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5)

2014-5-11 0:11:08下载本试卷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5

第I卷(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夜(zhuì)而出              若不(jué)秦,将焉取之

    (zhāo)服衣冠,窥镜

  B.而又与大国执(chóu)        杞子、逢孙、杨孙(shù)之

    日三四里,少益(shì)食

  C.公与之(qì)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yì)丽

    而封之以膏(yú)之地

  D.老妇恃(niǎn)而行          (mò)死以闻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shèng),质于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B.今夫差衣犀之甲者又三千。

  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3.找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                                           (  )

①无能为也已     ②子亦有不利焉   ③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④窥镜而自视     ⑤少益耆食     ⑥而挟重器多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每组词语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

①寡人不其力之不足也

②如寡人者,安与

  A.

③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④孰为汝多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

②臣知不如徐公美

B.

③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④帝感其

①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亡郑而有益于君

C.

③余悲之,且曰:毒之乎

④天有情天亦老

①人之学有难易乎

②必以长安君质,兵乃出

D.

③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④公我献之

5.找出“与”的用法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秦伯说,郑人盟             B.我孰城北徐公美

  C.失其所,不知              D.颇中国同俗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③唯君左右之                 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⑤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⑦明日,徐公来                ⑧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⑨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⑩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①③⑤⑦     B.④⑥⑧⑩     C.①②⑥⑨     D.③⑦⑧⑩

7.找出“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告,则杀之                B.必长安君为质

  C.今三世前                 D.阙秦利晋

8.找出词类活用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                                 (  )

  A.既东封郑                  B.没死以闻

C.晋军函陵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9.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诸侯有在者乎

1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

  B.“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礼”为《周礼》、《仪礼》、《礼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八国的史实。  

  D.“门庭若市”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

二、(9分,每小题3分)

11.对下面一首唐诗评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  )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A.首句点染远景。其中“隔”与“隐隐”相配合,创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意境。

  B.二句勾勒近景,画面清幽明丽。“问渔船”三逼真地表现了诗人对桃源仙境的心驰神往。

  C.三四句有趣的一句一答,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透露出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D.这首诗把眼前景与符合此景的桃花源故事水乳交融地写在一起,诗笔活泼,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12.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田野,月明荞麦花如雪。

A.诗的第一句点出秋色的浓重,渲染秋夜的凄清。第二句写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地勾勒出村夜的特征。

B.诗的第三句既是一个过渡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来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

C.诗的最后一句写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D.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清新恬淡;并匠心独运地直接抒写人物感情的变化,读来亲切动人。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对其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                     (  ) 

            镜 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有人喜欢它

它最为真实               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              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因为它真率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甚至有的人

或是醉后酡颜              恨不得把它打碎

或是鬓如霜雪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刻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讽刺。

三、(21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14.下列各项加点字与“越国以鄙远”的“鄙”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殚其地之,竭其庐之        B.义不杀而杀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D.然得而之以为饵

1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既东郑                  ③从径道

   ②又欲其西封               ④追逐北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16.下列各句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7.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是                                         (  )

  A.秦晋围郑的原因是消灭了郑国对晋君有利。

  B.秦伯把焦、瑕两座城池赏赐给了晋君。

  C.削弱了秦国,对晋国有好处。

  D.秦打算把郑国变成自己的东部边界后,再扩展西部边界。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大后之色少解。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太后不肯,大臣谏           强:竭力

  B.至而自                 谢:道歉

  C.乃自步                 强:勉强

  D.少耆食                 益:更加

19.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老臣今者不欲食          ③赵氏求救

    ②君畏匿之,恐惧甚         ④和身也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进攻赵国,因此,赵太后非常气愤。

  B.齐国以赵太后的小儿子到齐国作人质为条件,派兵援救赵国。  

  C.触龙见赵太后之后问候并闲谈养生之道,是为了赵太后能答应安排他的小儿子进宫当侍卫。

  D.赵太后的怒色消解了些,为触龙说服赵太后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E.“太后之色少解”是因为触龙有了不必让长安君作人质就可以退敌的良策。

第II卷(共90分)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作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蕃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王真](作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子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交索(求)于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

21.对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无粮者亦

  (2)何以齐国、于万民乎?

A.(1)shí吃饭    (2)wáng国王  B.(1)sì吃    (2)wàng做王

C.(1)shí给……吃(2)wáng国王  D.(1)sì给……吃(2)wàng做王

22.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宇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2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以”的意义和例句中加点的“为”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胡至今不朝也

  A.苟无民,何有君?           B.是众义举宠为督。

   C.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仰而思之,夜维日。

2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5分)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3分)

译文:                     

(2)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2分)

译文:                     

2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3分)                             (  )

  ①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着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②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③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④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⑤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都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五、(12分)

26.《战国策》又名     ,是记述我国   时期历史的   体史书,它属于    时代的历史散文著作,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过的。(4分)

27.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每空1分,共8分)

  (1)寡人闻古之贤君,                  

(2)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四境之内,           

六(8分)

28.翻译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陶公侃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世说新语》)

  [注]坩:土罐。 鮓:鱼干。 饷:馈,送。 见:用在动词前,起代词作用。

  (1)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

  译文:                          

(2)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                          

29.下面这段话中有几处有毛病,请在有错误的地方画上横线(画两处即可),依次标上序号,然后再指出病因并改正这些错误。(4分)

  龙卷风袭来时,路上行人跑到附近的商店躲避。一家不大的商店,挤满了路过的避难人。突然小商店被龙卷风刮得倒塌了。狂风过后,人们从废墟中救出三十多名遇难者,迅速送到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治后,有将近十余人因伤势较重,仍需留在医院继续治疗。

序号

病 因

改  正

七、作文(50分)

30.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是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用来帮助建设今天的精神文明。下面是从文言文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故事,读后,按要求作文。

  后汉时期,有人怀揣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使行贿者着实碰了一鼻子灰。山东有座“四知”庙,就是纪念杨震的。

  要求:

  ①写一篇赞颂杨震精神的文章。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写议论文要从正面立意,写记叙文要写现实生活中杨震式的人物,二者选一,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一、1、C  2、D  3、C  4、A  5、C  6、C  7、D  8、C       9、D  10、B

二、11、C  12、D  13、D

三、14、D  15、C  16、D  17、C  18、D  19、D  20、B D

四、21、D  22、B  23、B 

24、(1)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放在后面吗?

  (2)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25、D

五、26、《国策》  战国  国别体  先秦

27、(略)

六、28、(1)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

    (2)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29、①“路上行人”删掉“路上”;②“路过的避难人”改为“避难的人”;③“遇难者”改为“受伤的群众”;④“将近十余人”删掉“将近”或“余”;⑤“仍需留在医院继续治疗”删掉“仍需”或“继续”。

七、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