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

2014-5-11 0:11:11下载本试卷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种。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脑(suǐ)  浸(zì)  梁(jǐ)  有成效(zhuō)

    B.气(fēn)  端(ní)  蔽(yīn) 怅望低(huí)

    C.刻(qīng) 灭(mǐn)  薄(fěi)  摧山地(chè)

    D.弱(què)  心(xián)  练(gàn)  惴惴不安(z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别字的一组是                             (  )

    A.嘉宾  残羹冷灸  没精打采  礼尚往来

    B.震撼  毛骨悚然  要方不繁  积毁销骨

    C.尘嚣  敝帚自珍  浅尝辄止  针贬时弊

    D.耽误  步履维艰  黯然失色  殒身不恤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A.涉猎(仔细地阅读) 涉嫌(有跟某件事有关的嫌疑) 涉世(经历世事)

  涉笔成趣(一动笔就趣味盎然。形容有很高的写作功力)

B.探望(看望) 期望(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怨望(怨恨) 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C.安逸(安闲舒适) 安分(规矩、老实守本分) 安身(在某地居住和生活)

  安土重迁(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不肯轻易迁移)

D.平素(平时;素来) 素描(文学上借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素愿(朴素而又实际的愿望) 素昧平生(一向不了解、不相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    。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

      它们都本色而自然。

    ②既然这十七年   犹如涓涓细流般逝去,一切不言自明,就让我一切继续走过。

    ③目前,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了一些学校教育的    

    ④大自然不管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总是按它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地     着一年四

季。

    A.化妆 时间 盲点 变幻          B.化装 时间 盲区 变换

    C.化装 时光  盲点 变幻         D.化妆 时光  盲区 变换

5.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艺术创造不同于历史的记载,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包罗万象,却要求它本身的完整。

    B.会心的微笑,只能心照不宣,非文章的词 句所能表达。

    C.如今,当她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这两首已经有好几十岁的歌曲,

那其实是很单纯很规矩的旋律词句响起,她就总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异样情绪荡

漾于心头

    D.你两个哪里像天天在一处的,倒像是客一般,有这些套话,可是人说的“相濡以沫

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杉杉西服无论是用料的质地、设计的款式、加工的水平,还是包装,都可堪称上

乘。

    B.如果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C.情感产生于客观的生活之中,但它还要在主观意识中发酵、酝酿、改造,使之成为

一种“内在生活”。

    D.语文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能,因此只懂得写作技巧还不行,必须去具体的练

习,通过长期实践才能运用它、掌握它。

7.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阵子》是记载战国时期

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它们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制了通史《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开纪传体先河。“劳苦功高”“秋毫无犯”“完璧归赵”等成语均

出自《史记》

    D.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杂文笔锋犀利。作品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现代人的智能

    人的智能,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形式有七种。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一般是指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因为,这两种智能高的人,学习和工作往往比较出色。事实上还有其他五种形式的智能,就是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运动能力和两种形式的个人智能—交际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即自知之明)。在每个人身上,这七种智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尽管大多数人都具有这七种智能的潜在才华,但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二到三种。心理学家把这两三种智能,归纳成一个智能组合型。用这种组合类型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倾向。无疑要比传统的智商测验,更接近客观实际。

    在今天的社会上,人们对一个人智力高低的评价,着重于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才华。如今,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学等新的尖端科学,都需要逻辑数学这方面的高智能人才。同时,传播和交流各种信息与知识,也需要较高的语言水平。因而语言和逻辑数学的智能组合在今天就格外被人注重。但是这种组合的重要性既非绝对,也不是永恒的

    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里,一个人要有极好的运动智能,并具有良好的个人自处能力,明了哪些猎物能够单独战胜,哪些需要众人围捕或诱捕。在这一时期,运动和个人自处智能相对来说就重要重多。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会相对下降,而个人自处智能的社会作用又会增强。这样,个人自处能力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那时,智能组合的得要性将发生新变化。

    对个人来说,七种智能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服务员侧重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家特别需要音乐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则是每个建筑师所不可缺少的。对于运动员,除了运动能力外,自处能力也相当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克服怯场、轻敌等心理缺陷,更为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时刻,迸发能量,从而取得优异成绩。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智能组合。因而我们不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固定的智能模式中,而应该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智能中,发挥才华,有所作为。

8.对文中“智能组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每个人的七种智能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二到三种。

