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复习要点

2014-5-11 0:11:10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复习要点

单元篇目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  

              24.秋  水(节选)

知识体系构建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以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战国中期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战国后期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一、单元知识图谱

课文

出处

作者(编者)

该 书 特 色

相关内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儒家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比较简短的语录体散文

以“言志”为中心线索,间接表现孔子的理想

寡人之

于国也

《孟子》

 儒家

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对话体论辩文,长于雄辩,重形象性和感染力

通过设喻暗示,因势利导,劝梁惠王施仁政、行王道

劝  学

《荀子》

  儒家

多数出自荀况之手,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

体制宏大,逻辑性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秋  水

《庄子》

  道家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接近专题论文,善用艺术形象阐明哲学观点,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宇宙是无垠的,一个人所了解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单元要点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重点词语的意义

(加到……上)之以师旅(指侵略的军队),(接着)之以饥馑(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这里泛指荒年)

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气),且知(正道,指是非准则)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之事,(或者)(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做动词用,穿礼服)章甫(礼帽,这里做动词用,戴礼帽)

(弹奏)瑟(同“稀”,稀少),铿尔(铿的一声),(放下)瑟而(站起来)

夫子喟然(长叹的样子)叹曰:“吾(赞成)点也”

为国(治国)以礼,其言不(谦让)

赤也为(指诸侯)(小事,指小相),(谁)能为之(大事,指治国之政)

夫子(笑)之

2.词类活用及通假字

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穿礼服)章甫(名词做动词用,戴礼帽)

乎舞雩(名词做动词,吹风)

赤也为之(形容词做名词,小相)

通假字

鼓瑟:“希”通“稀”

春者:“莫”通“暮”

3.特殊句式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宾短语后置)

浴乎沂(介宾短语后置)

为国以礼(介宾短语后置)

寡人之于国也

  1.重要词句理解识记:

  ①尽心焉耳矣: 耳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此句是说“(总算)尽了心啦”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专指黄河。这句大意为:河内遇到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③民不加多:加,副词,更。此句意思是:百姓没有更增多。

  ④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此句意思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⑤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浊水不流。洿池,池塘。这句大意为: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繁殖)。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此句意思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在学校受了教育之后,知道敬老,都来代劳了。

  ⑦非我也,兵也:兵,兵器、武器。此句意思是:(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

2.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3.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短语后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提问)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问)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反问)

劝学

1.通假字: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木直绳(古义:合乎;今义:受到,正对上)

  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反)

  金砺则利(古义:动词,接近,靠近。今义:副词)

  日省乎已(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

  而江河 (古义:渡;今义:隔断)

  用心一也 (古义:以,因为心思;今义:努力,花心思)

学不可以(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词类活用 

其曲中规 (“曲”形容词用作名词,曲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 (“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特殊文言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

秋水

  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古义,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

   大方之家(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精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时,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少,小看;轻,轻视。)

3.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

不辩牛马(“辩”通“辨”)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重点难点突破

1.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对子路的“不让”应如何理解?

明确:“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发言有些不满意。其原因是:一是说大话;二是不虚心,这与孔子“礼”的主张一致。事实上,子路其人是有才能的,他说自己能治理“千乘之国”并没有说大话;子路也是个虚心好学的人。由此可见,孔子批评子路“其言不让”是一时之见,他“哂”子路也不大符合他自己倡导的循循善诱的原则,可能存有某种成见。可见,对子路的为人,应用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孔子一人说了算。

2.孔子为什么“与点”?

明确: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论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缩影,与孔子“为国以礼”相符,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许。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许。

以上看法允许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我们应当择善而从。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所说的“王道”有什么内涵?

明确:孟子认为,社会安定、天下一统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君主就应施仁政、行王道,首先要做到“不扰民”,即文中反复强调的“不违农时”“以时”“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也就是不要随意发动战争、让人民服役,而使百姓误了农时,破坏生产,这样做了百姓就会“养生丧死无憾”,君主也就得了民心,这是“王道之始”。当然,王道还有别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百姓礼乐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指此而言,最终结果是要“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从而实现王道一统。由此可看出,孟子所宣扬的王道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忧;另一个是教民,使民知礼义。 

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地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战国中期,诸侯们却认为他的主张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不被采纳。 

4.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明确:荀子把“学而时习之”改为“学不可以已”,且通过“君子”之口说出来,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抓住关键,解决了根本问题。就强调的程度来看,孔子虽然也“劝学”,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学习目的及其重要性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认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这就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明确: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

6.《秋水》在《庄子》外篇中是最重要的,庄子在这篇里谈论的是严肃而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本节选的是开头部分,可以看成探讨问题的开端。试简要分析,文中是如何将严肃的话题写得生动活泼的?

