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题3

2014-5-11 0:11:36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题三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1—10题的答案一律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1—10题答案不要写在试题卷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众志成城 刚愎自用 星罗旗布 敝帚自珍

B.头晕目眩 奴颜婢膝 克勤克俭 上蹿下跳

C.贻笑大方 阿谀逢迎 冷嘲热讽 家谕户晓

D.题纲挈领 高屋建瓴 共商国是 抗震救灾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国家有关部门和众多知名媒体对大唐国际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认为它在脱硫和除尘方面走在了全国电力系统的    

    ②对于已经到来的土地增值税    时代,市场在经历了短期紧张后,目前已经进入理性对应时期。

    ③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不少投资者预计,美国经济将日渐    ,全球原油需求也将随之下降。

    A.①前列 ②清算 ③衰退          B.①前茅 ②清算 ③衰减

    C.①前茅 ②清理 ③衰退          D.①前列 ②清理 ③衰减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流亡国外的十四世达赖发表“大藏区”和“高度自制”的谬论,少数西方媒体和反华势力也随声附和,进行热炒。

    B.一批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企业相继关停,造成国内纸张价格急速上涨,一些出版单位因此难以为继

    C.大力宏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文化领域中的低俗之风,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D.朴英顺是一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学习中文才三个多月,已经能够用简单的中文与人交流,真可谓升堂入室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然而字典、词典只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作品的滋味告诉读者。

    B.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证明了一个道理:参与体育运动,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

    C.全球气候变暖即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又将威胁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D.法律人士认为,人们在网络上尽情地表达,却忽略了恶搞行为可能使他人权益造成侵害。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形式以四言为主。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战国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著。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问题。

    C.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愤怒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人民的罪行;《灯下漫笔》则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王)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国为念,思自全之计。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 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责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晋书》)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角尝山涛                  造:拜访

    B.杨骏欲以女妻焉,衍之          耻:羞耻

    C.不以国为念                  经:治理

    D.衍自说少不事                 豫:参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目而送曰            思自全之计

    勒呼王公与相见         吾尝跂望矣

    衍贼寇锋起           衍陈祸败之由

    苟天下之大           必不我尽力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B.(王衍)妙善玄言

    C.皆以(之)为称首               D.(石勒)使左右扶出

9.下列语句编之四组,全都说明王衍高傲自大、虚浮妄诞的一组是            (  )

    ①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②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③常自比子贡                     ④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

    ⑤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           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王衍少小知名,精通玄学,在魏晋这个重门第、重玄学、重风神仪表的年代,王衍可谓具备了一切成名、成功的要素。

    B.王衍一出道,便名满天下,被前被名士争相夸赞,而后辈士子将他视为楷模竞相模仿,一时间虚浮妄诞成为时风流俗。

    C.王衍清谈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擅长信口胡吹,而且口若悬河,他的话也因前后常常颠倒、矛盾被人称之为“中口雌黄”。

    D.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做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承担重任并找种种借口推脱责任,后被石勒杀害。

080601

 


第II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责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②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①                                    

    ②                                     

12.阅读[双调]夜行船·秋思(节选),回答①—③题。(10分)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注释:

①蛩:古诗上指蟋蟀。

②记者:记着,记住。

③北海:汉末文学家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世称孔北海。他平生好客,自述其愿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这里指代那些既有身份而又好客的名人。

①作者用               比喻自己对争名夺利的仕途经济的高度蔑视。(3分)

②明王世贞《曲藻》云“‘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俱入妙境”,你对他的评价是如何理解的?(3分)

                                        

                                        

③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评马曲风格为“豪放之中而兼清逸”。请分析[离亭宴煞]一曲中表现的这种风格。(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7句做答)(7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②             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李白)

    ③牵衣顿足拦道哭,         。            (《兵车行》杜甫)

    ④山围故国周遭在,         。            (《石头城》刘禹锡)

    ⑤沧海月明珠有泪,          。           (《锦瑟》李商隐)

    ⑥纵一苇之所如,           。          (《前赤壁赋》苏轼)

    ⑦二十四桥仍在,                     。(《扬州慢》姜夔)

    ⑧             ?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管子》说:“先王以珠太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华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又是美丽、宝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许多事物,使许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

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金玉满堂”极言财富之多。金枝玉叶,是皇族后裔的专称。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和住宅,有时又指道观。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玉与仙又挂上了钩。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旧时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

  玉,还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且人成功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也常用它来比喻贞操、节义,如“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只闻声不见其形的风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的花,常在其名之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比喻漫天大雪,也颇为壮观。

1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明清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

    B.古代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可见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之说,它是各种美德的象征。

    D.因为玉色纯净,质地坚密,滑润光莹,所以它还是权力的象征。

15.文中引用《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16.文章最后一段在“风花雪月中,除只闻声不见其形的风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之后,只及“花”、“雪”而没有及“月”,请你说说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理由。(3分)

