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08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2014-5-11 0:11:38下载本试卷

08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2008、5、24

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刊体  伍/若无事  所向披不有初

B.起骗  上/千之国  重在参人为善

C.纶     米    华    渭分明    数华发

D.鞭  懈  舌  心旷神  百战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蛰伏   凑份子  汗流浃背  韬光养晦  画虎不成反类犬

B.瑕疵   大拇指  安分守纪  徇私舞弊  初生之犊不惧虎

C.秘诀   水蒸汽  作壁上观  人情世故  宰相肚里好撑船

D.跻身   勘误表  暴戾恣睢  别出新裁  钉是钉,铆是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2008年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说,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它的作用或者主要作用是要熨平经济大的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B.2008年5月8日,中日双方发布了联合新闻公报。公报内容涵盖政治互信、两国互惠合作、人际文化交流、亚洲地区合作、全球性课题合作等多项深化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容。

C.2008年贺岁片《集结号》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厮杀声,而在镜头之外,金融市场的战争有时同样残酷和充满风险。

D.200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是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B.十七大报告指出: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D.3月14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极少数人进行打、砸、抢、烧等破坏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这一刻一定会让很多人流泪,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珠穆朗玛从不相信眼泪,但珠穆朗玛也从不拒绝眼泪”。

B.党的十七大中的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C.安徽阜阳发生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D.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7年度)》显示,去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长36%。

二、(12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4个特点。

  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这是其一。其二,一般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中、西三条路径。今年1月份的寒潮主要是从西部侵入我国的。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其三,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比较活跃,有利于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降水、降雪都是发生在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水汽与西北路径侵袭我国的冷空气先后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交汇,产生了严重的强降雪和降雨过程。同时冷空气造成了严重的低温冷害。

  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影响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拉尼娜”现象仅仅是影响因子之一。

  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之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6.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拉尼娜”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B.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是“拉尼娜”直接导致的。

C.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

D.“拉尼娜”现象是影响今年中国冬季气候的原因之一。

7.根据文意,下列对“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原因的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

B.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

C.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D.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平常年份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西、中三路,而今年1月的寒潮主要是西路。

B.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是通过青藏高原南侧比较活跃的“南支槽”过来的。

C.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罕见的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的雨雪、冰冻天气。

D.预防冰雪灾害,既要政府各个部门建立预防机制,又要公众提高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这根本无规律可循。

B.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难度将不断增加。

C.应对极端天气,只要气象部门做好各项工作,政府建立严密的防范机制,公众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D.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一定会给我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1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空,出墙红杏花。绿扬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简要分析“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4分)

 

(2)“出墙红杏花”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读这句诗你联想到了哪个有名的诗句?(4分)

 

15.填空。(6分)

(1)音乐是中国诗词里常见的内容,比如《赤壁赋》《李凭箜篌引》《琵琶行》等。《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①        ②       

《李凭箜篌引》中侧面表现李凭演奏高潮的句子是    ③   ,石破天惊逗秋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达到高潮是银瓶乍破水浆迸,  ④        

(2)现代作家  ⑤   的《故都的秋》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情颂歌;19世纪挪威戏剧家的       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夏祭黄帝陵

郭保林

我读过东山魁夷的名画《根》。那是怎样一幅震慑灵魂的画卷啊!整个画面是一棵庞大无比的树根,没有躯干枝叶,只是裸露的根,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苍老雄健,坚韧倔强,辐射出强大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进取力!

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中华民族“人文之初”的黄帝陵,我不由想起了那幅名画《根》。

地方志记载:“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所以民间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他所居桥山,定名“桥国”,他驾崩时乘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但怎么也挽留不住,撕拽下一片衣襟,葬埋在桥山,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看黄帝陵最好先拜谒轩辕庙。远远望去,一座翘檐飞瓴青砖碧瓦的古典建筑,气势恢宏,巍峨于一丘土山上。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人文初祖”,笔迹端庄古拙,赫然耀日。

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本身就是一部生长着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

轩辕庙大殿前面的院子里,竖着历代皇上祭祀黄帝陵的勒石碑碣。每当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胜利,抑或是新皇登基,总忘不了到老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庇。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撰写祭陵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离开轩辕庙,向西不远处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柏树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而不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陵园管理者是一个老汉,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的装束,他用扫帚清扫着树丛下的落花败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邀老汉聊起天来。

老汉说,“黄帝是神啊……黄帝年轻时也是干庄稼活出身,黄帝,就是黄土地呀!”老汉的话语无伦次,但一句话:黄帝,就是黄土地!却如雷贯耳,我的心颤栗了,是啊,是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离开土地,人类还能繁衍发展吗?水有源,树有根,这苍莽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祖先,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产床啊!五千年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这里出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双手抹去脸上汗水,用泥土涂上伤口,血汗相伴,浇灌着初辟的瘠田,一寸土地,一把血泪,开垦复开垦……几千年的艰难开拓,艰苦卓绝的劳作、挣扎、厮杀、冲击、繁衍、发展……终于从远古走到今天!

