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14-5-11 0:11:08下载本试卷

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赵海龙

说明:试卷分为Ⅰ,Ⅱ卷,共小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每题3分,18分)

1.下列各组读音中错误个数最多的是

  A.回溯(shuò )   一丘之貉(hé )     簇(cǜ )拥      为(wè i)虎作伥    后裔(yì )

  B.痉(jīng)挛    刚愎(fù )自用      惩(chěng)罚   喟(wèi)然长叹    泥泞(nìng)

  C.纤(qiān)细    海市蜃(shèn)楼  果脯(fǔ )       瞠(chēng)目结舌  诤(zhēng)友

  D.粳(gēng)米    歃(shà)血为盟    塑(suò)料    舐(shì)犊情深      骁(xiāo)勇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近年来,有不少海外学子相继学成归来,报效桑梓,他们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已经暂露头

    角。

 B.在选购古物时,请不要匆忙洽购,要多看、多揣摸,特别要注意古物的年份,艺术性和器形。

 C.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在文章中水乳交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强烈地振撼着读者的心灵

 D.维护法律的尊严,要从司法部门抓起,个别营私午弊,循情枉法者,要坚决从执法队伍中清除 出

    去,决不辜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儿个情投意合的人,______相与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

    更好。

 ②追忆往事的功用 ______ 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③年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______用事。  

 ④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______  不是一个堂堂发号施令的高级干部所为,然而成克杰却恰恰起劲地

   做了。

 A.徜徉  常常  义气  决然                B.徘徊  常常  义气  绝然

 C. 徜徉  往往  意气  绝然               D.徘徊  往往  意气  决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处游览胜地的环境脏乱差到了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B.他在敌人的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体无完肤.

 C.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的题目,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不

    可取.

 D.北京十家大医院准备联合推出电话及网上预约挂号的消息不胫而走,两天内向有关方面问讯的人难

    以数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当假期来临,一些“网吧”都打出优惠价格吸引中小学生,学生们趋之若鹜,这种现象令人堪

      忧。

  B.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

      主席的职位竞选。

  C.中央气象局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这场沙尘暴是近80年来最强的一次,但在所有特大沙尘暴损失中

      却是最小,目前尚无伤亡的人员报告。

  D.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在通信与网络方面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全球通信

      发展的平均速度,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6.填人下面语段画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项是(  )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

  与之周旋。______________,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A.人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

     关爱。  

  B.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

      聊。

  C.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

       聊。

  D.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聊,谁更无赖,谁更无情,谁更无理,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

       爱。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

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

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

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

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是对科学的误解。同样,我

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

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

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

    科学家可能是本专量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

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

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

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

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

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做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

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

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

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7.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作为对二者总结的哲学。

  B.科学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科学知识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浅。

  C.这里所说的“国民”就是指“公众”,他们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

  D.“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8.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普及之中。

  C.科学精神是指掌握了科学知识并能够运用的科学方法。

  D.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

  9.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一段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

  三.(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

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大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

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予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浠药、饮食、

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

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

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请。”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

者事泄,宵据法断流以奏之。大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

“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大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

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

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贞现政要》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是的朝廷大开选举                    B.太宗令其自首

 C.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D.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1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太宗)召                  B.(太宗)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C.更令(戴胄)定议                         D.而生死顿殊,(大臣)敢以固请

1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久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陛下如果记录他的功劳,那就不是司法部门的决定了。

 B.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不久,有伪造官阶资历的人泄露了国家机密,戴胄根据法

    律判处流放并上奏太宗。

 C.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宣布大信用的,说话

    的人是当时因喜怒随便说出来的罢了。

 D.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我在法律上的失误,您能纠正,我又担忧什么呢!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人内,同为误耳

 ②误不如法者,皆死

 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此乃忍不忿而存大信

 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复议。

 B.戴胄引用法典,劝太宗不要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法;

 C.戴胄针对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段谋官骗财,建议太宗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即重判。而在实行处罚中却

    又改死罪为流放,以显示太宗的“大信”。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太宗令;“……不首,罪至于

     死”,也与法典相悖。他敢于据理力争,足见其忠直不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四、(15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

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

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分)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3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朗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

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4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⑵雕栏玉器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虞美人》

⑶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鹊桥仙》

⑷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书愤》

⑸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_________________.《上邪》

五.(18分)

梧桐树

                                 丰子恺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

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

对于它们的全体客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自初夏至今,这几

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

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站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 

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

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面大。叶子一生,全树

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

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于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 

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

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 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 上挂

刭树顶。窗前摆了几株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

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

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落脱一两

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枝头渐渐地虚空了,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

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

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

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田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衷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来久,回忆

不多,因之悲衷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由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年之久,况且这

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衰。固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他们只是坐

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

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19,作品写道;“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按下面三个阶段

    概述这“种种的容貌”的特点。(每点不超过4个字)(6分)

  答:新桐韧乳时__________;绿树成荫时____________;梧桐落叶时___________

 20,对梧桐的观察与感悟,“我”和“主人”是不同的。 对此,作者表达丁一种什么观点?