    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书院清池

李元洛

    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它平铺在岳麓书院靠后的院落里。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为“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她”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宋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八月,时年38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倒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芳有源头活水来。

    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淙淙而潺潺犹似旧时。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疲惫的心得片刻的休憩。

    友人说它像一方砚池,我饮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图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中。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书院清池既非深山中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的池塘。

    B.它得“地”独厚,出身于千年书院,富于文化意蕴。

    C.红荷碧水是岳麓书院吸引古今文人墨客的主要原因。

    D.南宋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丰富了文章内容。

    E.文中引用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丰富了文章内容。

18.本文作者为什么提议要将这方清池称作“洗心池”?(4分)

    答:                                   

                                        

                                        

19.第3段作者说,“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忘返”,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这种情绪?(6分)

    答:                                   

                                        

                                        

20.《书院清池》给人以美的启迪,请就印象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下面四幅图片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图标。请你任选其中一幅,简要概括其构成和象征意义。(不超过80字)(4分)

北京奥运会会徽

北京奥运会环保标志

北京奥运会文化节标志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标志

2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写一段点评。(不超过120字)(6分)

 


          吹“虫”为龙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其中一,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语云“岁寒,然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人说,这是以松柏喻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和逆境中的做人境界;这是概叹“岁寒”激发了“松柏”内在潜质的美;有人说,“后凋”彰显了一种特立独行的风采;以松柏比德是我们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

    请你根据读这句古语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角度。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的眼神中,可以透射出很多东西。面对天灾,我们的眼神中透出惊恐;面对人祸,我们的眼神中透出愤怒;面对弱者,我们的眼神中透出关爱;面对强者,我们的眼神中透出崇敬;面对困难,我们的眼神中透出坚强;面对危险,我们的眼神中透出勇气;面对过去,我们的眼神中透出怀想;面对未来,我们的眼神中充满希望……

    怎样的眼神,就投射出怎样的人生。

    请以“眼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5月19日央神视赈义演晚会上:作家张抗抗说:“这次灾难显示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每个活着的中国公民都应该记着,我是公民!”什么是“公民意识”?简言之,是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请以“公民意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角度。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5BADAA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B(以为之羞)

7.A.之:代词,王衍(B.而:却/而:表修饰;C.以:因为/以;凭;D.为:向/为:替)

8.A(王衍)

9.C

10.C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5分)(见译文)

    ①“被”“为”“足”“贵”为采分点②“向”“若”“祖”“戮力”“以”“匡”为采分点

    (答对2个得1分)

12.(10分)①(3分)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

    ②(3分)

    示例一

    “红尘”“绿树”“青山”均拟人化了。自然物似乎窥出了隐居者的心思,故红尘不来门前“惹”,绿树偏来屋角“遮”,墙缺青山主动“补”,自然与人心完全契合,写景与抒情高度统一。

    示例二

    这三句写景,绿树青山,竹篱茅舍,一派田园风光,但却有极不俗的境界。“红尘不向门前惹”正是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绿树偏宜屋角遮”正是陶潜“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境界;“青山正补墙头缺”正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田园之美中隐含着人格之美。

    示例三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三句,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象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

    示例四

    这是在景物铺叙中反映一种自足而又自嘲的处世态度。屋角折损,正被绿树挡住,便可不见其陋;墙头塌缺,正见远山青翠,画面依然完整,于生活的缺陷非只不加挑剔,反视之为美的存在,这种豁达表明其恬淡的心态,故能自安于竹篱茅舍,冷眼去观察那无止无休的世道纷争。

    ③(4分)

    示例一

    [离亭宴煞]一曲收尾,忽又放纵开去,“看何年是彻”,跌宕激越,豪气四溢,真可谓“银瓶乍破水浆迸”。而“相露摘黄色”数句,又转出极飘逸之境界,一放一逸,竭尽变化之能事,正所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示例二

    结句:我嘱咐小童记者,就是孔北海来探望我,也说我醉了,不想见他。连那北海太守孔融也不放在眼里。马致远用豪放之语表达超尘脱俗的人生态度,痛快淋漓而又含不尽之余味,表面上似在主张与世无争,及时行乐,旷达自怡,实际上他不过是要从隐逸恬退中解除痛苦、借酒浇愁,可谓豪放之中而兼清逸。(豪放:2分,清逸:2分)(言之有理即可)

13.(7分)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人生得意须尽欢 ③哭声直上干云霄 ④潮打空城寂寞回

    ⑤蓝田日暖玉生烟 ⑥凌万顷之茫然 ⑦波心荡,冷月无声 ⑧晓来谁染霜林醉

  (一句1分,答对7句即可得满分。每句中一个错别字减1分,不倒扣1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3分)D

15.(4分)说明“珠玉”很早就为世人所看重,在与“黄金”等的比照中凸显“珠玉”的价值。

16.(3分)因为倒数第2自然段已有写月的句子,再写,就会有重复之感。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C(原因之一)D(是作者的猜测)

