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质量监控考试

2014-5-11 0:11:35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质量监控考试

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⑴2008年3月5日,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姜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之一是《“灰色文化”危害日趋复杂 加强管理建设势在必行》。会后,他对采访他的跑会记者说:“关于灰色文化的提案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⑵此时的姜昆并没有想到,三天后他将身处一桩莫须有的“取缔门”事件,再一次与时时体现草根代言人身份的德云社发生纠葛。8日下午,德云社成员何云伟、高峰相继在个人博客中撰文,称“某位前辈”在会上提议,建议全面封杀小剧场演出,网友随之愤然跟帖,引发热烈讨论。截至17日晚,何云伟该篇博客跟帖达3400多条。

  ⑶姜昆解释说自己既没有点德云社的名,也没有提议封杀小剧场。相反,他曾于多个场合表示支持小剧场的演出。参照此次姜昆的提案原文,与小剧场相关的只有一句:“在茶社、民营小剧场等表演场所,演员们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用以陈述“灰色文化”泛滥的现象。尽管如此,有关“姜昆砸人饭碗”的媒体报道比比皆是,“灰色文化”更成为继“艳照门”之后文艺领域又一热度词汇。有网友发帖批评,即便此提案没有针对德云社,文章“也都是废话,甚至连什么是‘灰色文化’都没有解释清楚”。

  ⑷“2002年我就提过这个词,指那些非恶意、纯戏谑的内容,拿来逗着人玩儿,但是越走越远。”姜昆如此阐述他对“灰色文化”的理解。按照“非恶意,纯戏谑”的标准,“灰色文化”似乎等同于“恶搞”一词,不过“灰色”本身含有的介于合法与不合法、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暧昧意味,又不仅“恶搞”那么简单。在提案中,姜昆详细列出各种“灰色文化”的表现:手机传播中无聊内容和垃圾信息防不胜防,网站上娱乐版登载的文章常以刺激性的字眼招徕网民,网络聊天工具、论坛和网络游戏中充斥着不良信息,在茶社、民营“小剧场”等表演场所,演员们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甚至在银幕、荧屏上,也不乏打着“艺术”幌子的露骨表演等。

  ⑸然而即便提案中有了对诸多现象的详细描述,“灰色文化”依然难以界定。很难笼统地认为流传于民间的笑话中没有艺术因素。再加上,艺术的主观性和阐述性较强,容易躲闪。“一个话剧小剧场说自己是‘新后XX主义’,你还真没法跟他辩了。”社会学者、话剧编剧黄纪苏如是说。

  ⑹在具体内容上的难以界定,导致抵制“灰色文化”无法实现。比如姜昆明确反对这样的段子——讲厕所里说话和饭馆里说话区别的《茅房话》,诸如在厕所问“吃了吗?”可有的相声演员和观众认为,连这个都反对,姜昆有点过于“洁癖”。

  ⑺“灰色文化”的存在无可争议,不过它的危害真的这么大,到了需要集中治理的地步?姜昆的提案代表了一派人的观点:“灰色文化”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任其泛滥,就会让人们渐渐丧失警惕,甚至视而不见。最可怕的是,一些对事物分辨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十分容易沉溺于低级趣味之中。而另一派人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娱乐和消除压力的方式,可能无聊,但无伤大雅。

  ⑻“任何艺术形式都没有罪过,它们只是用来休闲、消遣的手段和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只是现在为了眼球经济,有的团体把它糟蹋坏了。”在吴文科看来,“灰色文化”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一是提供娱乐,二是作为出气筒。”娱乐方面,所谓主流文化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和强势,打开电视机没好节目可看,掏钱去电影院出来又是一串骂声,而真正有质量、有品味的艺术,如音乐会、歌剧等,观众又消费不起。相比之下,生动、有趣的相声、话剧小剧场等表演艺术更能让人开怀一笑。“出气筒”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全民产生对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不满态度。普通民众承担着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的压力,人们由此产生的抱怨以及潜在的欲望,都可以借助“灰色文化”中的戏谑和“擦边球”段落在短暂的时间内宣泄出去。