    (不超过14字)(4分)

  答: 

 21,“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作品主要组合了哪两个具体材料来表现这种“无常的象征”?(4分)

  答:材料一:  

       材料二: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折,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一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梧桐叶初乳时那渐换青黄的特点。

  B.作品化用“芭蕉分绿上窗纱”的古诗,表现了梧桐绿叶成荫的光景和作者对绿意大多的丝丝遗憾。 

  C,作品用一“闹”字表现梧桐叶枯黄飘落的情景,这一成功的拟人手法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D.作品用花的凋谢和梧桐的落叶作对比,强调了世间的悲哀没有哪一样能够与梧桐树的落叶相比。

  E.“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世间事物由盛转衰、变幻无常的无限感慨之情。

六.(12分)

23.下面语句中衔接有问题,请在画线处加一句话使之连贯(2分)

  美国要求中学生阅读38部课外名著,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______________,因为如果没有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没有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就没有学生人文素质的

提高,就没有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我们就难以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答:  

2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提取两条最重要的信息。(4分)

      建设部有关专家预测,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预计将保持在年均5.5亿平方米

  以上

     据建设部高层人士介绍,这一预测是在对中国城市速度加快,城镇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情况 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作出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中国住宅建设由于适应目前的经济发 展阶段居民的实际

  要求,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他说,住宅建设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按照中国建设部前年确定的2010年的住宅建设发展纲要,到那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

  面积将从:1999年的9.6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答:(1)

       (2)

25.仿照下面的例句,按要求另写一组。(6分)

  例句:如果自然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

         登山,你可以读到深厚雄奇;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  

  仿句:如果人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好商量;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是妇孺皆知的老俗话。“一个和尚挑水和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人们的口头禅。

    看来“1+1”并不一定大于1。它引起你联想到些什么呢?请以“1+1”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或寓言。所写内容必须在“1+1”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一.(18分,每题3分)

1.B

2.C(A.暂→崭;B.摸→摩;C.溶→融,振→震;D.午→舞,循→徇,辜→姑)

3.C(“倘样”意为“安闲自在地步行”,也作“倘佯”,而“徘徊”一般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①句

    的语境突出了“悠闲而轻松”应选“徜徉”;“常常”的意思是“(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

    隔不久”;②句强调的不是数量、时间和频率,而是“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应用

   “往往”;“意气”常指“因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意为“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

    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③句从常规搭配上看,应是“意气用事”;“绝然”有“断然、绝对”的

    意思,而“决然”有两种意思:一是形容很坚决,二是表示必然,一定④句表示“绝对”之意,应选

   “绝然”,答案为C。) 

4.D(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播得快,用在此正确)

5.D(A.“令人”赘余;B.句式杂糅,应去掉“竞选”或把“角逐”改为“参加”;C.语序不当,应为

   “人员的伤亡报告”。)

6.A(从音节和谐角度考虑,一般字数少的分句在前,字数多的分句在后,可排B、C两项;从“语意连

    贯”角度考虑,“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句更能体现庄子对“黑暗”世界的主

    现认识程度上的差异,故D项也不对。)

二、(12分,每小题3分)

  7.D 8.D  9.A 10.A

三.(15分,每题3分)

  11.B 12.A 13.D 14.D 15.A

四、(15分) 

16.(5分)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

           他们。

          【评分标准】第①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

                      分;第②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

17.(6分)这首诗是一曲昂扬的励志高歌。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土失志,本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

           统,盛赞秋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秋景图:秋高气洁,碧空如洗,一鹤冲

           霄,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土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

           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接着用“便引诗情到碧霄”,暗寓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

           沉、傲然向前的高远志节。

18.(4分)①挥斥方遒

      ②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有岂在朝朝暮暮

      ④铁马秋风大散关

     ⑤乃敢与君绝                     【任选4题回答,全答者按前4题答案为准】

五.(18分)

19..①“明亮坦白”或“拙劣坦白”(2分)“坦白”或“易为觉察”或“变化明显”(1分) ②高厚浓重

      (2分)密密层层(1分) ③“凄惨悲哀”或“悲哀”或“凄惨”(2分) (次序不当,该点不得分) 

20.自然和艺术是不能占有的(4分)自然(或“艺术” 是不能占有的(3分) 观察的距离不能太近(2分)

    (表达不规范扣1—2分,超字扣1分)

21.①梧桐绿叶成荫的繁茂景象;②梧桐枯叶脱落的悲惨景象。(答对①、②两点得4分;答对其中一点

    得2分。答对第②点和“梧桐初乳”得3分。答对第①点和“梧桐初乳得2分。只答“梧桐初乳”不

    得分。第①点若扣不住:绿叶成荫”或“繁茂”,该点不得分。第②点若扣不住“枯叶脱落”或“悲

    惨”,该点不得分。①、②两点扣不住“梧桐(叶)”该点不得分)

22.A、B(A.这一比喻表现的是桐叶初乳时“带幼稚气”或“拙劣”的特点,而非“渐换青黄”。B.化用

   古诗是表现梧桐长得高,桐叶绿在高处;“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一句不表遗憾,面是赞美)(答对

   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答案超过两个,本题不得分)

六.(12分)

23 (2分)我国也应对中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引起重视

24.(4分)(1)未来十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年均5.5亿平方米。

         (2)到2010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比本世纪末增加近3平方米。

25.(6分)示例:是一部曲,奋斗就是欣赏,你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力量。成功,你可以听到慷慨激昂,失

        败,你可以听到坚韧刚强。

七.(60分)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