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一、(15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5题。(15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惊天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的?(3分)
2.“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第二段中作者化用蒋捷词的意图是什么?(3分)
4.请分别从自然和情感两个角度概括“听听那冷雨”中“冷”的含义。(4分)
①
②
5.请模仿“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南京的秋天, , , 。
二、(15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6—10题。(15分)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冷水河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
6.请解释“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中“远方”的含义。(3分)
7.开头两段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8.作者认为河流的“精神内核”是什么?(3分)
9.简要分析“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这句话的含义。(3分)
10.请另选角度,用一句话写出“流浪的河流”这一意象给你的启示。(2分)
三、(14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1—15题。(14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分)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分)
12.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3.古人评价本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认为杜牧的未尽之意是什么?(3分)
14.作者运用 、 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赋体文铺陈渲染的艺术特色。(2分)
15.仿照例句,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用浅易的白话文进行评点。(2分)
例句:不敢言而敢怒
评点:秦皇的暴虐,天下的愤恨,一语道尽。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点: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评点:
四、(12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6—19题。(12分)
秦兵逼肥水而陈① ,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苻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② 而杀之,蔑③ 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④ 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⑤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⑥ ,不觉屐齿之折⑦。
(选自《肥水之战》)
[注释]
①陈:列阵。
②蹙(cù):紧压。
③蔑:无,没有。
④蹈藉:践踏,堆积。
⑤摄:收取。
⑥户限:门槛。
⑦屐齿之折:因为步伐失态而把木屐底下防滑的横木碰断了。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 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
A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4题作答)(4分)
①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 却:
②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 引:
③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走:
④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草:
⑤客问之,徐答曰 徐:
18.请分条概述晋军以弱胜强取得胜利的过程。(3分)
①
②
③
19.细小的事情能刻画人物性格。①选文第二段表现了谢安什么样的性格?②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的?(3分)
①
②
五、(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20—21题。(6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本诗情寓景中,请从诗的前两句中选择最能凝聚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3分)
21.诗中飞燕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六、(8分)
22.根据提示,填写名句。(8分)
①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②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⑤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⑥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⑧清代学者钱大昕书斋名“十驾斋”取意于荀子《劝学》中“ ,功在不舍”之句。
七、(30分)
23.作文(任选一题)(30分)
①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②请从“遗忘”、“盲从”、“冷漠”和“诱惑”中任选一词,填入“拒绝 ”的横线,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15分)
1、“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触觉、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雨的。(3分)
2、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或:由眼前的雨景过渡到下文对大陆以至中国历史的怀想)(2分)
3、通过蒋捷词中的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1分,“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谈到一点即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
4、①自然角度:寒冷。(2分) ②情感角度:凄冷(或“凄楚”)。(2分)
5、略(仿写句中有类似“凄楚”表示情感的词1分;有和“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结构完全一样的句子给2分,有和“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结构大致一样的句子给1分)
二、(15分)
6、希望和桃花源(理想、幸福等)的象征(“希望”和“桃花源[理想、幸福等]”答到一个给2分,答到两个给3分)
7、通过异乡生活引出流浪话题(2分),由河流的交汇融合而感悟生存的智慧(2分)。(意思对即可)
8、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或: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3分)
9、河流在大地上奔向大海(1分),而人类则从河流的流浪学会了追寻理想世界(或“幸福”等)(2分)。
10、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扣住“河流”、揭示“流浪”的崭新寓意即可。抄录、改写本文不给分。例:像河流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2分)
三、(14分)
11、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2分,“可怜”和“焦土”各1分) ②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它为鉴(或“借鉴它”),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3分,“鉴”1分,三个“后人”2分)
12.不施行仁政。(答“不爱人[民]”给2分,答“秦爱纷奢”给1分)
13.借古讽今,向唐朝乃至后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言有尽而意无穷”出自[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3分)
14.排比、夸张、用韵(任选两种)(2分)
1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例:①以夸张手法写尽秦的贪婪、挥霍,豪奢极侈。(2分) ②肯定与否定相互补充,论述有力而严谨,一语道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2分)
四、(12分)
16.A(2分)
17.①却:退却 ②引:带领 ③走:逃跑 ④草:在田野草地上 ⑤徐:慢慢地(4分)
18.设计遣使、渡水击秦、乘胜追击。(3分)
19.①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答谢安“气度宽宏”、“有雅量”、“城府深”或“虚伪”等均可。(1分) ②作者通过谢安“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徐答曰”等语言、神态和动作等细节,与他“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的动作细节进行对比,表现了他的气度宽宏(“有雅量”、“城府深”或“虚伪”等)。(2分)
五、(6分)
20、“野”字修饰“草花”,增添了景色的荒僻之感,蕴涵了诗人浓厚的伤感之情。(或:“斜”字修饰“夕阳”,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蕴涵了诗人浓厚的伤感之情。)(找出字1分,答出效果2分)
21、今昔对比(2分),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
六、(8分)
22、①杨柳依依 ②一时多少豪杰 ③气吞万里如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未云何龙 ⑥羡长江之无穷 ⑦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⑧驽马十驾
七、(30分)
23、建议切入分为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