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二次检测试题

2014-5-11 0:11:36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次检测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财  道行    内  引高歌

B.给  手  偻  商  惑人心

C.升  悍  退  吊  频招手

D.苔  赫  烂  染  以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博弈     生死攸关   前踞后恭   秘而不宣

    B.分量     疫情暴发   自行其事   闻者足诫

    C.蜇居     厉行节约   立案侦察   纵横捭阖

    D.勘察     披沙拣金    计日程功   开门揖盗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老舍先生在作品中偶尔也说一些灰心的话,混杂在诙谐的语句中。别人笑的时候,他却笑不出来,因为他识尽了人生的悲凉。重读老舍,我被这种沉重所缠绕,总是难以  

  ②从国际奥委会到奥运会的各大赞助商,各方都对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厚望,期望北京奥运会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为这一历史悠久的体育盛会注入新的生机。

  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助理扎洛说,包括西藏在内的各藏区   不是一个单纯的藏族聚居区,从经济生活形态上来讲,藏民与其他各民族是互补的。

  A.释怀  寄予  从来   B.释怀  寄寓  历来

C.忘怀  寄予  历来   D.忘怀  寄寓  从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德国总理默克尔把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联系的十分密切,在中国问题上一再危言危行。她的这种外交策略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德国的在华利益。

B.巴黎市长下令在市政厅前方挂起 “巴黎支持世界各地的人权”的巨幅标语,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总统萨科齐宣称不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态度也不言自明。

C.台湾退休“外交官”陆以正昨天在《联合报》撰文说,在台湾住久了,人会变得目无全牛。休说国际大势了,就连岛内社会结构的潜移默化也往往视而不见。

D.省政府领导积极参与向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上行下效,省属各机关单位的干部,也纷纷把要捐助的棉衣洗得干干净净,送到捐助地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中央政府以大部门制为突破口推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之际,新一轮地方政府改革也悄然进入紧张的筹备之中

B.关于网上流传的“家乐福五一大降价”的传闻,家乐福深圳公关部表示,“五一”期间的促销活动已经取消,其他促销活动也紧急叫停。

C.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增强使用文字的规范意识,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D.以实际行动保持大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对各种遏制中国、诬蔑中国行径的最好回应,更是爱国主义最为具体生动的体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 颐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6.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7.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8.对这篇论述文基本的行文思路,分析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针对现实提出论点 → 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提倡汉服的危害 → 从少数民族的角度说明提倡汉服的错误 → 总结全文。

B.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回顾服装被政治化的历史 → 指出称汉服为国服是服装政治化的表现 → 进一步重申论点。

C.现在:有人提倡汉服 → 过去: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表现 → 现在:不宜提倡汉服。

D.正面:明确基本观点 → 反面:汉服在历史上的种种危害 → 正面:深化基本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抚司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会倪书抵孝庆,令班师   B. 汝辈安知兵易进难退邪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度军行二十余里,火灵壁  D. 遇孝庆驻兵凤凰山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诸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3分)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3分)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 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 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 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 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省。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试简要分析结尾“何处捣寒衣”一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的内容。(任选3个小题)(6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有两句诗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 “          ,         ”。

(3)秦观的《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抒发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                      ”的爱情真谛,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4)古代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愁”的情绪,例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就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煜在《虞美人》中就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3分)

①鸟儿就是向着这碧绿的大树飞来的。

②在暴风雨和洪水之中,古老的城墙已被夷为平地。

③那光洁明亮的叶子迎风轻摇,其上跳跃着闪闪的光斑。

④雨后蓬勃的大树在阳光中散发出清香宜人的气息。

⑤它们童话般透明的眼睛和晶亮的雨滴在树叶间闪着动人的异彩。

⑥鸟儿欢乐的叫声此起彼伏。

⑦原本长在城墙上的大树仍然站在那里,根须已扎入真正的大地。

序号        

17.“嫦娥奔月”是美丽的神话故事,象征着远古时代人类奔月的梦想。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1月26日,我国公布了卫星传回的高清晰月球图像,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围绕这一事件,甲、乙两位同学就“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的话题展开了辩论。下面是甲同学的陈述,请补出乙同学的反驳,要求语意完整,有针对性。(5分)

甲:我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人类远古时代就有了奔月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人类走过了多么漫长的历程,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直到今天我们才奔月梦圆。可见产生对奔月的“知”很容易,而“行”起来就太难了!

乙:恰恰相反,我认为“嫦娥一号”正好证明了“知难行易”道理。        

                                        

                                        

                                        

18.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4分)

                  到点下班了

有人认为将漫画中大夫的表情由笑改为一脸严肃,讽刺效果会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座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对那个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小岛因而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转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的轻信态度迎接它。风暴大作时,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是一个谜。秋天,树林被红红黄黄的斑点装扮得绚烂多彩。渐渐地,树叶都落光了,小岛上挺拔俊秀的松树却仍然像往常一样,在秋日浪花飞溅的寒波上巍然耸立着,朝气蓬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而冬天,当大海冰封,雪为万物盖上一层白毡的时候,小岛就穿上一身冰霜的盛装,宛如披上豪华的王袍,上面缀满了千百万颗灿烂发光的钻石,变幻莫测,异彩纷呈。