⑼“就事论事讨论文艺本身是没意义的,最根本的还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态问题。姜昆是优秀的艺术家,他的提案笼统看上去都有意义,但实际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吴文科说。姜昆寄望于各从业者的自律,希望他们从艺术追求上提升自己,自觉抵制“灰色文化”,不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很多文化团体的生存发展还成问题,当观众听到黄色段子、看到色情味道的演出纷纷掏钱叫好时,能否指望从业人员自我净化,将表演艺术提升到大雅之堂,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

⑽靠自律行不通,靠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政策估计更无成效。即使再来一次“严打”,也顶多是造成相关人员与现象的短期蛰伏。“最好的办法是姜昆他们出来说好的相声,以身作则。”黄纪苏说,“把地盘让给人家了,又想依靠社会和政府来限制对方,这就先输了一步。”主流文化中如果能出现真正质量过硬的作品,就能对“灰色文化”构成有效的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政府及社会舆论对主流文化加以鼓励和支持,使民众便利地接触到各种高水平的文化作品,“灰色文化”自然而然会得到抑制。

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我的声音压过你的声音,加强正面文化的力量。”吴文科说,“但这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节选自2008年4月5日《凤凰周刊》

1.第⑵段加点词“莫须有”,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⑸、⑹两段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说明             。(2分)

3.整合文中信息,就“灰色文化”的概念下一定义:            。(3分)

4.第⑼段画线句所说的“社会生态问题”,在文中是指⑴    ;⑵    。(2分)

5.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低级庸俗、恶意戏谑是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

B.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没有必要予以抑制。

  C.关于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D.主流文化日渐衰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从业人员缺乏自律。

6.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请根据该报道的主要内容撰写一则新闻摘要(120字左右)。(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

金耀基

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风冷雨,在宽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着轻狂,古城的大街小巷,由宁静而变得冷寂了,偶尔看到二三行人,也都似灰暗中晃动的影子。学院把几个世纪的厚重的大门关得紧紧的,如一座座寺院。

⑵对剑桥的冬天的原谅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当妻与我倚凭在克莱亚桥雪栏上的刹那,我们把对隆冬的积怨一笔勾销。没有冬寒,哪能有这样的雪景?在满天飞絮的Backs(剑桥大学七八个古老学院的后园),是一片浩浩然的洁白,一个学院连着一个学院,一片白接着另一片白。原来不敢想象还有比绿玉的绿更美的草坪,此刻却发现白雪之白更冷艳复绝!还有那一排排的枯树,那一座座孤冷的桥影,那冰河上不出声的一群群有点像鸳鸯的鸭子……这样冷艳的美是应该付出代价来欣赏的。而在难得一现的阳光下,残而未凋的柳丝更映射出千万条熠熠的金黄。那金黄似发,那雪白如肤……不错,梅柯克没有说假,“未见剑桥的雪景,没有人可说他看尽了剑桥的美”!有人喜欢剑桥的春,有人喜欢她的秋,也有人更钟意她的夏,但在初雪惊艳之后,不能不说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⑶“三月风,四月雨,五月春暖花盛开。”当地有人这么说。三月未尽,剑桥的早春就在风雨中翩翩然来临。风在树梢,风在河上,风在剑桥老师的袍袖,风在剑桥少女的裙裾,风不再冰冻,而只是一股凉意的流动。寒冬之后,谁又能不爱欢跃的春风?我记起歌德的“古典的美丽的死”。这位诗哲在临终的床前索笔,要写的便是歌颂大地在春风中的初醒!