那莽莽苍苍的松柏树,正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选自《现代散文》有删节)

16.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 (4分)

17.(1)文章多处写到黄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这些松柏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18.(1)老汉说:“黄帝,就是黄土地呀!”听了这话,“我”为什么感到“如雷贯耳”,“心颤栗了”?(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6分)

19.文中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和孙中山先生祭陵辞,各有什么作用?(4分)

六、(12分)

20. 仿照例句句式和修辞,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描绘其所面临的双重诱惑。(4分)

  供选人物:李白 贾宝玉 林冲   

  例句:庄子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仿写:

21.1.请拟写一条以“争当‘武汉中博会’志愿者”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在10—20字之间)(3分)

22.在解释“把”字的意义时,林语堂先生用的例句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而《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李格非教授用的例句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试问这两种举例谁优谁劣?为什么?这对你说话写文章的举例有什么启示?(5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和谐社会: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稳定有序的社会。

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和和气气:待人态度温和。

和和美美:和睦美满。

“人和万事兴”,请结合上面词语的提示,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08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项zǎi/zài,háng/xíng,mǐ/mǐ B项hòng/hǒng,chéng/shèng,yù/yǔ;

C项读音都相同;D项“懈怠”的“怠”与“百战不殆”的“殆”读音相同)

2、A(B项 安分守己  C项 水蒸气 D项 别出心裁)

3、D(应为“本末倒置 ”)

4、D(A项结构混乱,可将“无论”删除,或将“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改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还是各项社会事业”;B语序不当,应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C搭配不当,“凝结……劳动成果”可改为“凝结……劳动汗水”)

5、B(问号为都好)

6.B(“直接导致”错)

7.D(A、B、C各表其中原因之一,不够全面)

8.C(是“建国以来”)

9.A(“这根本无规律可循”错)

10.C(酬:实现。)

11.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2.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13.

(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了”、“识”、“私”各1分,全句通顺。)

(2)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冈”各1分,全句通顺。)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致”、“意”、“遗”各1分,全句通顺1分。)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14、参考答案:

(1)首句写斜阳映照着溪山,属远景、静景;次句写微风吹来青山楼台的倒影飘荡起来,对对鸳鸯在溪中嬉戏,属近景、动景。整个画面有远有近,动静结合,富有立体感,富有活力。

(2)“出”字用得好,以“出”字形容红杏花,使杏花富有勃勃生机,意味隽永。联想到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举出一句即可。)

15、

16.引出下文对黄帝陵的描写(如答成“铺垫”“张本”“蓄势”均可);以画中之根映衬下文的松柏之根(如答成“烘托”“衬托”也可)。(本题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树大、根深、历史悠久。(2)这些松柏“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本题4分。第1问2分,“树大” “根深”1分,“历史悠久”2分。意思对即可。第2问2分,一个要点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亦可)

18.(1)老汉的话虽简朴而深刻,揭示出黄土地对于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2)借老汉之口,写出了炎黄子孙对黄帝的体认;从写黄帝陵到写黄土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本题6分。第1问2分,每点1分;第2问4分,每点2分。如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说成“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亦可。意思对即可)

19.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赋予黄帝以神灵的色彩,突出了先民对黄帝的崇拜之情。引用孙中山的祭陵辞,赞颂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本题6分,每点2分,第1点中“突出了先民对黄帝的崇拜之情”2分;第2点中,“赞颂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2分。意思对即可)

20. 参考答案:贾宝玉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多愁的林黛玉以及共鸣的思想,他的背后则是薛宝钗——贾府要把大观园的权力交给他了。

21. 参考答案:人人争当志愿先锋,时时展现武汉风采。

22. 参考答案: 李格非教授的举例优,林语堂先生的举例劣。(1分)

李格非教授编写字典也不忘劝世行善,林语堂先生只关注释例本身。或李格非教授的释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而林语堂先生用的释例具有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从价值取向、社会导向两点着眼)(2分)

启迪。(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