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二册单元测试卷

2014-5-11 0:11:10下载本试卷

高中语文第二册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胎(pēi)  琐(xiē)   句读(dòu)   藏(zhù)    极光一(piē) 

B、囊(jiàng)  膜(bó)   龟裂(guī)    绕(yíng)   息万变(shùn)

C、棒(chuí)   粗(zào)   渣(zǎi)    词(dùn)    摇不定(yè) 

D、声(zào)   慰(jiè)   蝠(piān)    (yǐ)   一夫作(n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赡养    一枕黄梁      反聩       哗众取宠    

B.简练    人才倍出     作祟       危言悚听

C.杀戮    严惩不贷     修葺       慢条斯理    

D.整饬    莫衷一是     阔绰       共商国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_________,因此,加强

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凡以文字获罪者,一面拿办,一面就查抄,这并非看重他的家产,仍在_________藏书和另外的文字。

 ③自习课上,他拿出一本武侠小说津津有味地读着,_________班主任站在身后他_________没有发现。

  A. 奏效   查看    就是/也        B. 生效   察看    就是/也

  C. 生效   察看    即使/还       D. 奏效   查看    即使/还

4.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美国民主党竞选的热门人物约翰·里克对《新闻周刊》的这则不实报道立即予以否认,并说这是很久以前就被调查过的“陈芝麻烂谷子”了。

 B.、从欧美归来的几个大哥哥大姐姐,给小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异国风情,孩子们对这些海外奇谈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C.、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教育下,走出了“象牙塔”,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走上了革命道路。

 D.、老局长常常告戒我们,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要抽时间多读书,多学习,否则胸无点墨,是难以把工作做好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正因为阻力极其微弱,空气极其稀薄,所以这里是远程火箭和人造卫星活动的好场所。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

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

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D.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6、  选出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                       (   )

①   早缫而缕  ② 毋内诸侯 ③ 天下云集响应 ④ 外连横而斗诸侯

⑤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⑥ 振之以威怒 ⑦ 既然已,勿动勿虑

⑧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④⑥⑦⑧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⑤⑥⑦

7、  出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欲人无惑也难矣           B. 虽董之严刑

    秦人视亦不甚惜             亦足畅叙幽情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D. 名我

  终苟免不怀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8、 出下列加点词全部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

①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②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③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⑤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⑥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⑦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⑧ 奚惆怅而独悲

A.①②⑤⑦  B、③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⑤⑦⑧

9、  出下列句式全部归纳正确的一项                     (   )

①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故不我若也    ④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①③⑦/④/②/⑤⑥     B、①②/⑤/③⑦/④/⑥

C、①/②⑤/⑥⑦/③/④     D、①/②⑤/③⑦/④/⑥

10、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   )

A.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 杜牧,字牧子,号樊川,诗歌清理自然,有“小杜”之称,与李清照合称“小李杜”。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后人称他靖节先生,《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官归隐之作。

二、阅读题(3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贵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靳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城,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五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销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傲“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五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远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远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四个宇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1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9分,每小题3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5.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6.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7.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12分,每小题3分)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9.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征雅有经国之才—--魏征高雅且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20.“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三、古诗鉴赏(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2-23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22.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8分)

                                          

                                          

                                           

四、语言表达(27分)

24.名句填空(14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是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6)靡不有初,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8) 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25.重点句翻译(9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6.以“作家”开头,用一句话概括以下一段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0字)(4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