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08届高三语文第五次联考试题

2014-5-11 0:11:34下载本试卷

08届高三语文第五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联(mèi)  笑(yǎn)   击炮(pò)  虎视眈(dān)

B.弹(hé)    内(hòng)  大杂(huì)  然而止(gá)

C.大(shà)   依(guī)   添加(jì)  好高远(wù)          

D.逝(kè)    静(tián)  梁山(bō)   耳目染(rú)

1.C ( A.笑靥yè,迫击炮pǎi B.戛然而止jiáD.梁山泊p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饯行   绵里藏针    了以自慰   识时务者为俊杰

B.博奕   敷衍迁就    劳民伤财   多行不义必自毙

C.诽闻   令人心仪    面黄饥瘦   画虎不成反类犬

D.斩获   了无声趣    前倨后恭   解铃还须系铃人

2.B (聊以自慰,绯闻,面黄肌瘦,了无生趣)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2)渎职侵权问题仍呈出现易发多发的态势,       当前我国处于体制改革、经济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时期。

 (3)我国原油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虽然目前的高油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但是,油价不断飙升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较大阻力。

    A.坦承  源于  飙升/攀升           B.坦陈  缘于  飙升/攀升

    C.坦承 缘于  攀升/飙升            D.坦陈  源于  攀升/飙升

2,4,6

 
3.C(“坦陈”指坦率陈说,“坦承”指坦率承认。“源于”的“源”有来源、起源之意,而“缘于”的“缘”有因为之意。“飙升”急剧上升,“攀升”一步一步上升。)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天消息,上海对“美眉”、“恐龙”、“PK”、“粉丝”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刚刚过去的2006年,除四川发生伏旱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较之往年是难得的好年景。

 C.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D.美国的《人权报告书》每年都老调重弹,指责这个国家,批评那个国家,对自己的人权问题却避而不谈。

4.D(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冬温夏清”意为儿女侍奉父母无微不至。“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老调重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此外,在另外两份建议中,她积极呼吁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措施,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

B.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电信立法,规定电信网络必须开放,明确网络资源的分拆、出租以及定价原则,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C.据调查,当今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正在通过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游戏等来认识生活,在其中形成有关善恶对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认和思考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

D.他希望广大青年作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功立业。

5.B(A项搭配不当,去掉“措施”C.语序不当应是先“思考”后“确认”D在“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后加“新高潮”。)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在蚌类强力黏附力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专家称,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小组设计出的这种化合物类似于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在它依附的任何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聚合物薄膜。无论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新型胶黏剂都能黏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两种化学成分胺和邻苯二酚可在用于神经递质的多巴胺中找到。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多巴胺自我组装成聚合物链,从而形成黏附的薄膜。

  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如使物体抗菌或促进特定类型细胞生长的材料。这层涂料形成的膜非常薄,因此不会改变涂布对象的形状,这样就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而不损害其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另一项应用是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粘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传统的光刻技术,该胶黏剂可刻蚀在复杂的环境表面。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这为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提供了可能。通过在柔性衬底上进行沉积,这种电路可用于制作柔性显示器。

  这种新型胶黏剂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通过将碳纳米管这样的导电材料用新型胶黏剂黏合起来,胶黏剂本身即可以作为热绝缘层。

这种胶黏剂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

(取材于2007年11月8日《科技日报》)

6. 下列对文中所说的新型聚合物胶黏剂胶黏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

B.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

C.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

D.无论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新型胶黏剂都能黏附。

7.下列对文中所说的新型聚合物胶黏剂胶黏剂的应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如使物体抗菌或促进特定类型细胞生长的材料。

B.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另一项应用是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粘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C.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就可以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

D.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

8.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更强。

B.这种胶黏剂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

C.这些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才能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这种新型胶黏剂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参考答案:

6.A (说的是蚌壳使用的强力黏合剂。)

7.C(文中是说“这为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提供了可能”。)

