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

2014-5-11 0:11:36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

一、本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命/饼    难/虎作伥  除/浑身

    B.甲/裂    宿/出马脚  糊/特表演

    C.举/痕    架/不容发  军/冕堂皇

    D.除/气    斗/逐中原  便/风破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弹劾   鸿篇巨制  蓬门荜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盘桓   计日程功  挺而走险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和谐   出人投地   以儆效尤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矍铄  乐不可知   合盘托出   玉不琢,不成器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

A.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B.“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C.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

    D.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针对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二、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新世纪的制造业

新世纪,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片声浪中,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物质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我们要依靠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提供工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业的各种手段、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国防所需的各种武器、科技发展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保证人民健康所需的各种医疗仪器和药品,提供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等等。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看,虽然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但其载体仍是制造业,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制造业仍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先进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最强的,三个国家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从未削弱过本国的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在制造业发展中,美、日、德、英均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对于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各自根据国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产品分工,在两至三个主导制造领域形成了大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的龙头。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失时机地发展制造业,如韩国、东盟各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都在把制造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大力发展,并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近几年,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各国的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前全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的大规模重组,任何企业要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拥有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方可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者,所以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制高点,进一步向核心能力集中是制造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之一。当前我国在生产环节方面仍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实行梯度转移,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在市场潜力、劳工价格和人才资源方面有比较优势。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的劳动就业压力仍相当大,如果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一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二能够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够汲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因此,当前走承接转移的道路仍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作为生产基地只能作为一种过渡策略,不能作为最终目的,长远看,我国还是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但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时间,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考虑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5.下列关于“制造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

    B.生产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和用于国防事业的各种武器。

    C.提供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以及治病救人的药品和医疗仪器。

    D.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

6.作者认为应该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原因的一项是(  )

A.物质生产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

    B.新兴的信息产业前景这不明朗,而且我们在这个方面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

    C.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

    D.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在国际市场竞争获胜的关键因素。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正面临新的大规模重组,因此我国能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就能占领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高点。

B.我国与韩国、东盟各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制造业上的差距,将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实行梯度转移而缩小。 

C.中国在市场潜力、劳工价格和人才资源方面有比较优势,当前不妨把承接转移作为一种过渡策略。

D.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使我们汲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能使我们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更协调有效地进步。

三、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作为)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改道)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征召做官),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百姓),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三国志·魏书十一》)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虞自出而遣之              祖:饯送        

    B.直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

    C.求获畴                    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        夺:强行改变 

9.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  (   )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2,4,6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2,4,6

 
第Ⅱ卷(非选择题 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3分)

译文:                             

  (2)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4分)

译文:                              

  (3)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仁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边疆)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展现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         ,清泉石上流”;又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        ,③        ”;而王勃却独写长天秋水“④          秋水共长天一色 ”,也写得那样有声有色;可是刘禹锡却为秋天做了一首翻案诗《秋词》,“⑤         ,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之美。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④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⑤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⑥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⑦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4.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请说明下列两个比喻句所表达的内涵。(6分)

(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在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2)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15.文章第六段,作者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那么作者所追求的“丰富的安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请用原文回答)(4分)

                                          

                                         

16.(1)文章第五段,作者引用托尔斯泰的自述,阐发了怎样的哲理?(3分)

                                          

                                          

  (2)文章结尾,作者引用的莎士比亚名言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17.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陈述。(6分)

                                          

                                          

六、(15分)

18.24.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5分)

寓意:

                                             

                                           

2,4,6

 
19.阅读某省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构成表(%),回答后面问题。

年份

项目

1996

2001

2003

2006

食品

59.62

49.13

40.17

36.69

衣着

6.85

5.75

5.16

5.03

居住

13.91

15.47

20.03

27.02

家庭设备

4.23

4.52

4.42

4.51

医疗保健

3.24

5.24

7.15

9.81

文化教育

7.81

11.06

18.18

22.72

其它商品

2.76

3.14

3.24

3.08

   答:从上表可以看出,该省绝大多数农民十年间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一是                  ,二是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生活处处有语文:一段精彩的广播,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则绚丽的广告,一次美妙的旅游等等,到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不过,学习之余最让你心醉的恐怕是那包罗万象的电视节目吧!最近班级要组织开展一次“电视与语文”为主题的班会,需要你为班会做点准备。

(1)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5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符,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答:                                    

(2)班会需要每个同学围绕“电视与语文”的主题推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你喜欢哪个栏目?理由是什么?

   答: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都晚报》刊发了题为《不读〈红楼梦〉 不配当空姐》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泰国国际航空大众有限公司在华招空姐,面试时,就考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记者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泰航一高层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这次就是想招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姐,如果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能称得上有中国特色?所以,不知道《红楼梦》,没读过《水浒传》的,我们坚决不要。”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话题,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

1.D

2,4,6

 
2.A(B“挺而走险”中“挺”应为“铤”,C出人投地中“投”应为“头”,D乐不可知“知”应为“支”)

3.C[解析]本题考查了引号与问号的用法。A项引的原文,句号应在引号内。B项说话人在引文中的中间,“说”之后应为逗号。D项是陈述句,不必用问号。

4.B(A成分残缺,“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不妥,应在“实用”后加“工具”;另外,动词“具有”后缺宾语,应在“审美”后加“价值”,C虚词误用,将“针对”改为“对”,D并列不当,“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牛蛙”,可删除)

二、

5.D  6.B  7.C

三、

8.C(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9.C(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10.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

四、

11.(1)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壮士呢。

  (2)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来说未必是美言,这也恐怕不是你所乐意听到的,所以章表没有呈进给你。

  (3)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

12.(1)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2)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不平的忧郁。

13.略

五、

14.(1)时代的巨变在我的内心引起躁动和不安,使我成年后的生活也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2)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只不过因为比从前思考得更深邃,追求得更高远,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平静。

15.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16.(1)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应使自己的生命从追求物质朝追求精神的方向发展。

  (2)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17.生活的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亲情的安静: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精神的安静: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丰富的安静: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好在永久和平之中。

六、

18.这幅漫画讽刺了社会上某些人面对他人遭受急难看似热心,实则麻木的看客式的冷漠心态。

19.衣食开支比重不断下降;

   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住房的支出明显增长;

   该省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和健康。

  (本题共6分。第1、2两空各2分,必须包括“下降”和“增长”两方面的情况,顺序可以颠倒。第3空2分,如把“精神生活和健康”概括成“生活质量”亦可)

20.略。提示:(1)要符合主题,以电视内容为对象,突出电视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帮助。

  (2)先要写出喜欢的栏目名称,再说明喜欢的理由。理由要写清楚栏目的特点以及自己看这个栏目收获了与语文相关的哪些知识、感悟、情感、体验。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要请一使臣去朝廷进见天子,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么才能得到能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在要出发的时候,田畴说:“现在道路阻断,贼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员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认出来;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够完成使命。”刘虞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亲自祭祀路神为田畴饯行。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阴山直奔朔方郡,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不肯接受。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没有杀他,后来就把他释放了。田畴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领着自己家族和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扫地而盟誓说:“不报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这世界上!”于是率众进入徐无山,选了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不断有百姓归附他,几年间达到5000多户。田畴于是为大家制定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又制定了有关婚姻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大家都从中受益,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任凭他安抚统辖自己的部众,田畴全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田畴平时对乌桓多次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很是愤恨,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乌桓,田畴就去献了乘其不备而攻之之计,结果大获全胜,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就没有强迫他。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去哭袁尚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而感恩),就前往吊祭,并把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安置在邺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