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 一 单 元 测 试 题
科目:语文 年级:高一
答题老师:刘清银 日期:10月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诗句中括号里所标前一个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橘子(zi)洲头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分(fèn)外香
B.从这倾圮(pí)的屋檐下散开的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huò)
C.清风吹不起半点漪(yī)沦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ǐ)
D.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wéi)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fēi)紧掩(yǎn)
2.下列诗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B.怅廖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
C.辽廓江天万里霜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 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它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4.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边浅水处自由的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意思是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是说大家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批评坏的,表扬好的,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江上飞快前进的船只。
5.对课文中有关诗句的诠释和鉴赏,不正确的一句是:
A.“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里将“笙箫”与“悄悄”、“夏虫”和“沉默”等无法调和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最后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B.《再别康桥》中“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C.《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丽的事物来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差效果,从而表现诗人对旧中国强烈的批判和否定。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的苦闷和对国家前途彻底失望的沮丧失落心情。
6.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 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榕 树
蔡其矫
我想再也没有一种植物,能像它那样,充分表现我故乡的性格。
它的青铜一样四处伸展的纠缠的根,即使最坚固的岩石也要被分裂,
但是慈祥的长须在空中飘荡,却爱抚般地拂弄着光明的大气;
它的枝丫豪爽地让许多生命栖息,低处有寄生的弱草,高处有安巢的雄鹰,
它巍立在路边向下伸出四围的手臂,好像要把地上万物都一齐向高空举起。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将故乡比拟成树和人,抒发了对坚强、宽容的故乡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B.“青铜”不仅形容榕树的颜色和质地,也形象地表现了能“分裂”“最坚固的岩石”的巨大力量。
C.“寄生”并不是贬义词,它表现了故乡具有伟大的胸怀,可以让弱小的生命以它为依托,以它为生命的源泉。
D.“慈祥的长须”是榕树气根,“四周的手臂”是榕树的枝条,前者自由舒展,后者坚强有力,是故乡向往光明、博爱万物精神的“拟物化”表现。
8.对这首诗刻画的形象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榕树是我的形象的再现,博大而坚强。
B.“弱草”是暗指在生活上遭遇不幸的人们。
C.“雄鹰”指取得了成功的故乡的人们。
D.“地上万物”指的是普通的和不普通的人民生活。
阅读舒婷《双桅船》,它成9~10题。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9.对诗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B.“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一句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C.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诗人主张为了理想可以暂时舍弃爱情。
D.全诗的目的在于描写一只靠岸的双桅船,同时表现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10.对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B.“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的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编织在一起。
C.“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组成一幅完整的静态的画面,而在它们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
D.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三、(15分)填空
11.默写《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湘江秋景图的7句: 、 、 ;
, 。 , 。(3′)
12.填句:(2′)①横眉冷对千夫指, 。
②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 ,在我的浪花中, 。
13.古人作诗常“化用”前人成句,请把下列诗句所化用的前人诗句写出来。(4′)
(1)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前人成句: 。
(2)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有人家。”
前人成句: 。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6′)
如果白昼落进……
〔智利〕聂鲁达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夜沉沉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井口的边沿
要很有耐心
打捞着掉落下去的光明
(1)诗人发挥了奇特的想像,将 比喻成 ,是它“锁住了光明”。
(2)接着运用了比拟手法,把“光明”这种无形的事物比 的事物。
(3)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 ,即 。
四、阅读(10分)
15.阅读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回答问题:(6分)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塞下,泛指边疆要塞,作者此时戍守西北边疆。②燕然,山名。勒,刻。东汉大将窦宪穷追匈奴至此,刻石纪功而返)。
这首词境界开阔,沉郁悲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①其中一句完成了上景下情的过渡,这一句是哪一句?②写景一个“异”在领起,说说“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边塞什么特点?③下片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怀?
①
②
③
16.阅读王尔碑《镜子》一诗,回答问题:(4分)
镜 子
王尔碑
珍贵的镜子被打碎了,
别伤心,有多少碎片,
就有多少诚实的眼睛。
那是无数小小的明镜呵,
它依旧可以完整地照出
魔鬼的嘴脸,丑类的灵魂。
这首诗中的“镜子”象征了什么?透过镜子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
五、语言表达(15分)
17.仿写:请选择每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5分)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苦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仿写:
18.在下面这个赞颂“无名英雄”的比喻句后边,再接着仿造一个比喻句。句式要求与前一句相同:(5分)
你(无名英雄)不是金秋的硕果,而是果树下的一方泥土;
。
19.下面语段加横线的句子表达欠简洁,请将它改写为一个单句表达出来。(原话内容不能减少)(5分)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的计算机病毒种类达30多种,它也被称为“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隐井入口”等等。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最先提出是在1983年,在一次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讨论学上,一名叫弗莱德·科恩的计算机专家提出了一概念。1987年,美国首先发现了计算机病毒,其后“病毒”在计算机网络里便肆意横行,甚至军用保密计算机也不能幸免。
改写:
。
20.写作:(30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写一篇300——400字鉴赏文章。
初 雪 柯 岩
昨天,我做梦了
梦见漫天飞雪
那么急,那么密
可我怎么也抓不到手里……
今天,你真的来了
可我一点也不敢碰你
你,你——
比梦更美丽
答 题 卡
参考答案
一、1.B 2. B 3. A
4.A 5.D 6.B
二、7.A 8.A 9.C. 10.C
三、11.略 12.略
13.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4.①“黑夜”;一口井 ②“掉落下去”而又可以“打捞”的具体可感的事物。 ③白昼的消失和黑夜的到来,(即)时间的匆匆流逝。
15.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②“塞下”这一地域,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与构成“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之特点。③通过典故抒发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京返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成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16.镜子的形象,象征了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历史浩劫中,它虽然被蒙尘乃至破碎了,但其享高洁品行不变。显示了真善美是不灭的主题。
17.参考:树上的果,你沾沾自喜时,生命便结束了
18.(句式要求有二,一是“不是……而是”句式,仿造一个并列复句,二是每个分句都必须用暗喻辞格)
19.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是一个叫弗莱德·科恩的计算机专家在1983年的一次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