8.B(A文中无此意;CD绝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不堪,可来听命   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  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   进用:提拔、任用

D.诈称伏威之令,以其众 绐:蒙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即以其众归伏威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  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反也      定乎内外分,辩乎荣辱之境

D.复其官爵,葬公礼   仆口语遇遭此祸

11.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参考答案:

9.B(败逃)

10.B(A项均为介词,前者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后者表被动。B项均为代词,“那些”。C项前者为主谓间结构助词,后者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前者为“拿、用”,后者为“因为”)

11.B(①交待杜伏威和辅公祏逃亡做强盗的经过⑤主要反映杜伏威的残暴⑥反映杜伏威从严治军的做法)

12.D(“受猜忌”“被赐死”原文无此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4分)

译文:

②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3分)

译文:

③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3分)

译文:

13.①辅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他,辅公祏的姑母心生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攘、憾”)

②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苦、见”)

③听说杜伏威的兵士少就轻视他,就派使者召唤杜伏威,要求与(他)合并兵力。(“轻、使”,补出省略的“他”)

文言文译文: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年轻时放荡不羁,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困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与辅公祏是生死之交。辅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情。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于是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

当时下邳有个叫苗海潮的,也聚集了不少人做强盗,杜伏威派辅公祏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如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任,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领他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率军讨伐杜伏威,杜伏威和他作战,假装败逃,将宋颢的军队引入芦苇丛中,然后从风向的上方纵火,迫使宋颢的步兵骑兵都陷在沼泽里,火势蔓延开把他们都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令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营外以防事态变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把所有的头目召集到一块,举行盛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从此,杜伏威军队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不久又屠安宜城。

宇文化及谋反时,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后来又率部转移到丹阳,提拔任用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那些犯了盗窃的人以及贪污的官员,无论轻重都杀掉。唐太宗围攻王世充时,派使者招抚他,杜伏威请求投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杜伏威派遣他的将军王雄诞在杭州讨伐李子通,捉拿后将李子通献给了太宗。后来又在歙州击败汪华,完全占有江东、淮南的地区,在南与五岭相连,向东直到东海。不久听说太宗平定了刘黑闼,进攻了徐圆朗,杜伏威害怕于是前来朝拜,被授予太子太保,仍然兼任行台尚书令。留在京师,朝廷对他以礼相待十分优厚,地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表示对他的宠爱不同于众人。辅公祏谋反,假称是杜伏威的命令,来哄骗杜的士兵,高祖派遣赵郡王孝恭讨伐他。这时杜伏威在长安生急病死了。等到辅公祏被平定,孝恭得到辅公祏造反的言词,不知道这是假的,立刻把事情奏禀皇帝,于是废除杜伏威的名号,罚没他的家产和家小。贞观元年,太宗知道了他是冤枉的,于是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爵,按国公的礼仪予以安葬。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并略加分析。

14.(1)A.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有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景,便一览无余了。

B.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A、B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填空。(8分)

(1)唐代诗人白居易是      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的作家       

         被认为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2)王勃《滕王阁序》“山原旷其盈视,               ”,描绘了山岭                  平原辽阔,河流湖泽纡回的壮丽图景;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          ”,极写蜀道的高竣雄奇,不可攀越的险要;杜甫《登岳阳楼》“             ,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             ”,展现了暮云浓重,楚天开阔,别后路途辽远的景象。

(3)锦琵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李商隐《锦瑟》)

15.(1)新乐府/ 列夫·托尔斯泰

(2)①川泽纡其骇瞩 ②可以横绝峨眉巅 ③吴楚东南坼 ④暮霭沉沉楚天阔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夜·历史一种

