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 杜波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希望同学们认真审题,从容答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估计 沽酒 训诂 姑息养奸 呱呱坠地
B.嘹亮 潦倒 燎原 眼花缭乱 寥若晨星
C.悭吝 歼灭 扦插 迁延时日 阡陌交通
D.负笈 即日 慰藉 汲取经验 佶屈聱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贸然 蝇营狗苟 炙手可热 口惠而实不至
B.慓窃 未雨绸缪 故技重演 英雄所见略同
C.联袂 毋用置疑 人才倍出 达则兼济天下
D.斡旋 委屈求全 不容置喙 在地愿为连理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外出旅游,异地的风物固然让人迷醉,可是在商场购物时导游的劝说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B.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C.如果高校中学术造假连篇累牍,教授剽窃层出不穷,那么年轻人将以何为师,以何为榜样?
D.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快乐男生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B.昨天,央视国际网站新闻频道首页出现了主持人海霞亮相《新闻联播》的报道,报道还配发了海霞的视频链接。
C.诗人踏上故土,听到年轻的姑娘们还在弹唱古老的“断念歌”,还在跳着古典时期的舞蹈时,感到这些陈词滥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
D.2007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杀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了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5.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7.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 ,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奏为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②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教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 [注] ①间关:辗转。②俊乂:才能出众的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犹以文辞规进取 规:计划、打算
B.读辄不忘,而究其指数 究:推究、探究
C.瑛赴其聘,遂家焉 家:安家
D.瑛复劝帝数事 数:屡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瑛“对财物不苟取”和辞不就职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 | |||
![]() |
|
A.杜瑛生活的年代虽然读书的条件不好,但他仍能勤奋读书,深入思考,对古今成败之事了解的非常清楚。
B.杜瑛不仅对天下局势以及立国的根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就是在军事方面也体现了独到的见解。
C、杜瑛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也为执政者指出了当时天下存在弊病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先王之道原本就不明,必须“兴明修复”。
D.杜瑛认为要想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祸患,必须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民风,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
|
四、(24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5分)
(2)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贺铸,北宋词人。《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① 这是一首咏物词,你认为作者咏的何物?这首词通过咏此物,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情感?(4分)
答:
②这首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试作赏析。(4分)
答:
15、填空。(任选一组)(6分)
第一组:
(1)面对命运的坎坷,不同性格的古代文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如 代诗人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过着“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的闲适生活;而苏轼则借《赤壁赋》中“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的美句来表达自己豁达的情怀。
(2)清朝初期,在中国大江南北各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戏曲家,一位是南方的洪昇,一位是北方的 ,即《桃花扇》的作者。
第二组: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亲;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水墨文字
冯骥才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在绵绵细雨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霭,艰难却直线的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有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我画一大片木叶凋零而假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样伤感的一次演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如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的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想象全然不同。绘画比起文学更多变数。因为,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水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在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地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天下的云向下流散,压向大地山川,慢慢地将山顶尖黑压压的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地想像。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写作中那些想像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纯画家的作画对象是他人;文人——也就是写作人,作画对象主要是自己,面对自己和满足自己。写作人作画首先是一种自言自语、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
因此,写作人的绘画是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纯画家的绘画崇尚视觉与审美的冲击力。纯画家追求技术效果和形式感,写作人则把绘画作为一种心灵工具。
14.“兀自飞行的鸟儿”为什么会令作者感动?(4分)
15.怎样理解“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的含义(4分)
16.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写作人”绘画的特点。(8分)
17.文章通篇讲的是“写作人”绘画的特点,却以“水墨文字”为题,“水墨”为何被说成是一种文字?(6分)
六、(14分)