明确:《秋水》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这在别人的笔下也许会写得枯燥无味,令人昏昏欲睡;庄子则不然,他以水为喻,引出河伯和海若的对话,把两个虚构的主人公写得活灵活现,使人仿佛置身其间,饶有兴味地听他们的谈论。先写当时的环境。秋日季节性洪水发了,大量洪水从支流汇入黄河,主河道(泾流即径流)的对岸、河中的沙洲之间,连牛马的形状都不能分辨清楚了。这是河伯“欣然自喜”的客观根据,然后写河伯得意的心情和行动。寥寥两笔,写出一个少见多怪的浅薄人物。等到“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时,这和“不辩(辨)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向海若讲了一大段自我批判的话。这段话层次井然,用两个“于是焉”相映照,先从抽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再具体到对孔子、伯夷。“始吾弗信”,如果很呆板地说“今乃信之”就糟了,他又从“水”上着眼“睹这难穷”,说明今天开了眼界,相信以前人说的话了。可以说是庄子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文章风格使得《秋水》生动活泼,不拘绳墨,变化无端。

解题方法点拨

典题精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3年全国卷第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该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囚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 务:致力。

  答案:C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C项中“遇……尽礼”应合在一起理解为“以礼善待”之意,故“遇”应解释为“对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天下笑

B.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       犹且从师而问

D.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了解。其中有一半的句子出自课本,因此解题时应注意联系课本知识。C项前句“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答案:B

解析: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以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综合分析的能力。本题反映了高考文言文的一大变化,即文中所选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的。因此分析时应注意辩证地看待。C项裴矩主张当即平定义兵有误,原文中裴矩建议炀帝立即返回京城,而不是立即平定叛乱。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5.联系全文,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阿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景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答案:①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②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①题应注意“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第②应注意“恶”、“佞”、“直言”的意义。

迁移发散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生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B.本文选自《论语·先进》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C.孔子写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相传《春秋》也为孔子所著。

  D.《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另三部是《大学》《中庸》《孟子》。

答案:C

解析:《诗经》不是孔子写的。

  2.下面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拥有兵车千乘的诸侯国,夹在强大的邻国之间,再加上国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我治理之,等到三年后,可以让百姓有勇武精神,而且懂得道理。

  B.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不敢说我能做这些事,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间会晤时,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上礼帽,做个赞礼的人。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曾皙鼓瑟正近尾声,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回答道:“我与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做好穿上,戴帽子的五六人,小孩六七人,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答案:D

解析:“冠者“,古代指成年人。

  3.选出“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树之以桑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

答案:C

解析:②③:音节助词,无义 ④:主谓间,无义 ⑤⑥:代词,⑤是指示代词 ⑥是人称代词。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B

解析:A.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生命,调整心态。C.以为,古义:“以……为……”,“让……做……”;今义:认为。D.无罪,古义:不要归罪,今义:没有罪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劝学》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答案:D

 解析:应改为: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6.选出与“以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面几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秋水》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原因,河伯的认识可谓“井蛙之见”。

  B.(河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的原因,其中“旋其面目”是掉头回去的意思。

  C.这是一则寓言,通过河伯起初欣然自喜到后来望洋而叹的过程的描述,告诫人们切不可因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D.河伯的语言描写中有这样的话,“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意思是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认为伯夷的大义轻,嘲讽的是那些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答案:B

解析:“旋其面目”不是掉头回去的意思,应是“转过脸来”之意。

第六单元  综合检测

一. (30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风乎舞(yú)  (zhú)崖   数(gǔ)     (chàng)

  B.饿(piǎo)   暴(niè)    (bì)及三年   孝(tì)

  C.虽(yòu)槁暴  (nú)马    (zhǎo)泽    (shēng)箫

  D.倾(pí )    枯(gǎo)   (xiáng)序     比 (jí)

2.下列词语中与课文书写一致的一项是:( )