    B.能综合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倾向,比传统的智商测验,更接近客观实际的智能组合方

式。

    C.大多数人都具有七种智能的潜在才华,心理学家把其中表现突出的二到三种

归纳成一个智能组合,这种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

    D.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二方面是主要智能,再加上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运动能力和

两种形式的个人智能——交际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中的任何一种。

9.对“这种组合的重要性既非绝对,也不是永恒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里,一个人的运动智能和良好的个人自处能力相对来说重要

的多。

    B.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会相对下降。

    C.在未来的社会上,人们对一个人智力高低的评价,着重于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

的才华。

    D.对个人来说,七种智能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不同职业的人需要不同的智能组合。

10.对语言和逻辑数学的智能组合在今天格外被人注重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技术革命潮滚滚而来,新的尖端科学,都需要逻辑数学这方面的高智能人才。

同时传播和交流各种信息与知识,也需要有较高的语言水平。

    B.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智能组合,对于建筑师来说,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数学能力则

是每个建筑师所不可缺少的。

    C.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一般指语方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因为,这两

种智能高的人,学习和工作往往比较出色。

    D.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才能被人们看重,成为对一个人智力高低的评价,这和

时代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11.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大多数人都具有七种智能的才华,但表现突出的一般是语言、逻辑数学和交际

能力这三种。

    B.七种智能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但在这七种智能中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的价值高于

其它智能。

    C.对个人来说,七种智能的价值并无优劣之分,都有它独特的重要性,不同需要不同

的智能组合。对运动员来说,克服怯场,轻敌等心理缺陷,自处能力很重要。

    D.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智能组合的重要性将发生变化,

个人自处能力的重要性将提高,逻辑数学和语言交流的作用将会下降。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在12—16题

察 传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犭矍   ,犭矍   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喜否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也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大过:太过分

    B.凡闻言必熟论                熟论:熟练地分析

    C.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传教:传颂教导

    D.重黎又欲益求人                 求人:找像夔这样的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的一组是                    (  )

    A.(1)闻审    (2)至于北海,东面

    B.(1)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得之矣 (2)吾非至于子之门,殆矣

    C.(1)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 (2)王好战,请战喻

    D.(1)国亡身死也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对下列“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庄闻孙叔歼于沈尹筮,审也    称代前文“孙叔敖的情况”

    B.夔能和                      称代“音乐”

    C.有闻而传者曰                 称代“‘吾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D.至于晋而问                  称代“晋人”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对听到的说法加以仔细推究考察”的一组是  (  )

    (1)齐恒公闻管子于鲍叔            (2)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3)丁氏穿井得一人               (4)晋师三豕涉河

    (5)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6)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A.(1)(3)(4)   B.(1)(5)(6)   C.(3)(4)(6)   D.(3)(4)(5)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到孙叔敖情

况并加以审察,所以他们的国家称霸天下。

    B.吴王夫差从太宰喜否  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乞降的情况。没有加以审察,所以国破身

亡了。

    C.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的事,实际情况是,圣人孔子称赞乐正夔说,像夔

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而不是说他有一只脚。

    D.言辞中有许多类似错误而实际正确,也有不少类似正确的而实际是错误的,要慎重

对待这些情况,分清是非的界限。

四、(15分)

1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5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第二句中“惊”字很值得回味,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②三、四两句堪称神来之笔,极富情趣。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9.按课文内容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补写句子(只选两小题)(4分)

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斩木为兵,                             。(贾谊《过

秦论》)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 ,                            

 ——王羲之《兰亭子集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里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无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是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他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嫩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我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 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哪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者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双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时将它们的草籽散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微型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寂静会比其他的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 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20.本文写石缝间的生命,描绘了三幅图画,既    图、    图、    图。这

    些生命生存的环境相同,艰难的生命历程给人的启示也相同,用两个字概括这启示就是

           。(4分)

21.第⑧段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 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

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就人生而言,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22.为什么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又是“美学的”?

