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测试卷

2014-5-11 0:11:3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测试卷

命题人:  高三语文组    2008.05

本次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部分,共页。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沌(hùn)  漫(sù)  瓜(màn)  苍有力(jìng)

B.洞(xuè)  霉(jūn)  美(pì)   人影幢幢(chuáng)

C.暴(nüè)  强(juè)  言(zhēn)  抛头面(lòu)

D.敛(jū)   倾(yà)  想(zhuó)  不可估(liá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阵  关注  惯用语  亟需纠正  暗渡陈仓

  B.端倪  宫阙  捅娄子  各行其是  挑肥拣瘦

  C.喝彩  揖拿  挖墙角   礼尚往来  名声鹊起

  D.宣泄  分账  打圆场  食不裹腹  彬彬有理

3.为下列各句横线处选择一组最恰当的词语

  ⑴税务部门出售的发票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的,价格由国家物价部门统一    

  ⑵由于北方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我市受地面暖低压      ,气温不会明显下降。

  ⑶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叶落归根,那       他乡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啊!”

  A.商定  限制  作客        B.核定  控制  作客

 C.核定  控制  做客       D.商定  限制  做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嫦娥一号”成功奔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一个新境界,真可谓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B.她活得荡气回肠,潇洒不羁,直来直去,很多人第一次见她都会被她吓倒。

  C.“杨门女将”纯属子虚乌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

  D.《集结号》导演冯小刚把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人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校园招聘会中,综合大型招聘会是为企业展示形象,专场小型招聘会则是为企业选拔人才。

B.南昌市交通局正式启动了对九百余名在岗出租汽车驾驶员奥运培训,奥运服务基础知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C.据统计,截至昨天傍晚,各条高速路进出车辆总数为28万多辆,比平时上升约15%左右。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北京奥运会火炬灵感来自“祥云”纸卷

中新网4月26日电 4月26日晚,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宣布了北京2008奥运会的火炬。据悉,北京奥运会火炬为“祥云”。该方案经历北京奥组委三轮遴选,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

北京奥运会火炬揭晓后,火炬设计师——联想创新事业中心责任设计师章骏及联想创意事业中心负责人姚映佳在接受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访谈时说,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 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的吻合,而且又能够非常好的表现出中国人自信、向上的精神状态。”章骏说,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祥云模样的造型及火炬的下半部分,我们都做了很深入的设计。”

  姚映佳认为,云纹这样的一个符号或者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管是建筑业、服饰、日用品等等,“而今天它出现的这种频繁几乎让我们忽略了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对此,章骏说,“纸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我们的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了它作为传达和谐主题的载体。”

  章骏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科技含量达到了新的高度: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章骏说,“祥云”设计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祥云”图案来表达和谐主题;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等方面,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

  章骏还表示,“祥云”设计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他说,“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除了适合各个火炬手使用,适合媒体拍摄及饱含科技含量外,“祥云”的设计还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祥云”使用燃料为丙烷,这种燃料除了价格低廉外,这种燃料还有一好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6.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的一项是

  A.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B.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

  C.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

  D.纸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火炬要传递的精神

   相符合。

7.下面对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的表述中,与祥云无关的一项是

A.云纹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火炬的火焰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C.火炬十分轻盈,手感舒适不易滑落;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D.火炬使用的燃料不但价格低廉,燃烧后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8.下面有关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祥云”火炬的设计方案,从来自全球的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下子就被北京奥组会选中。

  B.设计者把“祥云”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纸纹引入奥运火炬设计以后,便赋予了它“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新的文化内涵。

  C.由于“祥云”的科技含量很高,它的重量轻,燃烧时间为15分钟,无论多强的风都吹不灭,无论多大的雨都淋不熄。

  D.“祥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是,燃料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佘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雏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徜徉。”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声而便体 便体:美好的体态  B.进退百官 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

C.闻其言而之 壮:雄壮。    D.其有容 廓:同“阔”。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惟适安               与之酒而之歌日

A.                 B.

  宋,何罪有             斩木兵,揭竿为旗

  终吾生徜徉             乐无央

C.                 D.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抨击所谓的“大丈夫’’的一项是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③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④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⑤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⑥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表现隐者自视清高,不甘同流合污的情怀。

B.文章接着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文章末段的赠歌极写隐居生活的舒适、无忧。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之效。

D.全文借赠序对象之口,表作者本人之意,通过鲜明的对照、强烈的褒贬、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像,来表达自己的爱憎,骈散结合,抒情达意,堪称一篇美文。

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4分)

   译文:                                     

   (2)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3分)

   译文:                                    

   (3)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赏析“寒声碎”中“寒”字的妙处。(2分)

(2)这首词抒情方面较为成功,被清代词论注家许昂霄称为“铁石心肠人亦作销魂语”。请问上下阙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该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①题必做,②—⑤题任选3题)(8分)

 ①    是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③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江城子》)

④古代赠别诗中多描绘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        , 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深挚的惜别之情。而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则为赠别诗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

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 “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6.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说“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请问,“人和苇结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17.阅读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8分)

⑴“正草因为有骨性,更多用来铺房、填房碱”一句有何作用?

