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中学200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吴 涛 审核人:林建明
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Ⅰ、Ⅱ和答题卷两卷,试题卷共8页,有七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沟壑(hè) 舳舻(zhúlú) 桂棹(zhuó)兰桨 倚歌和(hè)之
B.睿(ruì)智 贬谪(zhé) 锵(jiāng)鸣金石 负土累(lěi)石
C.祭奠(diàn) 尚飨(xiǎng) 箍(kū)桶 不省(xǐng)所怙
D.咂摸(zā) 庾毙(yǔ) 寒伧(chen) 面面相觑(q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放诞 沧海一粟 察言观色 怨天尤人
B.笑靥 犄角之势 优柔寡断 暴虎冯河
C.市侩 消声匿迹 真知灼见 纨跨子弟
D.贬谪 未雨绸缪 刚愎自用 蜂涌而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 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②他(陈奂生)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 而去。
③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 是出在吃穿方面,
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A.摆出 悠然 不但 而是
B.拿出 欣然 不仅 也是
C.排出 飘然 不只 而是
D.掏出 悻然 不过 也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将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新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B. 1941年7月9日,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简化汉字的始作俑者陆费逵病逝于香港。
C.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D.陈奂生情不自禁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是人们的共识,创新
教育不仅要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要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B.由于一至五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
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
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
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古人清明踏青往往还举行体育活动:踢球呀、射柳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喜爱。
B.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C.《说文解字》解释“读”的含义时指出:“读,诵也。”也就是说,读,是出声地阅读和背诵。
D.王充的学说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其“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超过了同时代思想家的水平。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药》的主题是揭示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社戏》《故乡》《祝福》等作品都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B.莫泊桑和巴尔扎克都是法国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前者主要的创作成就是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一生》都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巴尔扎克创作了被誉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的《人间喜剧》。
C.《陈情表》和《出师表》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文体,“表”可以用来向上陈述意见,也可以用来向下颁布号令或文书。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书法列入“宋四家”。
二、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 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
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 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 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
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草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地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8.“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叫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这句话表现了夏瑜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夏瑜的母亲十分迷信,以为儿子真会显灵。
B.失去儿子的母亲希望儿子的灵魂在身边,以求得精神安慰。
C.当她看到夏瑜坟头的花环时,以为是儿子显灵,叫乌鸦飞上坟顶,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
D.她说:“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叫乌鸦飞上坟顶,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希望能实现。
9.作者是如何展开这一段的描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先写微风和枯草,从侧面烘托。
②先写微风和枯草,从正面描写。
③再用心理上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作反衬。
④再用确实存在的“一丝发抖的声音”作反衬。
⑤最后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作烘托。
⑥最后写乌鸦这一有生命的东西,侧面反衬无生命的微风、枯草。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10.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
A.制造一种悲剧的氛围,加强小说的悲剧感。
B.表现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的心情。
C.表现华大妈的一种“不足和空虚”的心情。
D.通过景物描写,交待故事结束时的环境气氛。
三、阅读李密的《陈情表》选段,完成11-15题。(15分,每小题3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 见:看见。 B.舅夺母志 夺:改变。
C.除臣洗马 除:授予官职。 D.责臣逋慢 逋:逃脱。
12.下面各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3.下面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B.至于成立。既无叔伯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
14.下面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相互安慰。
B.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祖母早被疾病缠绕,经常卧床不起。
C.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和媳妇。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15.以下说法不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第II卷
四、20分
16.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2分)
译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4分)
译文:
1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因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得名。在这八大散文家中有三人的籍贯是江西,除欧阳修外,还有 和 。(2分)
②两首词的感情抒发上基调一致吗?试作简要分析。 (4分)
18、课文名句默写(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⑷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19.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20.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答:
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答:
21.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6字)(4分)
答:
22.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六、语言运用(7分
23.不知曾几何时,校园公益广告悄然兴起,代替了原先威严的警示牌,这些广告语不仅亲切,而且还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为宁静的校园平添了几份温馨。如“滴滴情深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请节约用水”,“食堂:天地“粮”心,惜食莫蚀”。请拟一条以“校园公益广告”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在10—20个字之间)(3分)
24.采用下列句子中“当……说……,我懂得了……”的句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每个句子不超过30字。(4分)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极科考队队长内贝德要求每一个队员坚持记日记,日记以描写阳光下的景物为主。后因日期延误,科考队无法及时返回,他们将在黑暗寒冷的极夜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黑暗、孤寂压得他们要发疯了。这时,贝德请大家依次朗读日记。一个个阳光下的故事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闪着银光的雪原、成群的企鹅、笨拙的北极熊。就这样,烦躁和焦虑一扫而光,心完全被美丽的憧憬和美好的回忆占领了。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了,人们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其实,只要心中能留下阳光的指纹,周围纵使是无边的黑暗与寒冷,你的世界也是明媚而温暖的。
请以“留下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