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语文
第I卷(机读题 16分)
一. (16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错误的一项是( )
A.样(
) 抚
(
)
人飞船(
)
B.怨(
) 回
(
) 自惭形
(
)
C.藏(
) 负
(
) 风华正
(
)
D. 峥(
)
止(
) 茅
顿开(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拼膊 纪要 置若罔闻
B. 彩虹 殴打 坐想其成
C. 收敛 容许 故步自封
D. 寒喧 赔尝 礼尚往来
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__________的损失。
(2)我外交部强调,中国政府所____________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立场始终不会改变。
(3)在此次世界杯比赛过程中,赛前夺魁呼声很高的法国队,因为在小组赛中接连失利,最终彻底失去了______________世界杯的机会。
A. 估量 奉行 问鼎
B. 比拟 奉行 夺冠
C. 估量 执行 问鼎
D. 比拟 执行 夺冠
4.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对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B. 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和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就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C. 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城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D. 想着刚才发生的一切,他禁不住思潮起伏感慨万千,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涌上心头。
阅读《劝学》(节选),完成5—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绳 中
B. 虽有槁 暴
C. 吾尝而望矣
D. 假马者 舆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识
B. 而闻者 彰:显著
C. 而江河 绝:断绝
D. 君子非异也 生:生下来
7.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寒水 善假
物也
(2)吾尝终日思矣
至千里
A. 两个“于”相同,两个“而”也相同
B. 两个“于”不同,两个“而”也不同
C. 两个“于”相同,两个“而”不同
D. 两个“于”不同,两个“而”相同
8. 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 第二段形象地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方面的巨大作用。
D. 上文反复运用比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第II卷(非机读题 84分)
二. (14分)
9. 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8分)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节选),完成10—13题。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1)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_____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2)的发现,____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3)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4)的。
10.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说明了马克思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义。(2分)
11. 选文中有四个用粗体字和序号标出的“这样”,它们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请用“相同”或“不同”作出判断。(2分)
(1)与(2)____________ (3)与(4)_________
12. 给下面这段话填上恰当的虚词。(2分)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即使 如果 也 就 因而 进而 甚至 尽管 但是)
13. 文中说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4分)
14. 在诗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誓约》
是江河 是________ 是________
就要浩浩荡荡 就要昭昭曜曜 就要蓝蓝丽丽
奔流千里归大海 发光发热而为永昼的华美 任马儿奔驰在草原
是________ 是________ 是青鸟
就要巍巍峨峨 就要盈盈晶晶 就要生生世世
耸立万仞成永恒 化朦化胧而为无尽的柔情 为爱歌唱,永不止息
五. (7分)
阅读《天窗》,完成15—17题。
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冬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的时候,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就偏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你想到这雨,这风,这电,怎样猛厉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像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时,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惟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像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象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窗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像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就想像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联想不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实!
15. 文章第一、二段为什么要从木板窗写起?(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是说天窗能□□□□□□□□□□□□□□。(2分)
六. (11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8—20题。
历史上曾经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结果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灭国之灾的,莫过于楚国。楚国雄居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还足以证明冶炼铸造业发达。冶炼铸造联系着兵器,那是武装军队的必要条件。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势曾是非常强大的。
如此,楚国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楚国农业、冶炼铸造业、陶器、竹器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何以会被在西北蛮荒之地发展起来的秦国所灭?
楚国不是生产力不行,而是经济、文化都发展之后,统治者的政治建设未能随之发展进步,未能满足生产者的要求而灭亡的。
楚国更大的悲伤,恐怕还不在于它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早于商鞅在秦变法的前二十五年,吴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变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来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惜变法仅一年,悼王死,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夭折。
秦凭什么击败楚?无疑要追溯到“商鞅变法”。
吴起死后二十五年,商鞅才从魏入秦。此时秦国生产力与政治制度都落后。商鞅轰轰烈烈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与此相应的举措包括: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按杀敌人数来赏爵和封地。这办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继承下来,极大地调动了作战的积极性。秦国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秦兵作战总在得胜时将敌人的头颅割下来系挂在腰间,并继续冲锋。
而其他六国却没有实现像秦国那么彻底的土地私有制,人民难以同统治者团结一致。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没有私田就没有私人。建立起承认私田的制度、奴隶就在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成为土地的主人。谁最肯捍卫土地私有制?肯定是地主。吕不韦在秦王尚未亲政时就推行“纳粟拜爵”,通过让地主纳粮买爵的方式来组建维护土地私有制度的上层建筑队伍。如此,从商鞅变法解放生产力到吕不韦组建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说秦统一中国的“垦荒”和“种植”都已完成,秦始皇的英明是他坚定地继承了前辈的革新,并发展到一个更加充分的新时期。
这时,秦国最锐利的并不是它的军队,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制度下,六国的土地成为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六国的奴隶也会加入到秦军中去作战,以便立功分土地。随着战争的顺利推进,秦将六国尚存的“井田”也化为私田。秦灭六国非以武力胜,实在是以政治经济制度胜。春秋战国近五百五十年,生生灭灭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就到来了。
楚国的失败是从变法夭折开始的,秦的崛起则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改革旧制度解放生产力获得经济发展,并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来居上!
18. 文章开头说“历史上”的楚国“曾经最有条件统一中国”,请写出这“条件”的具体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章第7段划线句子可以说秦统一中国的“垦荒”和“种植”都已完成中的“”和“
”分别喻指什么?(4分)
“垦荒”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植”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根据文意,第8段划线处所说的“似乎就做一件事”中的“一件事”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50分)
21. 学习上、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有压力,面对压力有的人化压力为动力,有的人因压力而苦恼,甚至退缩。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参考答案及一评分标准
一. (16分,每小题2分)
1. D 2. C 3. A 4. D 5. B 6. B 7. B 8. A
二. (4分)
9. (1)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2)木材经墨线划过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三. (8分)
10. (2分)剩余价值的发现(或: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的发现) 划时代(或:开辟新时代)
11. 相同 不同
12. (2分)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13. (2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四. (4分)
14. (4分)
山岳 太阳 月亮 天空
五. (7分)
15. (2分)引出天窗(叙写主体),衬托天窗对儿童的神奇作用。
16. (3分)
在黑洞洞的屋子里,小小的天窗,能使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能使他们的想象力惬意发挥。
17. (2分)诱发儿童的想像与联想
六. (11分)
18. (4分)
楚国农业、冶炼铸造业、陶器、竹器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吴起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比商鞅在秦变法早二十五年。
19. (4分)
“垦荒”喻指:商鞅变法解放生产力(商鞅轰轰烈烈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种植”喻指:吕不韦组建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0. 施行彻底的土地私有制(3分)
七. (50分)
评分标准请参照2004(春)北京高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第105、106页。
年级 | 高一 | 学科 | 语文 | 版本 | 期数 | ||||||||
内容标题 | 丰台区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 | ||||||||||||
分类索引号 | G.622.475 | 分类索引描述 | 统考试题与题解 | ||||||||||
主题词 | 丰台区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 | 栏目名称 | 名校题库 | ||||||||||
供稿老师 | 审稿老师 | ||||||||||||
录入 | 韩素果 | 一校 | 康纪云 | 二校 | 审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