  A.佝偻  漪沦 激扬文字 銎音不响  B.坎坷  膏瘐  率尔  金石可镂 

  C.雾霭  威仪 窗扉   径流之大  D.饥馑 以俟君子 涂有饿莩 莫春者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乎舞雩(动词,吹风) 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念其远也(怀念)

  B.且知也(是非准则)  率(助词,然)      天下之民焉(归顺) 

  C.其面目(掉转)    则曰(闲居,平时在家的时候) 功在不(停)

  D.百川灌(黄河)    省(验,检查)     心一也(以,因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博闻强识,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B.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C.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宏论”,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D.他们都是乡间穷苦人家出身,一生为人质朴,绝不会花言巧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6.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下列句中均有活用的词,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非能水也 (2)登泰山而小天下  (3)上食埃土 (4) 君子不齿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王无罪岁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8) 范增数目项王 (9) 微风鼓浪 (10)桓公遂与之盟 (11)且庸人尚羞之

A.(1)(4)(6)(8)(9 )(10)(11)/(3 )(5)(7) / (2 )(11 )         

B.(1)(4)(8)(9)(10) /(3 )(5)(6 )(7) / (2)(11 )  

C.(1)(4)(6)(8)(9)(10) / (3)(5)(7)/(2)(11 )         

D.(1)(4)(6)(8)(9)(10)/(3)(5)(7)/ (2)

8.选出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为国以礼               以吾一日长乎尔

C.且焉置土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9.选出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中“如”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选出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9分,每小题3分)

11.选出对下面一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  (  )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  

  A.这道词上阕写个人忧愁,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含有悲凉之意。

  B.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选取,从而进入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愤慨。

  C.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

  D.词一开始就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13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陈亮是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在镇江(古称京口)的北固山上。

12.对这首宋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登楼远眺的感慨。从整首词的意思来看,“叹此意”的“此意”,是指收复失地,恢复山河的抗金之志。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指的是作者从镇江险要的地势联想到历史上诸侯争雄称霸的局面而不胜感慨。  

  C.“河洛”指代北方的中原大地,“腥膻无际”指的是中原大地长久为金人侵占,陷于血雨腥风之中。

  D.结尾的“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一句,先引用典故,然后指出破贼之势一旦形成,无需顾虑敌方是否强大。

13.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设问开卷,直抒胸臆,总摄全篇。然后借古证今,议论形势,陈述政见,强烈的爱国激情洋溢于全篇之中。

  B.作者巧借天险入题,尖锐辛辣地讽刺了“天限南疆北界”的主张,批判了当权者只顾私利,只求苟安的政策。

  C.下阕只用了祖逖北伐,谢玄却敌两个典故,就表达了对坚持北伐的古代英雄的仰慕以及对抗敌的必胜信念和乐观情怀。

D.整首词风格纵横恣肆,痛快淋漓,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都显示出了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词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概括了他对京口地形的分析,嘲笑了历史上无所作为的六朝统治集团,提出了进兵中原的积极主张,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政治见解和统一祖国的坚定立场。

(讲解内容:

  词的上片对京口的有利地形作了形象的描绘,揭露并批判了把长江看作是"天限南疆北界"的错误,指出"一水横陈,连冈三面"正是进兵中原的有利形势。作者还借用历史上的教训,痛斥南宋王朝把北伐大事当成"门户私计",放纵投降派肆意压制统一全国的正确主张。

下片,前五句进一步揭露投降派及上层统治集团假爱国真投降的虚伪面目,以及由此而给广大中原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改变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消沉局面,后五句还以祖逖中流击楫和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史实来说服南宋当权者,要求他们坚定信心,不要顾虑重重,不要惧怕敌人表面上的强大。只要坚持抗金,胜利是必然的。

这是一首批判现实、鼓舞斗志的抒情词,目的在于使南宋统治集团认清形势,振作精神。所以词中侧重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加以对比说明。一是从自然条件方面来进行对比。词中描绘了长江天险的地理形势,指出,这种有利形势并非"若穴之藏虎",而是"做出争雄势",是"虎之出穴"。虽然大自然为进取中原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们跟六朝时"只成门户私计"的庸人一样,只不过"登高怀远"而已。他们白白据有这"鬼设神施"的天险,却"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二是用历史经验来进行说服对比。作者以立誓北伐的祖逖和打败苻坚的谢玄等人作为正面英雄加以称赞,让南宋王朝从这些人身上汲取力量、医治自己政治上的忧郁症和软骨病。