⑷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是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在绿的邀约下的剑桥的古老学院这时徐徐地脱卸了寺院的灰寂,至于那条被徐志摩誉为“剑桥灵性所在”的剑河,这时早划破了冰封,载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欢笑。剑河美则美矣,灵则灵矣,但她的美,她的灵也真亏垂柳青青,桥影扶疏和两岸一座座教堂、图书馆、方庭的伴衬。说真的,剑河是一条最幸福的小河!她两岸不止有赏不尽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尽的历史文物。两岸的风光不是“点”的美,“线”的美,而是“面”的美。英伦七个世纪的文化都一一陈列在此,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莱亚学院小径上的满地蓝蕊,圣约翰学院溪边的黄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抢着绽放了,我不知那蓝蕊的名称,但那种蓝使我想起日月潭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惟早春的丽色,还数三一学院古树两旁的花径最绝。在五码阔、二百码长的花径里,万万千千的“番红花”,白色的、橘黄的、紫色的,杂色缤纷,无规律,又似有规律,像一匹展开的华贵的锦缎,但锦缎没有这样的魅力,是人工的,但人工怎能有如此天趣?真的,像一位爱花人所说,这景色:“一见难忘,未见的,无由想像!”

⑸剑桥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见得好过其他一流学府),导修制是在言教之外还有“身”教,向来被视为剑桥的特色。这点是真,但也不可太过夸张,依我想,剑桥的“心”教也许才是真正的精华。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剑桥的伟大之子,不论是大诗人或大科学家,对宇宙人生都有那种晤对与捕捉。剑桥的教育家似乎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在他们看来,教室、实验室固是教育的场所,但一石之摆置,一花的铺展,也都与“悟道”有关。在根本上,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心灵的跃越。剑桥的教育,不像西洋油画,画得满满的,反倒像中国的文人画:有有笔之笔,有无笔之笔。真正的趣致,还在那片空白。空白可以咏诗,可以飞墨,可以任想像驰游,当然也可以就是一片无意义的白。剑桥不把三年的课程填得满满的,一年三学期,每学期只有九个星期,它是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涵泳,去自我寻觅。不错,有些纨绔子弟三年下来可以是真正一片空白,但也真有人把那片空白填上百口传诵的诗篇或开启自然之秘的新钥。在剑桥耽上一千零九十五天的莘莘学子,面对无尽景物,能够终年不思不想?毕丕士图书馆下的一缕月色,能不叫人沉思?牛顿居处窗外的苹果树,能不令人驻足凝视?而王家学院礼拜堂百千支烛光中的唱诗,纵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无心动?至于万紫千红的剑桥后园,若非木头石脑,也不能不识得是东风面了?

⑹来剑桥已八个多月,但始终没有好好到大学以外的剑城看看。一个早春的日子,人类学者华德英女士来邀喝下午茶,并主张先“游车河”(坐汽车看风景也),我们自是“欣然同意”。剑桥除了剑大,她的规模与格调跟别的英国小城很相近。英国小城我曾去过几个,都蛮有味,但早春的小城风光却是来英后第一次会见。一路上,所见的尽是新醒的绿,初绽的花。有的是一街的枣红,有的是一巷的杏白,更多是一园园的水仙。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佛塞西雅(连翘),黄得漂亮极了,黄的从树根到枝头,是彻上彻下妩媚的黄,原来它们还是爱花的英国人从中国西南一带移植过来的,这使我对佛塞西雅除了感到美丽外,更增一份异域遇乡人的亲切与惊喜。

⑺剑桥的房屋、店铺,都是清淡的、古朴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风雨浸染的那种色调,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巨厦、没有大烟囱。古旧,但不残破,而夹在枣红、杏白里则更显出一片春意中的典庄。它给你一种感觉,一种不陌生的感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曾经来过”?是的,我确有些面熟,但我已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了。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是太白诗中的金陵?是          ?抑是王维乐府中的渭城?有些像,但又不像!但我何来这样的感觉?是佛塞西雅的联想?还是因剑城的那片古趣?

选自《剑桥语丝》,三联书店2007年第1版

7.第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

8.第⑸段作者比较“中国的文人画”与“西方油画”,是为了        。(3分)

9.请根据文意,在第⑺段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是太白诗中的金陵?是      ?抑是王维乐府中的渭城?