18.(4分)因为清池宁静、清澈,就像明镜一样,(2分)尘世中的人来池边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可以洗去尘垢,净化灵魂。(2分)

19.(6分)①视觉听觉相结合②动静相结合③借助古典诗词 ④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方法。(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20.(4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4分)①它以印章形式表现,由三部分组成:举办城市和时间、奥运五环。“京”字经过艺术的夸张变形,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它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与活力(或传达迎接世界各国人民参与奥运的情怀)。

    ②它以人与绿树为主要形态。绿色的线条形如舞动的彩带,一笔描出,仿佛茂密的树冠,又似盛开的花朵,充满无限生机和希望。树冠与人组成参天大树,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它是人与灯欢快舞动的形象。灯笼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吉祥物,象征着团圆与喜庆,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

    ④它由心心相扣的心形组成。两颗夸张的心和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奉献为乐的志愿者精神。象征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的精神。(构成:2分;象征意义2分)

22.(6分)

    漫画《吹“虫”为龙》说明,虚假广告宣传让“奇迹”变为现实。(1分)只怕想不到,不怕“吹”不出。(1分)这却害苦了百姓,不知孰优孰劣。(1分)虫子可以吹成龙,可事实上它还是虫。(1分)随着消费者鉴别能力提高,消费市场规范健全和广告法严格执行,虚假广告将被消费者抛弃。(2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60分)

    说明:缺题目减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参考译文:

    王衍字夷甫,神态表情清明秀美,风度姿态端详优雅。童年时间经拜访山涛(205~283,“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为之)叹息很长时间,(王衍)离开后,(山涛)目送他说:“是哪个老太婆,生出这么个孩子啊!然而贻误天下百姓,未必不是这个人哪。”王衍十四岁时在京都,拜访仆射羊祜(221—278,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名门,以清德闻于天下),陈述事件情状,言辞甚是明白清楚。羊祜的名望德行尊贵显赫,而王衍小小年纪却豪无屈从卑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非同寻找。杨骏(?—291,西晋大臣。因女为晋武帝皇后,受武帝宠信,势倾天下)想把女儿许配给他,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于是假装疯癫使自己躲过这桩婚事。晋武帝听说他的名声,问王戎(234—304,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衍从兄)说:“王夷甫和当今在世的哪个人不相上下?”王戎说:“没见过当世哪个人和他不相上下,应当从古人中去找这样的人。”

    王衍已有高才美貌,(又)聪明颖悟如神,常常自比为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敏而好学,闻一知二,有治才,善辞令,甚至被认为“贤于仲尼”),加上声威名望很高,今当世之人钦佩敬幕。善发玄远之言,只以谈论《老子》《庄子》为事。经常握着白玉为柄的麈尾,和(洁白的)手同一颜色。如果所谈道理有不稳妥之处,随口就能更改,世人送他名号为“口中雌黄”。在朝在野之人对其一致称颂,称之为“一世龙门”。(王衍)历居显要官职,后进士人无不仰慕仿效他,推选察举士人入朝为官,都把王衍作为样板,高合傲自大、虚浮妄诞,于是成为时风流俗。

    王衍虽然身居宰铺的重要职位,却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只考虑保全自身的办法。等到东海王司马越(?—311,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最后的胜利者,西晋后期独揽朝政)病死,众人共同推举他为元帅。王衍因为贼寇(指不断侵扰西晋的刘渊为首的少数民族部落)纷起(非常)恐惧不敢当此重任,推辞说:“我从小就没有做官的志趣,只不过按部就班升迁,才做到现在这职位,今天这样的紧急大事,怎能让我这本地才能之人定夺呢?”没过多久晋朝全军被石勒部队击破,石勒唤王公和王衍见面,向王衍询问西晋溃败的原因。王衍向(他)陈说西晋遭受灾祸与失败的缘由,(并)说所有谋划都与自己无关。石勒非常爱慕他(的才华),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从年少时就不参与政事,希望自己以此免于处置,还劝石勒称尊号当皇帝。石勒大怒 说:“你的名望超过四海之人,身居朝廷重任,年轻时入朝为官,一直做到满头白发,怎能说从不参与政事呢?使国家破亡风俗败坏,正是你的罪过。”(石勒)命左右之人(将王衍)扶出(帐外),对他的同伙孔苌说:“我走过天下的地方也够多了,却从没见过像这样的人,应该让他活命吗?”孔苌说:“他是晋朝位居三公的高官,肯定不会替我们尽力,又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石勒说:“总之不能用刀杀他啊。”让人夜里推倒墙埋杀了他。王衍临死时,回头(对从人)说:“呜呼!我辈即使比不上古人,如果从前不效法提倡浮华虚无,合力来匡救天下,还可不至于弄到今天之步田地。”死时五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