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政治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2014-5-11 0:11:37下载本试卷

高三政治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语文

(命题人:洪林钟 )

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邪说 透 开天地 另蹊径

B.气才录用 入为出

C.心剂 颜 差人意 词夺理

D.届生 允 一俱全 运而生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箴言 震源 渡假村 以德报怨  B.福祉 端倪 坐标系 其臭如兰

C.苍桑 赝品 掉书袋 博闻强识  D.博客 鸟巢 发祥地 焕然冰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在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特大枪击案的凶手身份被确定后,作为凶手姐姐的赵善敬受到了舆论和精神等的巨大压力,本来就瘦弱的身体日益憔悴,愈发显得楚楚动人

B.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近日宣布,在渤海湾发现了规模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而且属于整装、优质、高效油田。这无疑是大快人心的喜讯呀!

C.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当看到电视中"和谐号"CRH系列国产化动车组列车以时速200公里快速飞奔的画面后,老铁路工人吴有仁拍案而起,兴奋得大叫起来。

D.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去世。在俄罗斯,对他的一生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认为他不可理喻,有人认为他扩大了民主,有人认为他使国家陷于混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窗外的世界天天一个样,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中学生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B.中国工人在埃塞俄比亚遭到袭击,九人死亡。中国政府对4月24日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袭击中资石油公司项目组的暴行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对中方遇难人员表示了哀悼。

C.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强调,任何支持和纵容"台独"的行为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谴责。

D.近年来,一些唱片公司急于追求眼前利益,喜欢以流水线的方式对新歌手进行快速包装,造成了流行乐坛表面繁荣,内里空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从北京出发,奥运圣火将踏上全球和谐之旅: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圣彼得堡、伦敦……长野、首尔、平壤、胡志明市、香港、澳门、国内各大城市。

B.“三十难立”族遍布全球:在美国,加拿大,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在英国,他们是“口袋小孩”,在法国,他们是“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

C.作为物候学的专门研究者,他总是认真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唱了?

D.在今年的“3.15”来临之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六大电信运营机构开始出台电话卡余额解决办法,修正话霸行为(电话卡“霸王条款”)。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京奥运会火炬灵感来自“祥云”纸卷

中新网4月26日电 4月26日晚,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宣布了北京2008奥运会的火炬为“祥云”。该方案历经三轮遴选,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揭晓后,火炬设计师——联想创新事业中心责任设计师章骏及联想创意事业中心负责人姚映佳在接受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访谈时说,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 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的吻合,而且又能够非常好的表现出中国人自信、向上的精神状态。”章骏说,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祥云模样的造型,及火炬的下半部分,我们都做了很深入的设计。”

  姚映佳认为,云纹这样的一个符号或者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管是建筑业、服饰、日用品等等,“而今天它出现的这种频繁几乎让我们忽略了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对此,章骏说,“纸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我们的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了它作为传达和谐主题的载体。”

  章骏说,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科技含量达到了新的高度: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章骏说,“祥云”设计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祥云”图案来表达和谐主题;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等方面,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

章骏还表示,“祥云”设计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他说,“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除了适合各个火炬手使用,适合媒体拍摄及饱含科技含量外,“祥云”的设计还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祥云”使用燃料为丙烷,这种燃料除了价格低廉外,这种燃料还有一好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6.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的一项是

A.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B.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

C.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上。

D.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吻合。

7.下列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纹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火炬的火焰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C.火炬十分轻盈,手感舒适不易滑落;色彩醒目,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D.火炬使用的燃料不但价格低廉,燃烧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8.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祥云”作为象征精神的符号而落入寻常百姓家,因其出现频繁而失去感染力,现在将它引入奥运,必须使它具有应有的感染力。

  B.设计者把“祥云”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引入奥运火炬设计以后,便赋予它“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新的文化内涵。

  C.“祥云”火炬不易熄灭,手感好,色彩鲜艳且采用环保燃料,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北京2008奥运理念。

  D.“祥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是燃料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9.下面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北京奥组委对北京奥运会火炬方案经过三轮遴选,在每一轮中,“祥云”都能打动每一位评委。

  B.在设计“祥云”火炬过程中,设计师章骏对“祥云”图案所蕴涵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内涵是有过深入研究的。

  C.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祥云”纸卷为创意做奥运火炬,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中国纸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D.祥云火炬的燃料及外形制作材料都是完全环保的,这不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而且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欧阳公亦以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夫子油然而笑曰 

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C.非亲旧为之请

屈平草稿未定

D.优哉游哉,可以

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11.下面各组语句中,能表明苏轼自我得意之情或对欧、梅的崇敬之心的一组是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声斗之禄。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⑥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小时读书就知道,欧阳修的文章和孟子、韩愈等人的文章齐名,而且还知道他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分)