根据文意,逐一简要回答。(6分)

①说它是“生物学的”是因为                         

                                       

②说它是“哲学的”是因为                          

                                       

③说它是“美学的”是因为                            

                                       

23.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作文洋溢着勃发的激情,涌动着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面临的

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却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非凡的力量,撼动了作者

的心,也撼动了读者的心。

    B.这篇散文有着强烈的哲理意味,它为石缝间的生命画像,又由表及里,揭示出这些

生命所蕴含的崇高精神,使人深受启发。

    C.文中多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托物质言志,通过对石缝间生命的讴歌来表现

作者人生的无限况味。

    D.作者说“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

己占有一片天地”,这不免给读者留下剥夺别人生存权力的印象。

    E.本亠一方面极力渲染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的艰难,赞美它们对独立的生命意义的正确

认识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写了贪恋沃土的生命生存环境的优越,表现出对这些生命

的鄙夷,两相对照,突出石缝间生命的真价值。

六、(9分)

24.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可删去哪三个词语?(4分)

    曾经 有人 谈过 这样  一个 事实:  图书馆  找寻 资料 ,同一著作的不同文本并列,最薄的文本总是中文本。

    可删的词语是:                            

25.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5分)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枯败后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细菌能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座城市的冬夜,一位正要赶末班车回军营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拦住,她说在行人稀少的街头看到一个孩子,他是在黄昏玩打仗时被派到街角站岗的,他的指挥官说过,没有命令,不得撤退妇女明白,这个时候,已忘记这件事的孩子,可能已经睡熟在被窝里,就劝他赶快回家,但执拗的孩子坚持要接到命令。军官听到这里,脸上充满着柔和又肃穆的神情,他迈着军人的步子走到孩子面前,敬了一个军礼,报上军衔道:“你已出色完成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孩子信服地回了一个军礼,欢跳着离去。

    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讯是大海的诺言,世界,因为信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诺言,肃穆而深情。一个有份量的诺言,犹如一座有高度的山,可悲可叹的是,我们许多 人不时被困在山下。请以“诺言”为话题一篇作文。

    注意:(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

1.B(A卓 zhuó C 顷 qǐng  D 怯qiè)

2.D(A残羹冷炙 B要言不烦 C针砭时弊)

3.B(A涉猎:粗略地阅读。C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D 素愿:一

    向怀着的愿望)

4.D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化装:改变装束、容貌;假扮。

  时间:侧重具体。 时光:侧重抽象且范围宽。

  盲点:比喻没有被认识的或被忽略的地方。

    盲区:比喻没有被人认识的或被忽略的领域方面。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5.A(B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此处应为“心领神会”。 C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此处应为“莫可名

    状”。D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此处应为“相敬如宾”。)

6.C(A“可”与“堪”重复。B关联词语不搭配。“如果”改为“与其”。D将“掌握它”

    调至“运用它”前。)

7.A《国语》与《左传》体例颠倒。

二、

8.C(A错在没有谈组合:B谈的是智能组合和传统智商测验的比较:D语言和逻辑数学为

    主要智能的说法错误)

9.C(原文表述的是“在今天的社会上”,另外,文中还有“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

    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会相对下降”可作为判断根据)

10.B(没有谈到“语言”)

11.C(A缺少“今天”的限制语;B从文中后两段可以看出七种智能的价值并无高低之分;

  D逻辑数学错)

三、

12.D(A大错;B仔细地研究;C教化传布)

13.A(1)假设;(2)承接(B就;C用;D所以)

14.D(指“晋军三豕过河”这件事)

15.B

16.C(“圣人孔子”错)

四、

17.(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人谈论这件事,传到了宋君的耳朵里。或:国人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或:国人谈论这件事,并向宋国国君报告了。(2)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才算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重呢?就是要依据事物的性质和人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

18.①“惊“字写出了见到春草发芽后的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2分)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比拟(拟人)和比喻的写法;表现了诗人盼春(或喜雪)的思想感情。(4分。写法2分,思想2分)

19.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采之;既来之,则安之。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五、

20.野草 山花 松柏 拼搏

21.困境更能使人增长才干,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愈挫愈奋,直至成功。(或:困境更能

使人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22.①说它是“生物学的“,是因为从它们身上体现了生命本能的尊贵、生命的辉煌壮丽、

生机的不可遏制。

    ②说它是“哲学的“,是因为它们虽然被环境规定着、改变着,但它们又可以战胜环境,

成为强者。(或:环境虽然给这些生命带来不幸,但它们又可以在困境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③说它是“美学的”,是因为它们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世界。)

23.AB

六、

24.曾经、的、里。

25.细菌能分解枯枝败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以上简答题,意

思对即可。)

七、

26.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