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检测

2014-5-11 0:11:10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检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语文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jie)    叫嚣(xiao)   青荇(xing)  发酵(jiao)

B、眷(juan)属  百舸(ke)    佝(gou)偻   横亘 (gen)

C、分(fen)外   踟(zhi)蹰    罗绮(qi)   遏(e)制

D、魅(mei)惑   浮藻(zao)    漫溯(suo)    枯槁(gao)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水(zǎo)  翡(cuì) 几(bàn)  油(nì)

B、发(xiào)  寞(jì)  山(luán) 坷(kân)

C、耻(rû)  佝(lôu) 解(róng) 叫(xiäo)

D、蓝(wèi)  侵(sí)  诅(zhòu) 踟(chú)

3.《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有两个词语贯穿全词两条主线,这两个词语是(  )

A、看  问   B、问  记  C、看  忆  D、怅  记

4.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1)如果青蛙耐不住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2)眼里   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3)波光里的   ,在我的心头荡漾。

(4)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里放歌。

A、冷清 晃过 彩影 烂漫   B、寂寞 晃过 艳影 烂漫

C、寂寞 飘来 艳影 斑斓   D、冷清 飘来 彩影 斑斓

5.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D、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对《再别康桥》一诗中诗句的含义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来和走,写出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B、写柳树倒映在康河里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情感。

C、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诗人偏说不是,而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深处,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鲜明地表达了对母校的敬仰之情。

D、第六诗节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和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

7.对“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沟“死水”象征着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死水”象征1925年前后旧中国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死水”象征着军阀混战给人们造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污水横流。

D、“死水”象征着旧中国一片黑暗﹑一片污浊的社会状况。

8.对《赞美》有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我”面对着灾难深重的祖国,内心充满了忧郁﹑悲愤和失望。

B、诗中的“我”代指千千万万的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对祖国的命运投以深情的关注。

C、诗中的“农夫”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的象征,他忍辱负重,他坚定不屈,给人民以安慰和希望。

D、“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了”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全诗的主旨。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诗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号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B、普希金是前苏联的著名诗人,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还创作有小说《上尉的女儿》。

C、海子,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诗里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吸引力。代表作有《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D、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志摩的诗》,《猛虎集》。

赏析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10.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就是祸”和“点得着火”都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说的,说出这句真话对统治者来说“就是祸”,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能点得着他们心中的“火”。
B、“火”、“火山”均比喻人民心中对统治者的不满、愤怒和仇恨。诗人已预感到人民的沉默正积蓄着伟大的力量,并相信它能摧枯拉朽。
C、“缄默”是对“火山”的拟人化。“霹雳”指响雷,形象地表现出火山爆发时的无比声威。“咱们的中国”中“咱们”,显得亲切自豪,富于主人翁责任感和时代色彩。
D、“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是指一旦“火山忍不住了缄默”,如晴天霹雳,那么还不觉悟的人不知所措的表现。
1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就是指“咱们的中国”这五个字,她不是指一泓“绝望的死水”之旧中国,而是指诗人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最后为之牺牲生命的、独立富强和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B、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的“咱们的中国”的热切盼望和坚信,同时也透露出他心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并不是十分清晰的。
C、这首诗从形式上看,属于“五四”新文学中的新诗,或称为自由诗,形式非常自由,句式长短不一,不求整齐,节与节之间也不求匀称。
D、全诗语言凝练,诗意含蓄,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B、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C、进入高中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他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侧目而视

D、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坐在记者身旁的一位外国人突然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B、为什么这样令人流连忘返的奇石异景,遭到破坏竟无人问津
C、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D、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D、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15.填入后边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二.语言综合运用(14分)

16.仿写: 根据提供的短诗《小草》,另选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物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字数可略有增减)

                         仿写: 

  小草               _________      

没有花朵的艳丽,           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身躯的伟岸,           ____________________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其成为语意前后呼应,句式一致,修辞恰当的一段话。

许多象形字,如“山”“水”“木”等是从自然界的实物抽象出来加工创造的。“山”很象连绵起伏的群峰;“水”,             “木”,            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汉字的自然之美。

