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2

2014-5-11 0:11:09下载本试卷

机密★启用前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I卷(共42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沉(nì) 唤(zhāo)  慰(jiè)  面面相( qù )

B.百(gě)  热(chì)  予(jǐ)   目结舌(chēng)

C.句(dòu) 吸(yǔn)  步(kuǐ)  浪飞舟 ( è ) 

D.灰(jìn) 不(chì)  摇(yè)   自愿自( ài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警戒    藕断丝连    围剿     前扑后继

B.弥漫    张冠李戴    悲悯    聚精汇神

C.吝啬    温柔敦厚    惦记     谈笑风生

D.埋怨    铜墙铁壁    自诩    鸦鹊无声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比先前没什么大的改变,  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

②但是他觉得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   着使人怀疑的成分。

③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   地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④这幅漫画弄得他   极了。

A.但是  包藏  放纵   难堪    B.单是 饱藏   放肆  难看

C.单是  包藏  放肆   难堪    D.但是 饱藏   放纵  难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B.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C.在军事训练中,他把数理化知识运用于科学练兵,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巴金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民族振兴的热切期望。

B.3月29日下午,一架波音飞机载着国民党参观团一行,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当江丙坤率团出现在贵宾室时,立即成为众人追逐的焦点。

C.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书摘月刊》,是我们献给爱书的众多朋友们的一道精美的“图书套餐”。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等方面的很大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却越来越怀疑。

6.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  ,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2)我曾数十次拜谒孔子墓。不管是阳光在他的墓前筛下一地的树影,    ,我都会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的辚辚声和他的弟子们的琅琅诵书声。

(1)a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被其吮吸着      b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2)a还是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抑或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   b还是袅娜的雪把古今舞成生动而宏阔的宁谧,抑或细雨将孔林连同天地织成一片朦胧

A.(1)b(2)a         B.(1)b(2)b  

C.(1)a(2)a         D.(1)a(2)b

二、(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当作边邑  B、失其所与,不。   知:通“智”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出的行李

12、下列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

B、因人之力敝之,不仁----位尊无功,奉厚而无劳

C、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燕、赵、韩、魏闻,皆朝于齐

D、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

13、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是烛之武立论的根据之一,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可见郑国处在秦国和晋国之间

B、“越国以鄙远”,可知郑国与秦国不相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秦国在郑国的西面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推知晋国在郑国之西,秦国又在晋国之西。

14、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④、邻之厚,君之薄也。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 ,何厌之有?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

第Ⅱ卷(共108分)

四、(24分)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分)

16、阅读《采薇》最后一章,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我”指“戍卒”)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采薇》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杨柳依依”等几句,看成是罕见的妙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④层层的叶子中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

 ⑤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⑦____________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

 ⑧明月松间照,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回家多好啊!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1907年,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都会有欢迎伟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欢呼声暴雨似的淋到他智慧的头上。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他太想家了。当他三年后终于乘上回美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了座椅中,瘫倒在了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算是把自己给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家,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来徊去,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你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万端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1”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0”的时候呢?……真是无法想像,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或其他地方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算是轮到他们了……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手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的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腿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够容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在外打工,钱是赚了一些,可钱再多,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的啊!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间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他们!

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又是什么呢?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在外帮人写字赚钱。

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爷爷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

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

我呢?

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铅笔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了……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

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18.这篇散文开篇就引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临终时说的“回家多好啊”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四段中,那位拥有漂亮房子的阔人为什么发出了“我的家在哪里?”的感慨呢?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不超过3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看,请你概括对“家”的认识。(分条概括不少于三点,每点不超过2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篇以“家”为话题的叙事散文,所选事例范围广泛。另外,本文由于在结构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过渡语段,显得很严谨。

  B.本文语言通俗活泼又朴实平易,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深刻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家”的含义,可谓言近旨远。

  C.本文用例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实际上每个例子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在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本文举詹姆斯的例子,意在说明叶落归根的思想观念不仅中国人有,美国人也有,因而叶落归根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感。

  E.本文引台湾小女孩那首充满童趣、题为《家》的小诗,其作用在于表明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包括儿童在内的台湾同胞的渴盼。

六、语言运用( 6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3分)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连年大幅扩招。1999年扩招51.3万人,2000年扩招60.9万人,2001年扩招29.4万人。由于大幅扩招,入学门槛骤然降低;出现了高校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全国政协常委金开诚指出,高校扩招后,一定要把好“出口关”,对于“宽进”的学生,如果培养措施不得力,毕业标准不严格,就会形成“宽进宽出”、质量下滑的局面。       一句话新闻:金开诚委员指出:         ___                23.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要求以“绝句”二字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语句连贯、通顺。(3分)
  王维把绝句这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运用得出神入化,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改写句: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4.人人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便是那窗户的风景。目光,有时是思想的沉积,有时是心灵的交汇,有时是智慧的挑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光,有的高傲,有的尊贵,有的和蔼,有的尖锐,有的迟钝,有的纯洁……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不同的目光能折射出不同的心灵,能透视出不同的风景。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