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2014-5-11 0:11:07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 文学鉴赏(76分)

一、古诗文(38分)

默写:按原文补出空格处的句子。(6分)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

2、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3、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文学常识:(2分)

4、《      》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      》合称“乐府双璧”。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5—6题。(8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5、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

答:                                

  6、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4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7~11题(12分)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骂)。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

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选自《明史•循吏传》)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乃改宽大,与民休息。      崇:崇尚、推崇

B、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以中    白:报告、陈述

C、易氏逃死耳,非也         反:造反、谋反

D、良欲农故为兵者          籍:籍贯、名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受业闻人梦吉      ②秦急攻之,赵氏求救

B、①山东兵常牛羊代秋税   ②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C、①上官令民送牛羊陕西   ②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D、①会改州县         ②且君尝晋君赐矣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履宽政爱民的一组是(  )

①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②履阅狱问故,立释之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④为丞六年,百姓爱之⑤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⑥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10、下列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履做南康县丞时,断案老练,使百姓惊服,不敢再做坏事,接着他改变措施,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使百姓休养生息。

B、知县周以中被百姓辱骂之后非常气恼,抓了许多无辜的人,吴履在问清情况后把这些人释放了,并说服了周以中。

C、吴履做安化知县时,反对百姓以蛇为神的迷信活动,责罚了神汉,并把神像投入江中,这使当地盲目崇拜鬼神的活动得以禁止。

D、吴履做潍州知州时,让百姓以粮食代替牛羊输税,使百姓获得利益,他离开潍州时,百姓都哭着为他送别。

11、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2分)

译文: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3分)

译文:                                 

③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3分)

译文:                               

1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履曰易氏逃死耳非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 

二、现代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3—16题。(18分)

野  渡   柯 灵

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彩带似的打着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老

的小屋临河独立。——那就是船夫的住所。

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低吟浅唱,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俚歌,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点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河边,扬起喉咙叫道:“摆渡呀!”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不久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摇渡船的仿佛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做起,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命运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机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而他却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这老人除了为年月所刻成的皱纹,脸上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老人生活所需由村中大族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的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节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跄琅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氤氲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夹带着评长论短,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一般渡头的光景,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1935年)             

13.作家笔下的“浙东水村”有何特点?作家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14.文中写老人“极其冷漠”“默然吸他的旱烟”“总是沉默着”,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5.作者描述“白须白发老人在水上来去”的摆渡生活,并且“觉得其中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1)作者从其中真正咀嚼出了什么?(2)反映作者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6分)

 答:(1)                               

  (2)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是一篇情理兼美的散文。作者笔下的浙东水村,温馨静谧,情趣盎然,摆渡生活充满哲理,耐人寻味。

B.作家所描摹勾勒的水乡,色彩清淡,和作家那种处处面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情调:深沉悲凉。

C.作家熟悉的水乡已经升华为自己精神上的家园,其中倾注了他的一腔热爱和赞美之情;作家再现老人摆渡生活,是以此描写为铺垫,巧妙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D.作家描述摆渡老人,目的重在表现摆渡老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和对命运坎坷、时光流逝的无奈情绪。从表达方式看,全文重在抒情和议论。

E.“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等表现着老人对摆渡生涯的厌倦和对岁月寂然流逝的无奈。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18题。(11分)

 我的家在哪里?

冰 心
  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

和“眷恋”。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想过的地方和人。

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就走,走过许多黄土辅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里”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这辆洋车没跑,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啊走啊,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
  这时我忽然醒了,睁开眼,看到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我迷惑地问自己:“这是谁呀?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睡在我对床的陈玙大姐和以后进到屋里来的女儿和外孙了!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虽然它们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来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真是“千万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朋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17.文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上“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6分)

  答:                                

18.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5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9分)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19、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20、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21、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第II卷 表达交流(74分)

三、语言基础(14分)

22.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xī)刻  (chèng)凉  (zhēn)言   蓊蓊(wēng)郁郁

B.(sù)造  漫(sù)   机(xiè)    粗(cāo)

C.混(xiáo) (yù)快   (áo)    (hē)护

D.慰(jí)  (quán)释   (xuàn)烂   海市(shèn)楼

2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沧桑  彷徨  没精打彩  水泄不通

B.弥望  甜静  专心致志  小心翼翼

C.树阴  缥缈  永葆青春  刻骨铭心

D.烦燥  提练  豁然开朗  沧海一栗

24、下面是一则新闻,其中三处文字欠妥,请找出并改正。(3分)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①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就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海域击沉、追逐一可疑船只事件回答了记者提问。②章启月说,中方一直密切跟踪事态发展。③根据有关部门证实,该船不是中国船只。④中方对日方在东海海域使用武力表示关切,⑤对这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事件表示遗憾,⑥中方正在责令日方进一步通报有关情况。

