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2014-5-11 0:11:09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第Ⅰ卷 选择题(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畅(hān)        长(shàn)      饰(rùn)       然天成(hún)

B.婀(ruó)         休(qì)        宁(mì)        游目怀(chěng)

C.社(jì)     祭(shì)       蝉(tuō)       恍恍惚(hū)

D.逅(xiè)         陶(yě)        透(cān)       然不同(ji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韵律           妥帖          喧嚣          遣词造句

B.谪居           眉梢          缥渺          月迷津度

C.星晨           享殿          躬行          失魂落魄

D.凌晨           机缘          拙劣          与时具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             。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

②既然这十七年         犹如涓涓细流般逝去,一切不言自明,就让我一切继续走过。

③目前,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了一些学校教育的             

④大自然不管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总是按它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的            着一年四季。

A.化妆           时间          盲点          变幻

B.化装           时间          盲区          变换

C.化装           时光          盲点          变幻

D.化妆           时光          盲区          变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美国大兵的入侵,在伊位克的字典里从此没有了“安居乐业”,取而代之的是“流离失所”和“难民潮”。

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C.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D.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整个教学中,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B.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C.学生作文出现语塞,往往是由于他们下笔前没有统筹安排表达的步骤所造成的。

D.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俱佳的饭菜非要用手抓着吃才过瘾。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A.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B.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C.我上轮椅车她来帮助,我摇车拐出小院,她目送我

D.我摇车拐出小院,她目送我,我上轮椅车,她来帮助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将静态的月光比作“流水”,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柔和与素淡,而且也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B.句中的“泻”字用得好,它把无形的月光写得可感可触,从而使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

C.如果不用“泻”而改用“照”字,不但与“流水”不搭配,画面也少了流水的声音,从而也少幽静的意境。

D.本是静态的画面,通过“流水”的比喻和“泻”字的选用,从而产生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的意境效果。

8.“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恰是到了好处”是指什么?

A.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     B.既能酣眠,又可小睡。

C.在这种环境气氛中酣眠。          D.在这种环境气氛中小睡。

9.对“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的描写手法。

B.这是通感手法,目的是突出环境气氛的和谐。

C.将光与影的和谐组合比作小提琴奏出的名曲。

D.描写了一幅光影相间、和谐协调之美的画面。

10.为这个文段拟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荷塘上的月色                B.月色下的荷塘

C.月夜的荷塘                   D.荷塘的月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

黄河的心曲

刘再复

我流过了远古荒凉的野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我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我是黄土地的主人。

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青春与迟暮,有自己的崎岖坎坷与壮阔,还有自己追求的沧海和向往的前方,大地给我以生存的河床,我给大地以黄金色的乳汁,还有旋转的血。

不需要不需要层峦叠嶂的调动,不需要蓝天白云的呼唤,更不需要暴风骤雨的鞭挞,我自己会做蓬勃的奋飞,豪迈的奔涌,我有自己粗糙的歌和粗糙的舞,苏醒的浪群的呐喊。我既是大地的主人与孩子,我就懂得报效大地母亲。只有牛马,才需要鞭子,只有奴仆,才乞求恩赐。

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他们无言,但我仍献予我的生命之波。然而,没有我的献予,没有我的咆哮的雷声,混浊的叫喊,他们会默默生长,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我相信他们,胜过相信我自己。

让奔流的自由奔流吧,让生长的自由生长吧!一切大地的主人,都会有壮丽的奋发,就像我的不会疲倦的波涛,永远都会有汹涌与前驱。

11.文章第一自然段最后说:“我是黄土地的主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了解黄土地的全部历史,从远古到今天,我是黄土地历史的见证。

B.我流过黄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它的每一寸空间。

C.我挚爱着这片黄土地,它们是我赖以生存的河床。

D.我给大地以金黄色的乳汁,是我养育了这黄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子民。

12.对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连用四个“有自己”,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赞美。

B.第三自然段连用四个“不需要”,更是表达了作者满腔的豪情和报效祖国的渴望。

C.作者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排比、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D.文中的“我”既是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时也是作者的自况。

13.下列词语在文中分别象征了什么?下列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大地”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

B.“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象征祖国的人民。

C.“黄河”象征作者自己。

D.“牛马”、“奴仆”象征那些愚昧、落后、无知的中国人。

1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抒情散文,作者借“黄河”这一载体来抒发自己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B.文章通篇用了象征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所思所想为切入点,将古老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展现给读者。

C.“我是黄土地的主人”这句话是整个文章的文眼。

D.刘再复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主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具有其多重性,因而,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具有多重性格的。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4分)

①微风过处,                                              

②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            的,所以说人                               

③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                  ;我归来,                 

                 ,吹尽狂沙始到金。

16.以“白云”为陈述对象,模仿下面划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仿造三个分句。(6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天上的白云,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①~③小题。(8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2分)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③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人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3分)

答:                                                                      

五、(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821题。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了窗子!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往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顶棚。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间的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大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要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在外面,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来一个新的世纪!

