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2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雾霭(ǎi) 饥馑(jǐn) 炫耀(xuàn) 沐猴而冠(guān)
B.罗绮(qǐ) 倾圮(pǐ) 哂笑(shěn) 义愤填膺(yīng)
C.休憩(qì) 强劲(jìn) 翘首(qiào) 蓊蓊郁郁(wěng)
D.漪沦(yī) 谥号(yì) 铿锵(kēng) 杀一儆百(jǐ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亵渎 弥漫 寒喧 穿流不息
B.佝偻 慰籍 证券 走头无路
C.踟蹰 枷锁 羸弱 轻歌曼舞
D.厮杀 毕竟 耗废 按部就班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 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
②读散文时,这种共鸣的快感,还来自读者的心灵在同散文的意象 时所引起的想像。
③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 。
A.变换 溶合 规则
B.变幻 融合 规则
C.变换 融合 规律
D.变幻 溶合 规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上下班的路上,他坐在汽车里,也不是无所事事的,纷繁的思绪在他心中往来起伏。
B.新年晚会节目十分精彩,看到黄宏等人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了。
C.从寝室打开门走出去,面前就是一个水洼,我的病腿无法一步跨过去,只好望洋兴叹了。
D.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到来之际,“二战”成了影视文学创作炙手可热的题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知识的力量,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B.英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2004年是美国的大选,为了连任,布什不得不对选民关心的问题给出慎重的答案,其中包括伊拉克问题。
D.我无时无刻的祝愿广大读者有着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前途,我要为这个前途献出我最后的力量。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①,问门下诸客:“谁能为文②收责③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召诸民当偿者,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曰:“收毕矣。”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曰:“臣窃以为君市义。”曰:“市义奈何?”曰:“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记,告示。 ②文,孟尝君名田文,此处是自称。 ③责,通“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而见之,谢曰 谢:道歉,赔礼
B.以何市而反 市:买
C.孟尝君不说 说:通“悦”,高兴
D.后期年 期:时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以君贱之也
B.先生不羞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倚柱弹其剑
②因烧其券
B. ①以为贪而不知足
②晨而求见
C. ①左右以告
②无以为家
D. ①左右皆恶之
②驱而之薛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
B.(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
C.于是(孟尝君)约车治装
D.(冯谖)长驱到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多次委婉的要求提高物质待遇,都得到了满足。
B.冯谖在国家之事陷于低谷时,不计前嫌,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帮助孟尝君。
C.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勾销了薛地乡民所欠的债务,将债券契约全部烧掉。
D.冯谖的举动为孟尝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使孟尝君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了。
第Ⅱ卷(80分)
三、(23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夫晋,何厌之有?
⑵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⑶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9分)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道出自己生平最强烈的感受,写得真切。
B.“海洋”“港口”“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构成人生经历的生动意象。
C.第一段写年轻时,第二段写年老后,两段间的断层包蕴着丰富的内容。
D.第一段写在国内,第二段写在异国,对照中传达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⑵诗中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在横线上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下句。(6分)
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⑶令初下,群臣进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⑷我打江南走过, 。(郑愁予《错误》)
⑸既东封郑, , 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喜欢出发
①我喜欢出发。
②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③怎么能不喜欢出发?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过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④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⑤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⑥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⑦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⑧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14.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告诫我们,昨天已成为过去,山清水秀风柔的美景已不复存在,要勇于面对现实。
B.我们对世界的探索追求永无穷尽,只要你有“不老的心情”,就能不断领略到人间美景。
C.勇敢的人喜欢坎坷、浪涛、风沙、野兽之美,因此他们向往大山、大海、大漠、森林。
D.年轻人不喜欢平淡,常打破生活的平静,而老人则洞悉世事,心态平和,远胜过年轻人。
E.“我喜欢出发”作为文章的题目,在行文中反复出现,既是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5.第⑥段所说的“一种缤纷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3分)
16.第⑦段中“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这”指什么?(3分)
17.联系全文看,“出发”象征什么?“喜欢出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3分)
1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 , , , 。
①活泼伶俐地在我的周围翩翩飞舞一阵
②像一片小小的雪花
③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④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
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六、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事情在感动着我们,使我们领悟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人世的温馨,受到思想的启迪、灵魂震撼的熏陶……
这则材料中的“感悟”能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答题纸
第Ⅰ卷(2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第Ⅱ卷(80分)
三、(23分)
11.(8分)
⑴译文: ?