宋词中写多景楼的作品为数不少,但却很少有象陈亮这首词写得气宇轩昂有雄视百代之概的。词中洋溢着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强烈的爱憎寓于自然环境的渲染烘托之中。用典虽多,但针对性很强,语言简洁有力。 )

三、(30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4—20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回:“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词义与读音不正确的是( )

  A.乎大国之间  摄(shè):夹,迫近      B.则曰  居:居住

  C.风乎舞雩  舞雩(yú):舞雩台      D.夫子之  哂(shěn):笑。

  15.下列各句中“如”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尔        B.求,尔何如  

C.如会同,端章甫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6.下列各句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如会同,端章甫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即来之,则安之

  17.选出句间关系相同的两句( )和(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C.非曰能之,愿学焉。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8.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由做这件事,比它三年后,可使每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方法。

  B.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C.由来治理它(国家),要用三年的时间,可以让每人有勇气,并且知道策略。

  D.我来做这件事,比三年后更使人有勇气并且懂得作战方略。

  19.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A.难道冉求寻找的不是国家吗?哪里看见方圆六七十里以至五六十里的国家呢?

  B.难道冉求寻找的不是国家吗?哪里看见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呢?

  C.难道冉求寻求的不是国家吗?怎么看到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呢?

  D.难道冉求说的不是国家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

  20.各用一句话概括出仲由、冉有,公西华及曾皙四人的志向。

  仲由: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1—23题。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1.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音、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

  A.故不跬步 (积,音jí,积累) B.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音nǔ,低劣)

  C.锲而不 (舍,音shě,遗弃) D.金石可 (镂,音lòu,雕刻)

22.选出对下面旬中加点“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骐骥跃   ②用心也   ③不能步   ④驽马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23.下面句子正确的意思是  (  )

  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①不汇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借以流入江海的办法。

  ②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B. ①不汇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借以流入江海的办法。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C. ①不汇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借以形成江海的办法。

  ②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D. ①不汇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借以形成江海的办法。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①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②之县解。(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注:①适,偶然。②帝,天,万物的主宰。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佚之  吊:吊丧   

B.必有不言而言  蕲:祈求,希望

  C.古者谓之天之刑  遁:逃避,违反

  D.安时而处顺,哀不能入也  乐:音乐

25.比较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然则吊若此          ②向吾入而吊

   ③始也吾以为其人也,今非也   ④必有不蕲言

  A.①与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26.比较下列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定乎内外之分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以伐为

 2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B.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C.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D.庄子本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

四、默写及语言表达

28.默写下列语句的上句或下句。(每空1分,共12分)

(1)不患人之不己知,          。(2)          ,己欲达而达人。

(3)己所不欲,         

(4)数罟不入洿池,         。           ,        

(5)穷则独善其身,        

(6)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30.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        ,        

31.删去重复的和可有可无的词句,使行文简洁明确连贯。

  怎样使压力锅降压呢?明确地说,可以有三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在常温下让它自然冷却,第二种是采用淋冷水的强制冷却的办法使之降压,再有一种办法,就是适度提动降压阀,这样就可以排气降压。

                                        

                                        

 五、作文(50分)

  32.题目:有人曾问我:“世界上最长的桥是哪一座?”我思考了很久,才微笑着告诉他:“世界上最长的桥是心灵之桥,你想它有多长,它就有多长……”

要求:以“建造心灵之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答案

一、1、C  2、D  3、A  4、B  5、C  6、 B  7、C  8、D  9、C  10、A  11、B  12、B  13、C

二、(一)14.B 15.C  16.C   17. A与 D    18.B   19.D

20.仲由:要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三年改变面貌。

  冉有:要治理一个小国家,三年后让人民富足

  公西华:根据自己的才能,愿作一个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曾皙:到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唱歌回家。

(二)21、D  22、D  23、D  

三、24. D  25.A  26. B  27.D

  四、28、(1)患不知人也;(2)己欲立而立人;(3)勿施于人;

  (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达则兼济天下;(6)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29、参考答案一: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参考答案二: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30、(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以上只是举例,答案可多种多样)

  31、删“明确地说,可以”、“的强制冷却”、“这样就可以”。“三种办法”后的“办法”都去掉。

  五、3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