10.作为一篇散文,从全文看,作者行文的脉络有:⑴    ;⑵    。(4分)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暴虐、轻狂的冰风冷雨,为剑桥的隆冬平添了一种冷艳、带来了一丝凄美。

B.垂柳青青、桥影扶疏……作者移步换景,详写了剑河两岸旖旎的自然风光。

C.剑桥后园万紫千红,不仅是缤纷的景致,更是剑桥学子们涵泳性灵的凭藉。

D.作者的语言古雅清隽,在清丽雅致的文字背后常蕴含着凝重而隽永的情感。

E.细致的描绘、翔实的叙述与纵贯古今的联想,营造了本文雄奇瑰丽的意境。

F.作者笔下的新绿、枣红、杏白、菊黄,无不承载着其离乡别井的哀婉之情。

12.综观全文,简要概述作者由“古趣”所生发“联想”的具体内容。(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13.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      。(《左传》初中教材共通篇目)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初中教材共通篇目)

⑶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高中新教材篇目)

        ,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高中新教材篇目)

⑸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高中H版篇目)

       ,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高中H版篇目)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高中S版篇目)

⑻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高中S版篇目)

       ,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高中教材共通篇目)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①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海楼”或“望潮楼”。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分)

1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登楼所见,借山水相接、延绵雄阔的气势抒发了内心茫茫无尽的愁绪。

B.颔联从俯瞰的角度描摹了灯火、星河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澄澈清新的感觉。

C.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特,将夏夜的月光比作秋霜,渲染出幽静迷离的景致。

D.尾联以调侃的语气作结,邀请友人到江楼纳凉消暑,紧扣了“招客”的诗题。

16.后人曾评价这首诗是“高瞻远瞩,坐驰可以役万景也。他人有此眼力,无此笔力”(《唐宋诗醇》)。请围绕诗题中“夕望”一词,就本诗的写景笔法作具体的评价。(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列子·天瑞》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三年大穰 (    )    ⑵其为盗之言 (    )

⑶若为盗若何(    )    ⑷非盗也(    )

1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自宋齐请其术/吾盗天地时利  ②赃获罪/生吾禾

A.①用法相同 ②用法不同  B.① ②用法都不同

C.① ②用法都相同      D.①用法不相同 ②用法相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⑵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20.“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一句中的“此”,在文中是指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1.“国氏”与“向氏”对“盗”的不同认识,其根本的区别在于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游惠山记

明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 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22.“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2分)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24.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分)

25.作者在本文中所寄寓的情志,与下列名篇最为相近的是(2分)

A.《与朱元思书》 B.《岳阳楼记》  C.《项脊轩志》  D.《陋室铭》

26.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3分)

二、7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据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人类自18世纪以来,对自我的认识开始急速地窄化,个人的自我完全由自己的财物所决定。自我概念的公式已不再是“我认为我自己怎么样,我就是怎么样”,而变成了“我有什么,我便是什么”;近几十年来,由于市场的影响,自我概念又转变为“你要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种转变,正说明人的自信心逐渐被削弱,当人把自己变成一件“商品”时,便与真正的自我分离了。于是我们对自己漠不关心,感到无能为力。弗洛姆认为这就是我们这时代诸多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办?最重要的工作应该从哪里开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题目自拟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6分)

1.(2分)无中生有(姜昆的提案没有具体提及德云社,但遭到了他们的批评。)

2.(2分)“灰色文化”在具体内容上难以界定,导致无法抵制。

3.(3分)内容上介于合法与不合法、健康与不健康之间(1分),作用上既可以用来休闲、消遣但有可能被用来牟利(1分)的一种文化形态(1分)。

4.(2分)⑴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后所产生的社会矛盾(1分);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文化团体所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1分)。

5.(3分)C.