⑵译文: ?
⑶译文:
。
12.(9分)
⑴【 】
⑵答:
。
13.(6分)
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⑶令初下,群臣进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⑷我打江南走过, 。(郑愁予《错误》)
⑸既东封郑, , 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14分)
14.(4分)【 】【 】
15.(3分)答: 。
16.(3分)答:
。
17.(4分)答:
。
五、(3分)
18.(3分)【 】
六、(40分)
19.作文(40分)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2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B(A沐猴而冠guàn,C强劲jìng、翘首qiáo,D谥号shì)
2.C(A寒暄、川流不息,B慰藉、走投无路,D耗费)
3.C(①“变换”指由一种变为另一种,“变幻”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②“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溶合”指物质在液体中化开后与液体合成一体;③“规律”指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4.D(“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用在此处不妥;A“无所事事”在此处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B“忍俊不禁”在此处指忍不住发笑;C“望洋兴叹”在此处指做事因力不胜任感到无可奈何)
5.A(B成分赘余,去掉“的申请时间”;C搭配不当,“大选”后加“年”字,语序不当,应为“慎重给出”;D不合逻辑,应为“无时无刻不祝愿”)
二、(10分,每小题2分)
6.D(期: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
7.D(“礼”,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他三句加点字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A(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B①表并列关系的连词,②表修饰关系的连词;C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D①代词,他,指冯谖,②动词,到,往)
9.C(省略的主语应为冯谖)
10.B(“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的意思并非国家之事陷于低谷,冯谖与孟尝君曾有前嫌,而是孟尝君为自己以前对冯谖的忽视表示道歉的客气话)
第Ⅱ卷(80分)
三、(23分)
11.(8分)
⑴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或“晋国哪里有满足呢?”)(2分)
⑵我与城北徐公谁美?(2分)
⑶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了,这样之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4分)
(“何厌之有”、“孰与”各2分,“既”、“然后”、“求”、“无乃”各1分;意思对即可,其余地方翻译有误或句子不通酌情扣分)
12.(9分)
⑴D(“异国”、“故乡”是比喻,这首诗抒发的不是思乡之情)(3分)
⑵这句话的含义是:暮年时回忆起年轻的时候,十分怀念,但青春已经永远逝去,而且印象也已很模糊了。表达了作者历经人生的坎坷沧桑、已至暮年时,对美好纯洁的青春的无限怀念和对青春已逝的无限怅惘。(6分)
(第一问3分,“回忆”2分,“十分怀念”或“印象模糊”答出一点即可给1分;第二问3分,“暮年”1分,“无限怀念”或“无限怅惘”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意思对即可,句子不通顺或表达不准确酌情扣分)
13.(6分)
⑴谁主沉浮(1分)
⑵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1分)
⑶门庭若市(1分)
⑷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1分)
⑸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2分)
(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四、(14分)
14.(4分)B、E(A错在“美景已不复存在”、“要勇于面对现实”,文中说“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强调无论已经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也不要满足现状,要积极进取;C错在“勇敢的人喜欢坎坷、浪涛、风沙、野兽之美”,文中的“坎坷”、“浪涛”、“风沙”、“野兽”比喻追求过程中的困难,并非热爱追求的目标,文中说“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强调即使困难重重,也不放弃追求;D理解有误,文中说“年轻的景致”,“年轻”是指心态而非年龄,文中说“老当益壮”,是指老年人也可以拥有年轻的积极心态,不亚于年轻人)
(选对一项给2分,选错不扣分,多选不给分)
15.(3分)“一种缤纷的人生”是深刻、勇敢、沉着、机敏的人生(或“在不断进取探索中获得美好品质的人生”)。
(答出三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句子不通顺或表达不准确酌情扣分)
16.(3分)“这”指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并以坚强的意志对目标进行不懈的追求,使人生变得丰富充实。
(“树立高远目标”1分,“坚强意志”、“不懈追求”或“使人生变得丰富充实”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若答“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给2分;意思对即可,句子不通顺或表达不准确酌情扣分)
17.(4分)“出发”象征人生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喜欢出发”表现了作者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志存高远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2分,“探索”、“追求”答出一点即可;第二问2分,“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志存高远”答出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句子不通顺或表达不准确酌情扣分)
五、(3分)
18.(3分)B
(“雪花”的比喻是为了说明“消失不见”的,因此②③句应该相连)
六、(40分)
19.(40分)略
(评分不宜要求过严,发现闪光之处,以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