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抽测试卷

2014-5-11 0:11:10下载本试卷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抽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 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máng)隶     苑(yǒu)     老而(mí)坚

    4B.(duó)步     (yì)丽    接(zhǒng)而来

    C.自(yù)       (rǒng)赘     度长(xié)大

    D.淤(sè)        (qūn)巡     乳(chòu)未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砥励       瓦烁       睚眦必报      流觞曲水

    B.国殇       掣肘       未雨绸缪      桀骜不训

    C.孤辟       宫阙       无嵇之谈      骇人听闻

    D.城碟       抚恤       积毁消骨      烂用笔墨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这位大作家有意在结尾留出“空白”, 让读者自己去     主人公的未来。

    ②这个计划制定得粗率, 脱离实际,     好多方面不能落实, 影响很坏。

    ③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      光明的地下的“种子”, 愿他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A.预测       以致       寻觅          

B.揣测       以至       追寻

    C.预测       以至       寻觅          

D.揣测       以致       追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 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文言实词数量很大, 包容的词义        丰富, 用法也比较复杂; 文言虚词      数量有限, 但在构句时所起的作用        是多方面的。         , 正确理解词义和判断使用功能,           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基础。

    A.相当       则     却     因此       就

    B.不但       则     仍     当然       必然

    C.相当       虽然   却     因此       就

    D.不但       虽然   仍     当然       必然

5、下列各句中, 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我们班集体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风气正, 有活力,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真是如坐春风啊!

B.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 现代物理学的天地豁然开朗, 这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胜利, 也是哲学的胜利。

C.对于无视竞赛规则, 有意伤害对手的行为, 是不能用“匹夫之勇”来开脱的, 我们必须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D.李白不只看重饮酒赋诗, 他对功名是有很强欲望的, 但怀才不遇, 一路蹉跎, 于是便放浪形骸, 以此包装自己。

6、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2分)

A.尽管他对技术工作颇有留恋, 我们也希望他留在课题组, 希望没有成为现实, 他还是作了公关部主任。

B.当天真的孩子们跟我一起重看影片《花儿朵朵》, 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 也便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C.春风物业公司除主动、热情履行职责外, 还在每栋楼推选出三名协管员, 及时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 以便提高效率。

D.我们对于“虚拟学校”是个陌生的事物, 但只要到“新天地”网上潇洒走一回, 便能在陌生中找到熟悉的感觉。

7、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他生病住院也不安生休息, 病床边、桌子上堆满了书籍、文件,         , 而仅仅换了一个地方办公。

    A.谁也不会把他看作有病的人    

    B.简直使人怀疑他是一个病人

    C.让人以为他并非在住院治病

    D.别人决不会把他当成病人看

8、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逍遥游》——庄周——春秋战国——寓言故事

    B.《过秦论》——贾谊——西汉——古代散文

    C.《兰亭集序》——王羲之——东晋——辞赋体的序文

    D.《安吉堡的磨工》——乔治·桑(女)——法国——小说

二、(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9—11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 能讥谤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应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语句, 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年之后, 群臣吏民, 无可进者。

    B.数年之后, 虽欲进, 无可言者。

    C.数年之后, 群臣吏民, 无可言者。

    D.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宫妇左右莫不王            私: 偏爱

    B.由此观之, 王之甚矣         蔽: 蔽塞

    C.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地方: 疆土方圆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面刺: 当面指责。

11、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我的客人有向我求助的念头

    C.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几个月过后, 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者)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胜利者在朝廷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12—15

    沛公已出,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 未辞也, 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会其怒, 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 项王军在鸿门下, 沛公军在霸上, 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从骊山下, 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沛公已去, 间至军中。张良入谢, 曰:“沛公不胜杯杓, 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再拜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脱身独去, 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 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 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礼不辞不             让: 谦让

    B.道芷阳间行               间行: 抄小路走

    C.其怒, 不敢献           会: 正碰上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 监督过失

13、下列句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1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乃令张良留谢——于是留下张良(向项王)道歉。

    B.竖子不足与谋——不值得与项羽这小子共谋大事!

C.今者出, 未辞也, 为之奈何——现在离去, (但)没有告辞,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D.大行不顾细谨——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

15、下列叙述,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刘邦为中途离席之事向陈平解释, 遭到樊哙的指斥, 他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B.张良以送礼为计加深项羽与范增二人的矛盾, 成功的保护了刘邦逃离鸿门。

C.刘邦逃过鸿门宴一劫, 全靠部下忠勇机智, 否则方寸已乱的他必成阶下囚。

D.范增对项羽放虎归山, 十分恼怒, 他已经预感刘邦会打败项羽一统天下的。

     

第Ⅱ卷(共70分)

三、(共5分)

16、选择相关的陈述对象(如“奥运会”与“申办奥运会”), 仿照下面例句的形式写一句话, 表明你的看法。(3分)

    例句: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 而是一个象征, 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 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17、删去下面语句中多余的字词。(2分)

    北京国安队在比分落后的不利情况下, 仍然毫不气馁, 终于在终场前凭借罚任意球将场上比分扳平。

    应删去的字词是:                                             

四、(15分)

    阅读《拿来主义》中的文字, 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 到现在,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以催进“象征主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 总之, 活人替代了古董, 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 说道: 拿来!

    当然, 能够只是送出去, 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 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虽然有人说, 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后之后, 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或上天堂, 或落了地狱, 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 则当佳节大典之际,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 这是“抛给”的, 说得冠冕些, 可以称之为“送来”,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后有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 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 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 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18、作者在第1段说明了两层意思, 请分层概括(每层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第一层: □□□□□□□□□□□□□□□□□□□□

    第二层: □□□□□□□□□□□□□□□□□□□□

19、解说第3段中画横线的文字的含义。(3分)

    答:                                                                                                                        

20、结合上文有关内容, 揣摩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两个词语, 简答下列问题。(5分)

    (1)概括一下“抛来”与“抛给”的是哪两类东西。

    答:                                                                

    (2)把东西“抛来”与“抛给”有什么不同?