6.(4分)要点:内容(3分)什么议案(1分),批评的声音(1分),其他的反应(1分)。形式(1分)叙述通顺,摘要客观,转接自然。

例一:姜昆关于“灰色文化”的提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姜昆等认为任其泛滥,后果严重。以德云社为代表的小剧场认为这是“姜昆砸人饭碗”。而有些学者认为它有合理性的一面。由于它在具体内容上难以界定,导致无法抵制,只能寄希望于主流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普及。

例二:姜昆递交的关于加强“灰色文化”管理建设的议案,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也引发了一些“草根文化”传播者如“德云社”的不满。“灰色文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艺术本身无罪,并且灰色文化是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一个社会生态问题。因此有关人士认为主流文化中出现真正的好作品、加强正面文化的力量才是抑制低俗文化的关键。

(二)(22分)

7.(3分)(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1分)表现了剑桥早春的来临——既悄然而至又无处不在(1分),表达了作者的欢快喜悦之情(1分)。

8.(3分)表现剑桥景物营造的匠心(“心”教)(1分),它的犹如“中国的文人画”似的空白效果,给剑桥学子无限的启迪,而这是以写实为追求的“西方油画”所无法做到的(2分)。

9.(2分)评分标准:建议采用宽式。

严式:唐代诗人、城市、有诗歌名篇,如:杜牧诗中的扬州。

宽式:朝代不限、城市或名胜、有诗文名篇,如王勃文中的滕王阁。

10. (4分)⑴从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极力描写剑桥城展现出来的“古趣”(2分);⑵由剑桥城的“古趣”而展开丰富的联想(2分)。(时间推移,由严冬到早春;空间的转移,由剑桥学园到剑桥城、由自然风景到人文景观、情思的发展,由欣赏、沉思到怀乡,等等。)

11.(6分,每个3分)C. D.

12.(4分)答对1点得2分。要点有:

⑴在初雪惊艳联想到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⑵由剑桥的早春的自然美景联想到剑桥的灵性与天趣。

⑶由剑桥景物营造的匠心联想到剑桥教育的精华是“心”教。

⑷由剑桥的连翘和建筑联想到家乡的亲切。

⑸由自然的灵性联想到教育的潜移默化。等等。

(三)(6分)

13.(6分)(6分,对1空得1分,多选的取前6句)

⑴三而竭 ⑵江山代有才人出 ⑶曲肱而枕之 ⑷三山半落青天外 ⑸独怆然而涕下  ⑹开荒南野际 ⑺高树多悲风 ⑻栏杆拍遍 ⑼赂秦而力亏

(四)(8分)

14.(1分)香山居士

15.(3分)A

16.(4分)要点:能大体正确解说所写内容(2分),能在解说的基础上有所归纳评析(2分)。

  例: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五)(17分)

17.(4分)(1)庄稼丰收、富裕 (2)知道,了解,明白 (3)怎样 (4)通“无”。没有。

18.(2分)B

19.(6分)

⑴姓向的认为姓国的欺骗了自己,就去埋怨他。(“以”1分、“谬”1分、通顺1分)

⑵你偷盗那些东西被判罪,怎么能怨恨(我)呢?(“若”1分、“孰”1分、通顺1分)

20.(2分)(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

21.(3分)手段不同:前者盗天,后者盗人(国氏不与他人争夺,一心只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向天地索取。而向氏不想自己劳动只想从他人手中窃取财富)(2分);结果不同:前者无罪,后者获罪(1分)。

(六)(11分)

22、(2分)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它他们(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中)。

23、(2分)B

24、(2分)欲扬先抑(1分),先极写自己失落无聊的心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1分)。

25、(2分)A

26、(3分)

思想内容:文章先写不能游玩山水的百般无聊,再写通过游览惠山而将以前的一切烦恼忘却,表现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2分),突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一主旨(1分)。

写作手法: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着墨较多,通过对比的手法,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2分),更突出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1分)。

附唐诗《江楼夕望招客》汇评:

《唐宋诗醇》:高瞻远瞩,坐驰可以役万景也。他人有此眼力,无此笔力。

《养一斋诗话》:东坡谓白诗晚年极高妙。或问之,曰:“风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余按此二语殊平浅,非白诗之妙者,不解东坡何以赏之?至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日凉”、“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银鱼”,弥浅而俚矣。学之必成村巷盲诗,不可不慎。