18.本文描述的主体是“窗子”,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根据文意,请说明:(4分)

(1)“窗子”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

答:                                                        

(2)“窗子”和“眼睛”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19.文中“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结合文意,概括指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1)                                                            

(2)                                                            

(3)                                                            

20.这篇散文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据文作答(限10字以内)。(4分)

答:                                                        

2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随着窗子的开凿的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看,这句话是起着顺承递进作用的。

B.文中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通过对词的选择,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中的“飞”“闯”“扑”等都表现了“打开窗子”的喜悦之情。

C.这篇文章通过叙述窗子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表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窗子的多变,其主旨就是为了赞颂新生活。

D.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春天来了”“打开窗子吧”等是直接抒情。

E.文中写“窗子”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这既为议论作了铺垫,又为描写作了陪衬。

六、(12分)

22.根据给出的语句的内容和形式,在空缺处补写出合适的语句。(3分)

古人认为“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正所谓:文忌直,转则曲;文忌弱,转则健;文忌腐,转则新;文忌平,                            ,转则聚;文忌板,             ;文忌硬,转则圆;文忌浅,转则深;          ,转则畅。

23.下面是某同学的一篇演讲的开头段,指出并修改其中的三处错误。(3分)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①。在这些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无论是他们的个性特征、事业成就,还是他们的生活情趣、奋斗经历②,都令人们③佩服敬慕、钦仰④并将其⑤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从而使他们成为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奋进的自己的“永动机”。

修改:

a.将              处改为                                                 

b.将              处改为                                                 

c.将              处改为                                                 

24.下面是以“我的童年”为话题的四句诗。请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感受,同样以“我的童年”为话题,仿写四句诗。(6分)

我的童年,是苦和痛的糅合。

有奶奶的溺爱,也有父亲的苛责。

有割羊草的镰刀,也有柳笛、蝈蝈。

有煮鸡蛋,也有糠菜和饥饿。

……

我的童年,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其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借纸逼迫自己写好字。

又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草稿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属于我们的人生草稿是极其有限的。人生有限,又怎样在自己有限的人生草稿上写出最好的字呢?

请以“人生的草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第二单元(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一、

1.A(B.婀娜nuó     C.祭祀sì 蝉蜕tuì   D.渗透shèn)

2.A(B缥渺、飘渺;月迷津渡       C星辰   D与时俱进)

3.D

4.A(如履薄冰:形容小心谨慎,不表示情况危急。侧目而视:形容又畏惧又愤恨,不敢从正面看。耳提面命:形容师长恳切的教导,褒义。)

5.D(A 缺少主语      B 否定混乱        C 句式杂揉)

6.B(前面说“她”“帮助”我,应紧接说如何帮助我的,再者应先说我上轮椅车,后写我摇车拐出小院。故先B)

二、

7.C(“如流水一般”的设喻,目的不是为了音响效果;用“照”字也不一定就少了幽静的意境。)

8.A(“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是一种比喻。)

9.B(不是突出“环境气氛”。)

10.A

三、

11.D(“是我养育……子民”不含原文意思。)

12.C(“夸张”与“对偶”的修辞格在文中未使用。)

13.D(对“牛马”、“奴仆”的理解欠妥当。)

14.D(文中的“我”并不具有多重性格,只是作者表达心曲的载体。)

四、

15.①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

③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④千淘万漉虽辛苦

16.(天上的白云),正如一座座的雪山,又如牧场上的羊群,又如刚堆成的棉垛。

17.①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②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要达到能够领悟妙语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五、

18.(1)不一样,前面的几个“窗子”都实指房子上的窗子,它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窗口,后一段中的“窗子”是比喻,是指心灵的窗子,号召人们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新世纪。(意思对即可)

     (2)①“窗子”和“眼睛”是人与房子最重要的、最明显的部分,它们形相似;②功用相同,都是联系自我与社会的纽带,它们神相似(共两点,意思对即可)

19.(1)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或“窗能联系室内外,通风透光”);(2)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或“窗使房子更美观”);(3)人类文明随着窗子扩大而扩大(或“窗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0.热爱生活,欢迎改革。(只要扣住热烈、积极、开放即可)

21.C(对主旨的概括不全面,除了赞颂新生活外。还有欢迎改革)(E无陪衬)

六、

22.转则峭(奇、峻) 文忌散    转则活   文忌涩(滞)。(合理即可,鼓励创造性。)

23.a ②改为“无论是他们的事业成就、奋斗经历,还是他们的生活情趣、个性特征”;b ④删去“钦仰”或者“佩服敬慕”;c ⑤改为“成为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奋进的永动机”。

24.是艰辛与快乐的交织

     有上学路上跋涉的艰辛,也有老师的关怀。

     有冰心的《再寄小读者》,也有《战争与和平》、《雾都孤儿》。

     有学习上的相互激励,也有老师的批评和教诲。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