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题

2014-5-11 0:11:07下载本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题

命题人:高萍  单亚萍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窃(piáo)   思(cùn)   洗(shù)  羽扇巾(guān)

B.沱(páng)   舔(shì)   坍(pǐ)   毛骨(sù)然

C.古(gèn)   帖(yùn)   (tāi)藓   纨(kù)子弟

D.胡诌(zhōu)  粗犷(guǎng)  欺侮(wǔ)   垂涎三尺(xiá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惦记  蓊郁  闻过饰非   浮想联篇

B.落寞  寒暄  涣然冰释   伶牙俐齿

C.安详  倩影  融汇贯通   专心至志

D.荫蔽  震憾  没精打彩   山清水秀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对这种白痴般的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研究显示,两岁左右的儿童完全可以阅读一些浅显的读物,这时家长最好陪在他们身边尽可能地培养孩子阅读幼儿读物,诵读幼儿读物。

B.经过几年试行,实践证明,颁发《考试说明》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也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C.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D.湖色越远越深,由远到近,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二科技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太阳能卫星

太阳能卫星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彼德•格拉泽于1968年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利用太阳能与航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研究工作停顿下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温室效应气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以及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在太阳能利用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在许多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重新启动这一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这种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其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不需要太空运载器,可以通过现有的火箭把太阳能吸收塔直接送入太空轨道的技术。

解决太阳能的收集问题后,下一步工作是向地球传输太阳能。此项试验正在地球上进行。科学家们认为,收集到的太阳能可通过磁控管变成微波,经特种传输“通道”把太阳能直接传到地球表面。这项试验工作现在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上进行。与此同时,美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把来自太空的太阳能转变为电力并输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的电力供应网。俄罗斯航天机构下属的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目前正在试验“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以便延长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也可为北部城市提供照明。1998年2月,该公司试图利用“进步”火箭在太空展开一面直径为82英尺的太阳能反射镜,但因金属箔制成的镜子未能张开而告失败。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的高级顾问杰弗里•曼弗说:“我们将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继续研究,同时还将开展其他商业的太空应用研究。”

研究实验表明,微波和反射镜并不是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惟一手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贝基正在探索研制一条长达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这条线路是地球与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太阳能卫星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条通道看上去就像一根柱子,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贝基说,通道的管径为1/4英寸,由一种被称为“巴基管”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重量比钢轻得多,但其硬度超过钻石。这种纤维目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小批量生产。科学家估计,实现这种纤维的规模生产尚需10—15年。

5、对太阳能卫星情况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

B、太阳能卫星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

C、有的太阳能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有的配有一个大直径的太阳能反射镜。  

D、太阳能卫星将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将清洁能源送入地球。

6、对太阳能传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三种。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二种。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正在试验中的有三种。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设想的已有五种。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利用微波、反射镜两种方法传输太阳能到地球表面外,科学家还将探索新的途径。

B、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入地球上的电网的试验成功,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

C、1998年2月没有展开的阳光反射镜的试验仍将继续进行。

D、随着碳纤维管规模生产的实现,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必然通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8.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取之尽锱铢 (贵重的东西)   B.嬴而不助五国也(跟、和)  

C.可谓智力孤危  (智慧)      D.始祸焉    (招致)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B.奈何取尽锱铢    秦无亡矢遗镞

C.齐人勿附秦     多周身之帛缕

D.洎牧谗诛      至丹荆卿为计

10.下列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 戍卒叫,函谷举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洎牧以谗诛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1.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文字用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1段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深沉的感慨。

  D.秦的暴政,让天下人敢言不敢怒,各级官吏都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终于导致了秦的灭亡。

1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8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                            (3分)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                           (3分)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                           (2分)

四、名句默写

13.默写下列横线处的语句(10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无以成江海。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

(5)寄蜉蝣于天地,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8)想当年:         ,         。  

(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五、古诗阅读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简要分析。(4分)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选自《苏东坡突围》,题目是编者加的。)

15、作者去黄州之前,朋友们纷纷劝阻他,但他还是去了,请分析他此行的原因和目的。(4分)

16、请结合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分析苏轼在黄州时的情怀。

(4分)

17、 文中划线的“伟大和渺小”分别指什么?(4分)

18、 为什么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6分)

七、语言表达(13分)

1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中信息,为全文补写结论(每句不超过30个字)。(4分)