18.把下面这则报道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字)

新华社多哈11月10日电    当地时间10日18时30分,在多哈来登酒店萨尔瓦会议大厅,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宣布:大会开始讨论下一个重要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主席吉拉德向大会报告工作组的工作,并向大会提交了部长级会议《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草案,请大会审议和通过。

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会议主席卡迈勒手中击缒轻落,标志着中国长达15年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结束,宣告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的诞生。坐在主席台上的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等首先起立鼓掌表示祝贺;接着中国代表全体成员起立鼓掌,全场700多名与会代表也纷纷站起来,热烈鼓掌。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4分)

19.看万山红遍,         ;         ,            。

                   ,万类霜天竞自由。

20.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21.毛泽东的诗词写得大气磅礴。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 )雄关漫道真如铁,            

 (2 )          ,屈指行程二万。          

 (3 )横空出世,莽昆仓,            。

 (4 )          ,不可沽名学霸王。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天生一个仙人洞,         

22.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            。

四.诗歌拓展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手茧

二十多年,蘸溪蘸泉,

二十多年,磨岭磨山……

山峦在你手里压缩,

便成了这铁也似的厚茧。

伸出手掌吧,场长,

让我数一数那茫茫群山,

攥着拳头,你笑了:

“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

23.《手茧》着重表现了林场场长     的精神。

24.通过“手茧”写人,刻画人的灵魂,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笔墨,这是采用了      的写法。

25.“山峦在你手里压缩”运用了     的手法,诗句的含义是       

            

26.“铁也似的厚茧”象征                 

27.对“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画了老场长谦逊的品格。

B、表现了老场长壮心不已的性格。

C、刻画了老场长“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表现了老场长的历史责任感。

(二)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8-30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8.该诗写的是      (季节)的情景。
29.第二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兰溪水的           

30.三、四句写的是                           的场面。

五.文学作品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作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得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长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了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派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个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经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的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他们不能把志向①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②,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③。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31.写出你对这篇散文中的几个词语的理解。

(1)第三段中“一架僵硬机器”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

                                

(2)  第五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内容是否相同?

答:①与②      ②与③            

32.最后一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不超过30个字)

                                 

33.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借代、比喻的方法,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句中“梅瓣”“鹤羽”指代的是           。(答案不超过10个字);这里使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其好处是            。(答案不超过22个字)

(2)“像书签一般”的比喻,揭示了其本体                   的特点。(答案不超过12个字)

3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白居易、苏东坡对自然、社会及苏堤建筑有着较为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B、白堤、苏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苏二人及社会的整体认识,借此表达了一种遗憾、一种批判。

C、作者称赞了林和靖的清高和才华,认为他才真把隐士“做道地、做漂亮了”后来的归隐者不过是东施效颦。

D、文中白、苏与归隐文人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热情赞扬白、苏的积极入世,对归隐者也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E、作者由西湖的历史遗迹及故事引起思索,谴责了封建的用人制度,并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对文人归隐给予了批判。

参考答案
(1-5) AACCB (6-9) CCCB (10-12) DBB (13-15) ADA 中国加入WTO的前因后果23、敬业  24、以小见大  25、夸张;经过开垦,寸草不生的山上逐渐绿荫成群,未开垦的山峦面积随之减少 26、林场场长多年来努力工作的硕果 27、C 28、春天梅雨季节 29、借喻,平静与清澈 30、兰溪江连续下了三天的雨,水量逐增,水中的鲁鱼因水压增大喘不过气,纷纷在半夜露出水面透气的那种欢快跳跃

31、(1)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

(2)相同  不同

32、隐居文人个人的气节保全了,却影响了整个社会文明的突进。

33、(1)隐居者的诗文、道德(或隐居文化)

(将抽象的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增加了文采。

(2)只有点缀作用,可有可无

34、BE

© 2002-2014 小荷作文网www.zww.cn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版权说明 鄂ICP备05002343号 武汉市公安局备案号:4201502084
查找作文   要 作文投稿,请先 注册 联系邮箱: xhzww@126.com 收藏小荷 ,以免忘记 问题答疑 QQ 782880378 有问题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