    答:                                                                                                                                    

21、上文最后一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主张?(3分)

    答:                                                                

五、(50分)

22、下面有两个作文题目, 任选其中一个题目作文。全文不得少于700字。

    第一个题目:“井无压力不出油, 人无压力轻飘飘。”这是流行了几十年的一句格言, 这里的“进”是指石油开采基地的采油井。求实中学的邵觉非同学多次听到家长、老师宣讲这句格言。他认为, 现在社会、家庭、学校给学生的压力太大了, 很不愿再听这句话。请你以“压力”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第二个题目: 风景这边独好

       


第一学期期末抽测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2分, 共16分)

1、B(A项“氓”应读méng; C项“诩”应读xǔ; D项“臭”应读xiù)

2、C(A项只有一个错别字, “烁”应为“砾”; B项只有一个错别字, “训”应为“驯”; D项有三个错别字, “碟”应为“堞”, “消”应为“销”, “烂”应为“滥”; C项有两个错别字, “辟”应为“僻”, “嵇”应为“稽”。)

3、D(“预测”, 要有明确的结论, 而“揣测”重在多方思谋、体味, 用“揣测”更符合①句关于阅读文学作品的语境。按现代汉语连词用法规定, “以致”用在出现不好的结果的分句前, 故选“以致”符合②句的句意。从③句的句意看, “种子”有奋进、追求的精神, 故用“追寻”比“寻觅”更贴切。)

4、C(第一句的前一个分句, 讲文言实词的三个特点, 不含转折意, 故不能用“不但”, 用“相当”强调“词义”之“丰富”, 合理。后一个分句, 语句间存在转折关系, 故须以“虽然”与后面的“在构句时……”应和; “却”起强调作用, 符合语意。)

5、A(“如坐春风”, 用于聆听名师、贤达等教诲时的感受, 而该句是讲对某种生活环境的感受, 故使用“如坐春风”不妥。)

6、A(B句, “当……时”不能充当主语, 此句还有词序不当的毛病, 句意混乱; 可改为“我跟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影片《花儿朵朵》, 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也便想起了自己的童年。”C句, “及时反映社会居民的意见”与“以便提高效率”这两个行为的发出对象是谁, 交代不清。可改为“春风物业公司除主动、热情履行职责外, 还请每栋楼居民推选出三名协管员, 请协管员们及时反映社会居民的意见, 以便帮助物业公司提高效率。”D句, 主语与介宾结构中宾语的关系颠倒了, 引起事理逻辑混乱, 可改为“虚拟学校对于我们是个陌生的事物, 但只要你到“新天地”网上潇洒走一回, 便能在陌生中找到熟悉的感觉。”)

7、C(A项与D项, 改换陈述对象, 与后面分句不衔接; B项, 意思与全句意思相悖; 惟C项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且前后衔接合理。)

8、A(“春秋战国”应明确为“战国”; “《庄子·逍遥游》”是借寓言说理的文章, 与一般的寓言故事相比, 理念性强, 文中有明显的议论。)

二、(每小题2分, 共14分)

9、D

10、B(蔽, 受蒙蔽)

11、D(应为“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2、D(督过, 应为“责备”)

13、C(两个“之”字均为人称代词, 都指代刘邦。至于前者是“动宾”之“宾”, 后者是“介宾”之“宾”, 则不必细究。A组, “乃”, 前者限制行为的时间, 后者则没有这个功能。B组, “道”, 分别作“取道”与“道路”讲。D组, “辞”, 分别作“告辞”与“推脱”讲)

14、C(“为之奈何”应译作“怎样对付此事”)

15、D(A项, 刘邦未见陈平, 更谈不上向其“解释”什么; “遭到樊哙的指斥”一说, 亦不得体。B项, 言之过甚, 张良送礼是致歉之举, 并非以此施计“加深项羽与范增二人的矛盾”。C项, “全靠”, “方寸已乱”用词欠妥, 刘邦脱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项羽“为人不忍”、“沽名钓誉”是重要因素。D项, 在文中均有根据。)

三、(共5分)

16、(3分)

    符合句式特点, 陈述对象具有相关性, 内容表述清晰, 得3分。有缺欠, 但大体符合要求, 扣1分。句式、内容、表述, 有一项出现严重缺欠, 不得分。

17、(2分)

    应删去的字词是: ①不利   ②仍然 ③在终场(终于在)      ④场上 

    全对得2分, 有一个未删去得1分(但未删③可以不扣分)。

四、(15分)

18、(4分)

    第一层: 产生“送去主义”的主要原因。

    第二层: 近来“送去主义”之风盛行。

    答对一层得2分, 意思对即可。

19、(3分)

    如果不制止“送去主义”, 中国将越来越贫穷落后, 中华民族将任人奴役, 其命运十分悲惨。

    只要能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就得2分; 答案没有对文中“要不然”的含义作正确解说, 扣1分。

20、(5分)

    (1)是指外国输入到中国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

    (2)“抛来”可视为不带附加条件的给予、援助; “抛给”则是为掠夺、侵略服务的手段。

    第(1)问, 答对得2分。第(2)解说“抛来”, 1分; 解说“抛给”2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

    要点: 实行“拿来主义”, 要独立思考, 能鉴别精华与糟粕, 把握自主选择权。

    能体现以上要点的意思即可, 回答有缺漏酌情扣分。

   

五、(50分)

    作文评阅办法, 可参考2000年高考《考试说明》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