     改为          改为          处改为    

25.仿照下面的诗句,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仿写一首诗,字数可稍有不同。(5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四、写作

26、按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它们可能细碎,但是深刻;可能琐屑,但是难忘。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选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并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性散文。要求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

题目:1、爸爸,我         

      2、妈妈,我         

      3、老师,我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答题卡

第I卷 文学鉴赏(76分)

一、古诗文(38分)

1、                              。(2分)

2、                              。(2分)

3、                               。(2分)

4、                              。(2分)

5、                                    

                                     

                                。(4分)

6、                                  

                                   

                                (4分)

7、( )

8、( )

9、( )

10( )

二、代文阅读(18分)

11、(1)译文:                                  

                                ( 2 分)

(2)译文:                                   

                                ( 3 分)

(3)译文:                                  

                                ( 3 分)

12、履 曰 易 氏 逃 死 耳 非 反 也 招 之 当 来 不 来 诛 未 晚

13、                                  

                                    

                                  

                                (4分)

14、                                  

                                   

                                (4分)

15、(1)                                   

                                    

(2)                                

                                (6分)

16、(   )(4分,每个答案2分)

17、                                  

                                   

                                (6分)

18、                                  

                                   

                                (5分)

19、(  )

20、(  )

21、(  )

第II卷 表达交流(74分)

三、语言基础(14分)

22、(  )(3分)

23、(  )(3分)

24、               改为           

               改为           

               改为            (3分)

25.                                   

                                (5 分)

四、写作

26、作文(60分)

题目:                 

100100

80082

参考答案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4、孔雀东南飞   木兰辞

5、“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6、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7、D(籍:登记)。

8、A(A、都是介词“向”。B、前一个是介词:用,拿;后一个是连词:因为。C、前一个是动词:到,往;后一个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前一个是成为;后一个是动词:给予)。

9、B。(A、很显然不是;C、是说他破除迷信,不能表现宽政爱民)

10、C(做南康县丞时的事迹,并非做安化知县时。)

11、(1)南康民风粗悍,(百姓)认为县丞只是一个书生,很轻视他。(“悍”1分,文句通顺1分)

(2)现在被捕的人已经很多,而抓捕还没有停止,急切(的抓捕)将会发生变故,那怎么办呢?(“者”1分,“且”1分,文句通顺1分)

(3)正赶上把州改为县,把吴履召回朝廷,潍州的百姓都哭着为他送别。(“会”1分,“涕”1分,文句通顺1分)

12、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每四个标点1分。除:“。” 四个标点外,其它四个断句正确即可得分)

13.水晶似的境界;河流索回,岛屿棋布;温馨静谧,野趣盎然;色彩明丽,优美灵动,如诗如画。(不必全答到)(2分)本文所描述的那一方水域,虽未必就是作家的故乡,但作家倾注了类似于故乡的浓烈的热爱、赞美和思念之情,作家熟悉的水乡已经升华为自己精神上的家园。(2分)

14.(1)凸显老人沉默寡言的个性侧面和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2)表现着老人对枯燥乏味的摆渡生涯的厌倦和对岁月寂然流逝、命运不幸的的无奈。(每点两分,共4分)

15.(1)平凡而简单的生活有闲适自然的美;渡引世人式的默默奉献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幸福和超然。(每点2分,共4分)(2)奉献的人生才是庄严有价值的人生,平淡自然的生活才是最美丽幸福的生活。(每点得1分,共2分)

16.BD(B项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情调应是:色彩明丽,美不胜收,优美而灵动,温馨而超拔。D项描述摆渡老人目的重在引发哲理思考,从表达方式看全文重在叙述。)(4分)

17.有两层意思:(1)只有这个家才能让作者拥有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甜蜜和幸福的回忆。(2)这个家代表了作者对真、善、美的眷恋和执着,寄寓了作者对阴暗和丑恶的抨击。(每个要点3分)

18.(1)因为她无权无官,无顾无虑,无牵无挂。(2分)

(2)不。(1分)因为她还有一个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1分)——精神的乐园、力量的源泉。(1分)

 (所有简答题大意答到即可酌情给分)

19、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否定的,如果否定,也不会有“为文造情”一说,也不会有结尾“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一说)

20、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错误,应不仅是欧美作品)

21、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不当,应是指中国人品低下的作家;注意A项,前文说“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所以说“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结尾说“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所以说“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22、B

23、C

24、①处改法:“击沉”和“追逐”换位;③处改法:“证实”改为“核实”;⑥处改法:“责令”改为“要求”。

25.答案举例:假如生命是树,就不要停止生长,也不要随意摇摆!我将长长地伸展树梢,向着未有人到过的高峰。(每句1分)

26、作文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