廖无益

①黄昏是打开夜的一道门。那道门在旷野中伫立,蝙蝠在它的额前乱飞。它们忽东忽西毫无规则地飞翔,无言的黑影,让黄昏变得神秘和亲近。随后,黄昏就慢慢阖上眼睑,成长为黑夜,单纯和透明。
   ②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人们吃罢晚饭,就搬张凳子聚在村口,用芭蕉扇拍着蚊子,拉拉家常。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只有开口说话,人们才能分清对方是谁。庄稼地从村头往远处延伸,玉米稞子遮住道路。向东走过一段土路是个缓坡,爬上去能看见远远的灯火。孩子以为是星光,大人说那是矿上的灯光。除了这些,再没什么可看。这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
   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⑤我对夜寄予幻想。

⑥那时我已经长大,自己住三间老屋。夜像家乡的老屋,老屋的气息宁静安祥。屋后

面是小路和庄稼地。后墙上开两个小窗,像老屋的两个耳朵。我能从这两个耳朵清晰地听见庄稼叶子的磨擦,或过路人偶尔走过时的脚步与对话。几只壁虎在窗外趴着,伺机捕获被灯光吸引的昆虫。如果有雨,就能听到庄稼叶子更动听的演奏,那声音据说曾被音乐家写入乡村音乐经典。院子里有棵梨树,风雨大的时候令人担心,半夜里能听见梨子落地的声音,或砸碎在磨盘上的声音。它们使夜显得富有。

⑦但是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生活的碎片被灯光照耀,反射出彩虹,辨不清面孔。这些黑夜向灯光敞开,但并不透明。那是午夜或凌晨。有一双眼睛从窗户后面看见我,认出我,但并不说话。大楼上一个窗口睁开,有人彻夜不眠,等早晨来人接班。一排路灯在我面前伸展,是一些声控灯,不管我走路多轻,只要走到跟前,它就打开,为我照亮道路,同时还照亮我的脸,我的表情,照亮地上的影子。树荫在灯光下面敞开。

⑧我想念纯洁的夜。它从山顶上一跃而下,在我们身后张开翅膀。那温暖的翅膀。它把道路掩盖,把桥梁托在空中,把树木藏进风里,把狗叫声拉长,把鸡撵进窝里,把旷野清理干净。它慢慢喘息,把筋骨铺上旷野,懒散地进入睡眠。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梦,有足够的时间蕴育出露水,看到启明星在东方升起。黎明之前的美丽黑暗像一道闸门,矗立在北方的旷野,把夜和白天截然分开。一旦闸门开启,白天就抢步而进,阳光奔溅如决堤的洪水。
   ⑨我想念纯洁的夜。当所有的人都不在,我想把夜慢慢合上,在那里寻找黑暗。但夜兴奋异常。夜从我的咖啡里跳出来,在桌子上打滚,然后掉到桌子底下。我无法把它拾起来,它已破碎不堪。

⑩夜停在远处,在树梢以上,在楼顶以上,在城市以上。

16.在③④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4分)

  答:                                    

                                        

                                         

18.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夜”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夜”的不同特点。

B.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C.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D.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

E.作者将“夜”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洁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

参考答案:

16.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

17.现在的夜晚被灯光照耀着,失去了神秘;现代文明使人们觉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及心灵的自由。(意思对即可)

18.①“夜” 所代表的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即。

②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失落之情。

③照应标题,点明这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一种历史。

19.B C

六、(9分)

20.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请简要说明十七大将“建设”改为“发展”的用意。(4分)

答:

20.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宽广的道路。(大意对即可。)

2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了许许多多课文。请仿照下面的示例,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篇课文,写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

答:                                     

示例: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冒险家的宣言不是普通人能够响应的,一个反叛者的行动也不是长者们可以容忍的。现实的人们有太多太多的美味可供享用,却少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举动。因此,我喜爱房龙的《宽容》。

 21.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个先驱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可以肩负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也不是每个人可以替代的。现实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梦,却很少追梦。我喜欢韩东的《山民》。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不常见,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小幸福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但也因其小,我们常常忽略掉它。

请以“小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2.作文依照2007年高考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