答:                                        

⑵作者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答:                                        

18.联系全文看。白洋淀人民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品质的?(4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荷花淀》相比,题材相同,风格一致,都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

  B.文章先描绘了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然后转入叙事写人,以物衬人,自然合理。

  C.文中的苇,作为作者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地位显赫,可以说处处皆苇,处处皆人。

  D.本文之所以感人,关键是感情炽热至真,尤其是文章结尾段,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的赞颂之情。

E.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一方面有利于表现普通民众的朴实品质,另一方面也使文中“短兵相接”的场面真实、可信。

六、(9分)

20.下面两句话精辟而形象地阐明了教育的功能作用。请你分别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4分)

 (1)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  (法 丹东·格拉西安)

答:                                     

 (2)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   (法 雨果)

答:                                       

21.下面这个长句表达不得体,请将其改为几个短句,注意改正不通顺的地方。(只写改动的部分)(5分)

  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内蒙古准格尔旗,为旗领导集中修建超标准、超豪华的别墅式住宅,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的消息,经新华社披露后,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极度追求享受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的恶劣影响。

答: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学生要老师教给他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惶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去实践。”

学生恍然大悟:苹果新鲜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只有自己不断反省、思考,才会成为自己宝贵的经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座位号

●●●●●●●●●●●●●●●●●●●●●●●●●●●●●●●●●●●●●●●●●●●●●●●●●●●●●●●●●●●●●●●

 

●●●●●●●●●●●●●●●●●●●●●●●●●●●●●●●●●●●●●●●●●●●●●●●●●●●●●●●●●●●●●●●●●●●●●●

 

●●●●●●●●●●●●●●●●●●●●●●●●●●●●●●●●●●●●●●●●●●●●●●●●●●●●●●●●●●●●●●●●●●●●●●

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答题纸

卷(选择题共36分)

A

B

C

D

分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注:★请把选择题答案填入上表,在卷作答不给分。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否则不给分。

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13.(10分)

                    

    

                      

                      

                   (4分)

                    

    

                      

                      

                   (4分)

⑶译文:                        

    

                             

                          (3分)

14.(6分,第一小题2分,第二小题4分)

                         

    

                          

                          (2分)

                        

    

                          

                          (4分)

15.(8分,每空1分)

                          

                          

                          

                           

                          

16.(5分)

 

                             

    

                             

                             

                             

17.(8分)

                           

    

                            

                            

                           

    

                            

                            

18.(4分)

                             

    

                             

                             

                             

                             

19.(4分)

(   )(   )

20.(4分)

                        

    

                          (2分)

                        

    

                          (2分)

21.(5分)

 

 

22.(60分)

450

900

注:★请用签字笔或碳素墨水笔书写;

★请把答案填入相应的表格框中,书写超出表格框的不给分



 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D(A 蔓wàn  B穴xué C倔jué D露lù)

2.B(A阵-镇 需-须  C揖-缉 D裹-果 理-礼)

3.B(商定:商量决定。  核定:核对审定。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约束。规定的范围。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作客: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4.C

5.D(A.定语语序不当,“大型”“小型”应分别放在“综合”“专场”之前。B.成分残缺,“启动”一词后无宾语中心词。C.“约”左右语意重复。)

二、(9分)

6.C(此项内容不是说关于奥运火炬设计灵感来源,而是说祥云理念的体现。)

7.B(此项内容是从火炬设计的高科技含量而言的,与“祥云”没有直接关系。)

8.D(A项中说“一下子”被选中有错,是在三次遴选中选中的;B项中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并非火炬制作赋予祥云的内涵,而是它固有的文化内涵,奥运火炬正是从中得到的灵感;C项,祥云火炬并非吹不灭淋不熄,而是“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三、(12分)

9. C(壮,为动,为……而壮)

10.A(都是助词,起提宾作用)

11.D(③句是讲趋炎附势之人,④句是讲隐居之人)

12.D(没有想像)

四、(24分)

13.(10分)

(1)译文: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4分)

  (2)译文: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3分)

  (3)译文: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3分)

14.(6分,第一小题2分,第二小题4分)

(1)词人采用通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词人落寞的心境。

   (2)上阙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下阙主要采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遗的忧愁别恨和悲凉寂寞的内心情感。

15.(8分,每空1分)

①白居易  别里科夫    ②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③不思量,自难忘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     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五、(21分)

16.(5分)①白洋淀人依靠苇生活;苇是人的养育者,又是人形影相随的好朋友。②苇的性质与自洋淀人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密不可分。

17.(8分)⑴既交代了苇的一种用途,又为下文赞扬自洋淀人民的英雄气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⑵这句话明为写苇,实则写人。在采蒲台发生的雄壮举,最具有苇的“骨性”,最能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可贵品质。

18.(4分)①热爱家乡,仇恨敌人,机智勇敢,坚定刚强。②运用白描手法。先写“无声”的动作,后写响亮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先从“面”上写集体的行动,后从“点”上写“四十多岁的人”的壮举,使得人物精神品质互相补充。

19.(4分)C、E 解析:A项“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不当;B项文中没有描绘“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D项“含蓄而深沉”不当。

六、(9分)

20.(4分)

(1)强调教育对国民素质的作用性。

  (2)强调教育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1.(5分)……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一消息经新华社披露后,人们再次感受到……

七、(60分)

22.(60分)作文按2007年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有人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土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采来的,甘美可口;从水中钧到的,鲜嫩可食。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了。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嗫嚅不语,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而后已,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他的酒为他唱了这首歌说:“盘谷中间,有你先生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种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禁不祥。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