  他们竭力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绝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因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一月的寒风冷彻骨髓,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但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来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的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中两个孩子关于“遥远的岛”的经历。(4分)

20.从全文来看,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文章在孩子们回来后才写出小岛的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2.“遥远的岛”在生活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面对生活中种种“遥远的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请结合文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探究性文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舟子

①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

  ②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它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

  ③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

  ④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⑤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于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

⑥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

⑦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

⑧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4分)

20.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3分)

21.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⑴第3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⑵第5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

22.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从而将中医排除在科学之外,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和你对中医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饮食、风水等)的了解,阐述你的看法。(5分)

七、(60分)

23.请以“让掌声响起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A、hèng-héng-hòng-hòng-háng;B、gōng-gǒng-gōu-gǔ-gǔ;C、biāo-piào-bǐng-píng-pín;D、xiǎn-xuǎn-xuàn-xuàn-xùn)

    2.D(A踞-倨;B事-是,诫-戒;C蜇-蛰,察-查)

  3.A(释怀:消除心中的某种情绪;忘怀:忘掉,不记得<多用于值得怀念的事>。寄予:给予或寄托着;寄寓: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从来:表示从过去以来<多用于否定>;历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

  4.B(危言危行: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含贬义。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此处应用“目光如豆”。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5.D(A语序不当。应将“大刀阔斧”放在“推行”前面。B介词误用,应将“关于”换成“对于”。此处应是指出对象,不是引进事物的关系者。C不合逻辑,“出版物”和“报纸、杂志”是包容关系,不能并列。)

二、(9分,每小题3分)

6.A(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A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论据。)

7.C(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说唐代“规定也最为详细”于文无据,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毫无意义和价值”不对。)

8.B(这篇文章的基本论证思路是从反对“服装政治化”的角度,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对“服装政治化”的危害,则是通过回顾历史来展开论述的。所以比较起来,B项的分析概括是最准确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间:从小路。)

10.C(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前一个“乃”是副词,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11.B(①说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艺;③说明再遇不计名利,一心为国。)

12.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四、(24分)

13.(1) 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3分)

(2) 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3分)

(3) 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4分)

                    14.(1)暮天、清枫、霜叶、临水的孤城、远去的独鸟、渡口、初月。点明了时间节令,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传达出内心悲凉愁苦的思乡之情。(4分)

  (2)乡思正浓的时刻,又传来谁家少妇为远方亲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使萦绕在诗人心头的思乡之情更加浓重,深化了主旨;拓宽了想象空间,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共4分)

15.(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3)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4)与尔同销万古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共6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②⑦④③①⑥⑤ (3分)

17.(示例)(恰恰相反,我认为“嫦娥一号”正好证明了“知难行易”道理。)人类自从在远古时代有了奔月的梦想,就始终不懈地要了解月球,寻求奔月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对奔月的“知”,人类经过了千百万年;而一旦找到了,“行”起来就容易多了。“嫦娥一号”从发射到成功不就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吗?(5分。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18.同意。一脸严肃更能表现大夫机械的严格按程序办事。

不同意。一脸坏笑更能讽刺大夫的不负责任、作风恶劣。

(4分。观点明确,理由可信即可)

六、(18分)

(一)19.两个孩子从小就对远方那个美丽、神秘的岛十分向往,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借助滑雪板踏上了小岛,却发现那里不过是一片可怜的荒野,他们为此非常失望和痛苦。(4分。意思对即可。)

20.①文章将远方的小岛描绘得美丽、神奇,为两个孩子对小岛的向往和最终设法走上小岛的行为作了充分的铺垫;②与后文揭示的小岛的真相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4分。意思对即可。)

21.①造成一定的悬念,避免行文的平淡;②前面已从多方面对小岛作了正面铺垫,到这时才陡然一转写出真相,使表达效果更加强烈。(4分。每2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的“遥远的岛”就是美好的前景,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应积极追求,永不放弃。也许我们的追求就像文中的小岛,只是一个美丽的虚幻,但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就在追求的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和追求,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示例二: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的“遥远的岛”就是那种种美丽的诱惑,就是那永远无法企及的虚幻美景。文中的小岛对孩子们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人如果一味沉溺于幻想中,最终也只能一事无成,抱憾终生。放弃幻想,踏踏实实从脚下做起,才是我们理性和智慧的选择。

(二)19.中医所说的经络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是血管,古人把动脉的搏动当成了气的搏动;现代的一些研究和外科手术的病例可推知经络理论的荒谬。(4分)

20.文章首先阐述中国传统医学缺乏人体学知识这一重要缺陷,一方面自然引出经络这一话题,同时也为下文证明经络不存在这一观点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了重要铺垫。(3分)

21.⑴文章所引《内经》中的话明白无误地说明,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用中医经典的材料来证明经络的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3分)

  ⑵作者认为中医因解剖观察粗糙而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这时指出“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说明这类误会在古代实属正常,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3分)

22.①同意。与西医的科学和严谨相比,中医的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正像文章所说,“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虽然有时也能治疗一些疾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总让人无法信赖。本文作者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是有道理的。

②不同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维护民族的生存和保障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只靠“臆想和经验”完全无法做到的。本文作者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将其摒弃于科学大门之外,是十分错误的。

七、(60)

23(60)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死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