平淡无奇的人生也会变得丰盈。你将发现,城市的大街小巷布满古迹,令人情不自禁地想梦回前朝;你将发现,从蛮荒到文明,从衰微到盛世,政治、艺术、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淀成巨大的财富。北京、圣彼得堡、伦敦……你简直无法丈量出它们的厚度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想像。这意味着在穿越时空隧道时,你与先人的对话将充满睿智与灵性。静默在每一处史迹前,你尽可以展开垂天的想像之翼,遥想当年的情景,勾画当时的繁华,任历史与现实若即若离地在眼前交错叠映。在你的足迹踏过的地方,曾有无数哲人智者留下过神思遐想,他们的人格、风采,他们在世事中的遭际必会点醒你、启发你。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疑问。这意味着在先人用智慧和心血写就的得与失面前,你探寻的脚步将会有些沉重。用心阅读城市的历史,总会得到一些答案:它们的故国何以兴盛或衰亡?它们的文明何以流传或遗失?今天的时尚与逝去的风华有着怎样的反差?巴黎流淌着的浪漫、耶路撒冷倾诉的苦难、佛罗伦萨闪烁的艺术之光……都有无数的光焰直击心灵。
  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热情。这意味着不要仅仅将自己当作旅行中的过客。把握当下何其重要。一座城市无法决定它的未来,无法改变它面临的境遇,千百年来,它只能用独特的方式与人、与大自然进行无声的抗争。城市不断地被破坏、被重建,生活于当下的人们一面细心地、有选择地保留祖先的遗赠,一面又在不遗余力地创建着历史。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注定被后人所追忆。城市宽容地记录着人类从古至今的一切活动与成就,当我们从历史老人手中接过一种感怀时,可曾领悟到自身的责任?
        (节选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访历史名城·序言》)
1、“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什么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4分)
 答:                                                                     
2、阅读文章有关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你简直无法丈量出它们的厚度。”这里的“厚度”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                                                                        

  (2)“你探寻的脚步将会有些沉重。”是什么让作者的脚步“沉重”?
 答:
                                                                      
3
、结合全文内容, “寻访”会使“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分条概括。(4分)
 答:                                    

4、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题目中的“这样一次旅行”指寻访历史名城。作者认为,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人类曾生活于地球的见证惟有历史名城了。
B.文章首先说明了寻访历史名城的理由,然后层次清晰地表述了作者对寻访历史名城的意义和作用的看法。
C.作者认为寻访历史名城的旅行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因此,人们一旦选择了这样的旅行,就要带着愿望、想像、疑问和热情。
D.本文采用了与读者交谈的形式,向读者提出了寻访历史名城的建议,这样写,缩短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E.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概括,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城的关注和热爱。  
、语言实际运用(共6分)
1、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仿照例句的形式补写两句话(4分)
腊梅也许讨厌朔风的肆虐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作为有理智的人,我们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生存,就要学会调整心态。
2.今年912日,李敏因患感冒,需要去医院打针,请你以李敏父亲李云林的身份给李敏的班主任刘老师写一张请假条。要求:语言得体,符合情境,并符合请假条的格式。(2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60

思想家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诗人说,生活是一张网,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实业家说,办好一个企业,关键在于团队精神……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

请你以“合作与成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①只要与“合作与成功”相关,并且在二者“关系”上做文章,就符合要求。

②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答案
一:D D B A A C C A D A
二:(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答:①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 。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三:1、体无咎言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又重之以修能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足下蹑丝履,腰若流纨素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1—4 B C D C
  5、这  这样  有的人  本来 6--7 D A 8、突出石钟山周围地理环境得险恶   9—10 BC
五:1、因为地球上承载人类历史的惟有人类自己留下的痕迹(2分),而城市是人类痕迹最集中的地方。(2分)
  2.(1)历史遗迹的丰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2)在寻访中你将会了解这些城市曾经经历的痛苦(对应“失”)和教训(对应“得”)。(意思对即可)
  3.①发现历史的价值;②受到先哲的启迪;③了解前人的得失;④领悟自己的责任。

4.AC (A “人类自己留下的痕迹”都是“人类曾生活于地球的见证”,城市不过是“人类痕迹最集中的地方”; C“作者认为寻访历史名城的旅行可能是平淡无奇的”文中无此信息)
六:鱼儿也许憎恶巨浪的汹涌狰狞,却依然在大海中追逐自由;
  荷花也许仇恨烈日的酷热难当,却依然在溽暑中展露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