赏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附《齐之国氏》参考译文

齐国一个姓国的是首富,宋国的一个姓向的极穷,(姓向的)从宋国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说:“我善于盗窃。一年就自给,两年就自足,三年就大丰收,从此往后,施舍到的(大)有州(小)有弄巷。”姓向的大喜,知道了他做盗贼的话,却不知道他做盗贼的办法,于是穿墙破室,(只要是)眼睛看见的手所碰到的没有不偷的,没多久,(就)人赃并获被判罪,连他祖辈的财产都被没收了。 姓向的认为姓国的在骗自己,就去埋怨他。姓国的说:“你是怎么做盗贼的?”姓向的就将自己偷盗的情况说了。姓国的说道:“哈哈!你偏离做盗贼的方法也太远了吧?现在我告诉你吧。我听说天有时,地有利,我偷盗天地的时利,云雨滋润,山川孕育万物,以使我的禾苗成长,生养我的庄稼,筑我的墙,建我的房屋;陆地上我盗禽兽,水里我盗得鱼鳖,没有一样不是盗得的啊。所有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所生,哪有是我所有的啊?但是我偷盗天的就没有祸殃;而金玉珍宝、谷物锦缎财物,是别人聚集的(财物),哪是天所拥有的啊?你偷盗那些东西被判罪,怎么能怨恨(我)呢?”

赏析:国氏的智慧可谓贯通天地、洞悉事理,大彻大悟,不与他人争夺,一心只向天地索取。人生的经营,能做到这个份上,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算是活得潇洒自在了。宋国的向氏,立足于从他人手中窃取财富,其出手就下贱,殊不知当窃贼不但担惊受怕,背着精神枷锁,而且东钻西拱,同样是一件淘神费力的事情。既然如此,倒不如换一种活法,学一点本身,向老天爷去要,只要做到这一步,心理上的平静安宁,就已经是大丰收了。向氏一家窃人钱财,固然可笑,而古往今来窃人名誉、窃人劳动成就者,其愚蠢又在向氏之上,读古书者,不可不察。

附《游惠山记》译文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迁移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杂剧等令人心意畅快的书,又已经再熟悉不过而不想读了,再说大病初愈之人,能有多少精神和眼力去认真勤勉地长久握着一部书?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他说书和世俗的说法很不一样,听了令人心脾健旺,精神大增。所以,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赏析:本文是袁宏道辞官获准后,由吴县迁至无锡暂住时所作,本文略叙当时境况及游惠山的经过,作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这篇小文虽短,但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却也表现出了独到之处。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本文的最大特点在于,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但平实的语言之下,却暗含了作者历经繁华之后回归自然,既有失落之感又有释怀放情的复杂心态。历来文人为官不得志者居多,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袁宏道放弃仕途,归于田园,这种消极方式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现实的矛盾不能调和的最大抗议,但这并不是传统文人所情愿的,所以表现出了失落的情怀:病愈之后的情怀、读书之厌、没有访客的寂寞、惰于写书以及连听书也表现得非常苛刻。但作者毕竟是弃官而去,在与现实无法妥协的情况下没有扭曲自己的人格,所以作者这次游览惠山,可以将以前的一切烦恼忘却。在游览到了兴处,“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

其次,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并没有流于一般游记的俗套。这篇短文之中,作者写游览过程的文字并不是很多。对于文章前半部分的叙述作者着墨较多,通过对比,为下文写山水之游的乐趣作了铺垫,更突出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文章第二部分,具体记述游山过程并不是很多,但作者最后用“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来表达对此次游玩的兴致,可谓满意之至。

大凡游记多记述所闻所见所思,抒发襟抱。然而本篇名为游记,实则并未着重记“游”。通篇只说为什么游,竟无一字写惠山。载茶泛舟,远眺秋色,心随之旷怡,故“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才是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