美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学生们在下面三种情况下,选择其中的一种,对其进行捐款援助。

一是非洲中部遭受严重旱涝,许多人正面临死亡的威胁。

二是大学中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无力负担学费,已处于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是购置一部复印机,放在系办公室供学生使用。

学生们以不记名方式选择,结果有85%的学生选择捐钱买复印机;有12%的学生选择捐钱资助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只有3%的学生选择捐钱援助非洲难民。

(1)这个实验一方面说明:

                                                                          (2)这个实验另一方面说明:

                                             2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电视上、展板上看过无数的“电视广告”、“平面广告”,请选择一则印象深刻的广告(优劣不限),并进行鉴赏评价。注意:广告词不超过20个字;鉴赏评价40-6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里的玫瑰花开了,真艳真美。早晨,一位幼儿园的四岁的小朋友摘下了一朵玫瑰。从容地往外走,恰好校长走来看见了,他很想知道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摘花,便亲切地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摘花,能告诉我吗?小朋友说:我告诉邻居的老奶奶,学校里开了很美的玫瑰,奶奶很想看,可她病得很重,走不动,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后再把它送回来。”听了小朋友的话,校长……校长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教育小朋友不能损害公物;有的说,该教她一点植物学常识;有的说,该摘一朵玫瑰奖励她,因为他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以“永不凋谢的玫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题目自拟;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卷纸

一~三、选择题(每小题3分,计3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8分)

①译: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②译: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③译: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四、名句默写:(10分)

13、默写下列横线处的语句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无以成江海。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

(5)寄蜉蝣于天地,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8)想当年:         ,                  。 

(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五、古诗阅读(8分)

14、(1)答:                                                     

                                         

                                   。(4分)                                                                                                                                                       

(2)答:                                                     

                                                                           。(4分)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15.                                                                      。(4分)

16.                                                                      。(4分)

17.                                                                       。(4分)

18.                                                     

                                              

                                       。(6分)

七、语言表达(13分)

19.答:                               

                                 。(4分)

20.答:

(1)                                    。(2分)

                      (2)                                    。(2分)

2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八、作文(60分)

题目:          

800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三                  命题人: 高萍 审阅人:吉干林

1、D( Ap¡āo忖cǔn B.pāngsǒngCyù tái)

2、B( A闻—文,篇—翩C汇—会,至—致D憾—撼,彩—采)

3、D(A不以为意:表示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应是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B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C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D差强人意:勉强让人满意)

4、B(A成分残缺C“不绝如缕”使用错误D语序不对)

5、B文中的“其”应指“太阳能吸收塔”并非指“太阳能卫星”。

6.C.选项中“目前”“正在试验”是要点,俄罗斯太阳能反射镜也在试验之中,不能去掉。

7.D.“必然”武断,即使碳纤维管规模生产,均为臆断之中。

8、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 与:结交 智力:智谋力量)

9、A(而:却,转折连词   之:代词,指金玉珠宝;的  以:因为;用)

10、B

11、D(敢言不敢怒—不敢言而敢怒 各级官吏—秦始皇)

12、①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③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四、

13、⑴挥斥方遒  ⑵雨雪霏霏  ⑶ 不积小流  ⑷ 师之所存也。

⑸渺沧海之一粟      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7)卷起千堆雪

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⑼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五、

14、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六、

15、喜爱苏轼及其作品。怀念苏轼,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领略苏轼作品的艺术魅力。 (4分)           

16、心中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但更多的是洒脱、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的超脱之情。(4分)
17、“伟大”是指长江的气势很伟大,“渺小”是指在巨大的长江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 (4分)

18、“苏东坡成全了黄州”是因为苏轼发现了黄州的美,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让黄州成为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从而提高了黄州的美学等级。“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是指苏轼进入黄州以后,人生观、人生历程发生了变化,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6分)
七、

语言运用

19、简析:这道题考查“仿用句式”,兼顾考查“扩展语句”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排比”。造句时要注意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黑暗”与“光明”、“贫瘠”与“丰饶”是反义词,“黯淡”、“枯竭”分别与两组反义词相关。   参考答案: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20、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关心他人的困难,愿意给与帮助。2、大多数学生更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21、略

九、角度:当公共意识与爱心发生矛盾时,爱心是 第一位的,突出爱心。 具有比喻意。玫瑰代表了什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