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测试

2014-5-11 0:11:10下载本试卷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测试

  1.将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对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项(3分)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分析:“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分析:“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 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分析:“袅娜”常 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分析:只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已,都能表达关切的深情。
2.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3分)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4.“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3分)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第1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3分)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6.第1段的中心是 。(3分)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7.第2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3分)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8.第3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处表否定,第2、3处表强调,第4处表特指。
B.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强调。 
C.第1、2处表否定,第3、4处表特指。
D.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特指。

9.第3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3分)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10.以上3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3分)
A.对比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

1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为何不用“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3分)
A.作者不忍说出“停止呼吸”,反映了作者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
B.因为主语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为突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D.“停止思想”比“停止呼吸”说法新鲜,给人印象深。

12.“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样写有何作用?下面分析是正确的?(3分)

a.写出了马克思逝世时安详的神态。 b.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前还在为革命事业工作的忘我精神。 c.表达了马克思虽死犹生的伟大精神和人民不相信这个伟人会逝世的沉痛心情。 d.反映了作者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却又不能不说的矛盾和悲痛之情。 e.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无比崇敬、深切悼念的感情。
A.abde
B.abcd
C.bcde
D.acde

13.“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在英国伦敦逝世。我们非常悲痛。”第一段改成这样好不好?为什么?(3分)
A.好,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交代一清二楚,还表达了悲痛之情。
B.好在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文字又简洁。
C.不好,原文运用“讳饰”手法好,而改文记叙过于简单,缺乏文采。
D.不好,原文庄重而严肃,委婉而含蓄,概述马克思逝世,突出马克思崇高形象,又饱含作者的痛悼之情。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中心论点是:(3分)
A.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B.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  
C.马克思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
D.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影响。

15.“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个短语似乎不写也行但作者写上并放在前面,作用是:(3分)
A.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意义。
B.强调马克思的发现,比达尔文的发现意义更重大。
C.说明马克思和达尔文一样伟大。
D.强调马克思与达尔文一样,经过艰苦努力才发现规律。

16.“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中的“那样”指代:(3分)
A.上层建筑(“人们的国家制度……宗教观念” )由经济基础来解释,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由上层建筑来解释,即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C.物质决定精神,即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D.精神决定物质,即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17.“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什么?(3分)
A.发现了两个“规律”。
B.在其他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C.在科学的很多领域都有深刻研究。
D.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18.“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3分)
A.他对敌人的攻击毫不在乎,一点都不怕。
B.敌人对他的攻击很多,犹如蛛丝,到处张结。
C.敌人对他的攻击不过同蛛丝一样,不堪一击。
D.他看清敌人本质,极端蔑视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19.“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赞扬了马克思什么精神?(3分)
A.马克思公私分明,立场坚定又通情达理的精神。

B.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

C.马克思的敌人都是公开的,马克思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的精神。

D.马克思与资产阶级和各国反动政府进行无情的坚决的斗争精神。

20.恩格斯讲话时,内心十分悲痛,但他没有把这种悲痛全写进去,这是因为(3分)
A.作者是伟人,感情不外露。
B.如果把悲痛全写进去,情调会比较低沉。
C.本文是评述马克思的功绩,而不是悼念。
D.革命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主要是评述领袖的思想与事业,而不只是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