18、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可以删去,请根据要求答题。(4分)
专家提醒:走私、贩私、购私军触犯我国刑法中涉及到 走私犯罪的条文共
九条;如果 非法走私宠物貂,貂身上可能带有的 未知病毒会传染给您以及您家人。
(1)必须删去的词语是 (填序号)
(2)可以删去的词语是 (填序号)
19.下面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请适当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改变个别词语)(4分)
黄河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水珠如钢花四溅一样激起,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它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
20.掌声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奥运赛场上,作为一名文明的观众,我们应该给予运动员怎样的掌声?请以“奥运赛场”为情境,以“掌声”为内容写一组排比句。(6分)
七、作文(60分)
题目:生活因你而精彩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
1.【解析】B。都读“liáo”。A项,“训诂”的“诂”应读“gǔ”,其余都读“gū”;C项,“歼灭”的“歼”应读“jiān”,其余都读“qiān”;D项,“慰藉”的“藉”应读“jiè”,其余都读“jí”。
2、A(B 慓-剽,“技、伎”均可 C用—庸 倍—辈 D屈—曲)
3、【解析】D。“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A项,“不厌其烦”指不嫌麻烦。不合句意。B项,“寻章摘句”指从书上摘录现成的文句,堆砌成文。贬义,与语境不符。C项,“连篇累牍”表示用过多篇幅叙述。不合语境。
4.选B(A搭配不当“无论”表条件,和具有转折关系的第二个分句搭配不当,而且“无论”和“都”在第一个分句内部搭配不当。C缺少主语,另外“听到……舞蹈”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这里把两种表达形式混杂在一起)”
二、5.选D 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可知:微生物存在于星际物质当中,但是它在宇宙“星际消光”现象中是否起作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述。(无中生有)
6.选C[A由“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可知:有科学家认为孢子虽然能抵御饥寒以及在没有水分的星际环境中存活,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不能到达地球。B由“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成,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可知:宇宙中的许多地方完成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而不是说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的演化早已完成。(偷换概念)D由“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可知:“星际消光”不是“星际物质的光”。(偷换概念)C项正确,由“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成为实验科学”可知。]
7.选B(宇宙中许多星球虽然已完成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外星球会产生生命体。属无中生有。)
8.先D(数:几,几件)
9.选A(B项的第二句不是,C项的第一句不是,D项的第二句不是)
10.选C(杜瑛认为先王之道原本是好的,只是后来有所损益。题中“原本就不‘不明’表述失当”)
四、
11.参看译文中画线句
12.参考答案①红莲(莲花、荷花)。(1分)抒发了作者自伤老大的感伤和空有才华而怀才不遇的失意与不平。(3分)
②比喻。把红莲花瓣比喻为“红衣”,把花瓣凋落比喻为“红衣脱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莲花的外在特征。
双关。“芳心苦”既指莲花的芯是苦的,也指自己内心的苦闷。一语双关,内涵丰富。
拟人。“似与骚人语”、“嫁东风”都是把莲花当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和感情,生动形象,抒情更充分。
(以上三点,答出一点即可。指出修辞手法1分,赏析3分。)
13.(1)晋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2)孔尚任
五、
14.兀自飞行的鸟儿历尽艰难,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仍然顽强地飞行,他是被这种昂扬的顽强精神感动。
15.事物是自然的,内涵是人为的,是说绘画表面上画的是纯自然的事物,表达的却是画家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16.①借助最自然的事物表达心底的感受。②每一笔线条都显露作家心境。③笔下的所有事物都包含着作家的情感,作家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④作画的对象是自己,作家把绘画作为一种心灵的工具。⑤作家绘画更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一点2分)
17.绘画(水墨)和文字都是文人——也就是写作人用来表达心灵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也是一种文字,是写作人在运用画笔创作,以“水墨文字”为题更形象的突显出写作人绘画的独特点,让人看到了绘画与写作的联系。(因题目较难,故学生只要答清楚绘画与文字的联系,说明白“水墨”为何被说成是一种“文字”即可得分)
六、18、(1)②⑥ ⑵ ④⑤
19.示例:①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②声响如虎啸震川般发出,浊流如巨龙腾飞般奔涌,水流如天幕张挂般悬垂,水珠如钢花四溅般激起。
(4分。语序凋整恰当1分,句式改写符合要求、表述流畅3分。可以有不同改法)
20.以“奥运赛场”为情境2分,掌声体现文明素养2分,排比句1分。
七、21.作文(略)参看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杜瑛字文玉,他的祖先是霸州信安人。杜瑛身高七尺,长着好看的胡须,气质相貌魁伟高大。金将灭亡的时候,一些读书人还打算凭借文章言辞积极进取,杜瑛独自躲避到河南缑氏山中。当时的战乱之后,礼乐制度被损坏,杜瑛搜集到了很多书籍,并且都阅读了,读后就不忘记,而且探究文章的主旨,古往今来的得与失都了如指掌。辗转迁徙,在汾、晋间教授学业。中书粘合珪在相地担任开府一职,杜瑛人其聘请前往,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粘合珪给他一千亩的好田,杜瑛推辞没有接受。占卜的人说杜瑛人住处下面有别人收藏的金子,家里人想打开看看,杜瑛就制止了,后来住这里的人果真得到了百斤黄金。杜瑛就是像这样不随便得到东西。
已未年间,世祖向南征伐到了相地,召见杜瑛询问计策,杜瑛言得得体的回答说:“汉、唐以来,君王依仗的用来治理国家的就是法令和军队、粮食罢了。国家没有法令不能立国,人没有粮食不能生存,动乱时没军队就不能守国。现在宋对这三者都蔑视,大概将要灭亡了,振兴天下就在圣主了。如果掌探襄樊的军队,把军事交付手下人,来攻打对方的背后,建国之业就可确定了。”世祖非常高兴,说:“读书人中竟有这样人才!”杜瑛又在几件事上劝说世祖,认为事情不像这样做的话,以后一定会那样。世祖接纳了他的意见,心里认真为杜瑛是贤能的,说他可以重用,让杜瑛跟从他前行,后来杜瑛因病没能成行。
中统初年,诏书征辟杜瑛。当时王文统正主管事务,杜瑛推辞没有前往。左丞张文谦上奏荐举杜瑛为提举学校官,又被杜瑛推辞掉,他送给执政者一封书信,大略说:“先王的主张不明确,那是一些歪理邪说伤害的,人们肆意而为,天理受到威胁,形势危急。如今天子圣明,人才聚集,言听计从,先王的礼乐教化得以修整恢复,就在这个时候了。有一个很好开端的不一定就有一个好的结束,如果不能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世风,兴起教化培育良材,来拯救几百年来祸患,我担心以后的弊端多的将是不能说尽的。”有人勉励他来做官,杜瑛就说:“后世虽然距离古代很远,但是先王的设置实施的东西,轻重先后还可以看到,因此执政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前人主张。如果沿袭已有的弊病,来要求合乎先王的意旨,不也太困难了吗!我又不能顺应潮流而变化来把握时机和际遇,那么做官又有什么用呢!”从此闭门写书,完全不因为困窘、通达或得与失而动摇他的志向,悠闲自得于学说与技艺间,来终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