译文:                         

(2)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3分)

译文:

(3)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8分)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2分)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6分)

  (1)《墙上的斑点》是英国作家      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      和白朴

(2)        龙光射斗牛之墟;        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3)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前赤壁赋》)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6.文章说:“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份愠怒?”(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在开篇和表达技巧方面很有特色。试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赏析(5分)

六、(12分)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语段衔接完整(只填序号)。(4分)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           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2008”

④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21.右图为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标志,其中上部为心形图案及右下方英文单词“Volunteer”(意为“志愿者”为红色,其余图案及文字为黑色。

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不超过100字)(4分)

答:                                      

                                       

                                       

                                    

22.试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个成语,并简要述说其典故及喻意。(4分)

七、(60分)

23.请以“搀扶”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都读Pì。 B.“量度”中“量”读liáng. 其余的都liàng。 C.“强心剂、差强人意”中“强”读qiáng. 其余的都读qiǎng。 D,“应试、应运而生”中“应”读yìng. 其余都读yīng)

2.B(A“度假村”,C“沧桑”,D“涣然冰释”)

3.D(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A.楚楚动人:形容人的穿着打扮鲜明整洁或姿态娇柔秀美,能够打动人。B.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C.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起而抗争。)

4.B(A."天天一个样"有歧义。C."支持和纵容"语序不当。D.成分残缺,应在句尾加宾语。)

5.A(B“美国”后面逗号要改为顿号;“归巢小孩、口袋小孩、赖巢族”后的逗号要改为分号。 C,不存在疑问,前两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改为句号。 D括号内是对“话霸”的解释,应该紧接在“话霸”后面。)

6.D(ABC三项内容不是奥运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而是祥云理念的体现。)

7.B(B项内容是从火炬设计的技术含量而言的,与奥运火炬设计理念没有直接关系。)

8.D(A项中说“祥云”“因其出现频繁而失去感染力”错。不是失去感染力,而是它的感染力“因出现频繁”而几乎被忽略了。现在将它引入奥运,不是使其具有感染力,而是激发出它应有的感染力。B项中“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并非是设计者赋予“祥云”的内涵,而是它固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奥运会火炬正是从中得到灵感。C项中“不易熄灭”,并非是从奥运精神的角度说的,而是为了体现火炬的科技含量高。)

9.A(A项中说“祥云”在三轮遴选中都最能打动每一位评委的说法没有依据,属主观臆测)

10.A(A.其:代词,我。B.油然:形容词,自然而然的样子/形容词,兴盛的样子。C.属:动词,嘱托/动词,写作。D.卒:副词,终了、完结/通“猝”,副词,突然。)

11.B(解析略。)

12.C(“欧阳修的文章和孟子、韩愈等人的文章齐名,而且还知道他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并非都是苏轼“小时读书就听说”过的。)

参考译文: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共同议论文章。从那时起,我日益成长,才能够读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因为我当时刚刚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什么才能可以进见诸位先生,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自负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而得意,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能代替这种快乐啊!《左传》上说:“不埋怨天,不责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天年”。先生名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面色温和而不恼怒;文章宽厚质朴而没有怨言。这必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诲啊。

13.(10分)(1)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病”、“见”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给1分。)

  (2)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意”“乐”各1分,大意正确1分)

  (3)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啊!(“苟其”、“从”、“易”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给1分。)

14.(1)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苏词直抒胸臆,纵情放笔,淋漓酣畅;贺词情感物化,情景交融。

15.(1)伍尔夫  马致远  (2)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3)如怨如慕  舞幽壑之潜蛟

16.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不一样。(1分)盆景里的兰草经过人的精心裁培,只是供人玩赏,样子虽美,但太甜、太媚,格调也俗气。(2分)而山间幽兰则吸天地之灵气,秉大自然之毓秀,有自己的特色、富有灵性。(2分)

17.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包括“我”)只知观赏兰花的形美即外在美,(2分)而忽视了他的“本质”,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2分)

18.让“我”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活在世上,不可失去“本质”,不要献媚迎合,拍马逢迎,应保持自己的节操,否则就会失去人格,这样也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

19. 答案要点: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B.①虚实相间,既有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②托物言志,如“我”由空谷兰草之状之味产生联想,从优美到崇高,咏物以明志,既坦陈了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反映了“我”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魅力等。

20.(3分)④②①⑤③(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

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代属性,即“传

统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

漫”相承,表意更连贯。)

21.①心心相扣的心形,象征志愿者与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及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②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奉献为乐的精神。志愿者真挚笑容、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为将唤起每一位奥运会参与者的心灵共鸣;③设计运用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国书画艺术风格,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相互映衬。(答两点即可)

22.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羽扇纶巾,端坐四轮车出现。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乐不思蜀 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