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08届高三语文压轴试题

2014-5-11 0:11:38下载本试卷

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08届高三语文压轴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完成1-9,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笑(shěn)    祷(qǐ)   行霸道(hèng)   满目痍(chāng)

    B.笑(yàn)   奇(pā)   朝日月(tūn)    穿附会(záo)

    C.骨(ráo)   压(zhóu)  尔一笑(wǎn)   力能(gāng)鼎

    D.午(shǎnɡ)   除(tī)  (zhuǎn)弯抹角  少不事(ɡēnɡ)

2.下列四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股分  磨洋工  莅临指导  如愿以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版画  名信片  洞烛其奸  棉里藏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禀承  炒鱿鱼  兵荒马乱  因咽废食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D.扫描  百叶窗  草菅人命  大坝合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入五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最近,天津假日旅游协调办公室发布了2007年“五一”黄金周旅游信息预报。文中声称,乡村旅游将成为2007年“五一”黄金周的热点。

B.国产大片的稳定发展,不仅吸引了境外资金和国内其他行业资金投向国产电影,而且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

C.中国政府为了在农村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作出了郑重承诺,但如何将中央的决心转化为省级以及乡镇级政府的行动刻不容缓。

D.中朝美俄日韩六方会谈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重新举行,靠的是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

选出对下面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  )

5.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的四个黯淡的金字。(  )

A.暗示秋瑾被杀害的地点,突出时代特征。

B.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烈士深切的怀念。

C.展示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的兴奋与幸福感,从而衬托出他的愚昧、落后。

D.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

6.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

A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草营人命、滥杀无辜的罪恶。

B表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C为下文华、夏两家分别在路两边为儿子上坟的情节做了铺垫。

D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为富不仁的罪行,呼唤人民的觉醒。

7.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8.《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 配伍最恰当的一项(  )

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

甲 陶然亭 乙 钓鱼台 丙 西山 丁 玉泉 戊 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D.b a e c d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了。

②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_了。

③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是石似的赶快缩了头,而且听的人又都________而且欣然了。

④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_______。

A.凛然 赧然 悚然 了然

B.赧然 凛然 了然 悚然

C.赧然 凛然 悚然 了然

D.悚然 赧然 了然 凛然

二、(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10.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11.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1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

三、(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8题。

《项脊轩志》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先妣之甚厚              抚:抚养

C.母立于兹               而:你的

D.比去,以手门             阖:关闭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    )

A.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B.汝姊在吾怀

C.大女郎也

D.令人长不自禁

16.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

A.(汝)呱呱而泣               

B.(吾儿)何竟日默默在此

C.(大母)持一象笏至

D.(余)瞻顾遗迹

17.下面两组语句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儿成,则可待乎          ②  娘指叩门扉曰

他日汝当用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18.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中一片杂乱衰败的景象,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境。

B.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痛心,深化了“悲”的内容。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的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描写之中。

第Ⅱ卷  ( 96 )

四:新三题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3分)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丞相”是指:_________(1分)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这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及文化常识。(每句一分,共7分)

①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⑤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杰出代表。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仁政”的主张,以“王道”与“霸道”相抗衡。后人尊称他为“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8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22.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4分)

  答:                                    

2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答:                                   

24.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6分)

  答:                                    

25.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以“愿乘火车”、“愿乘轮船”、“愿乘飞机”的排比句式实写了旅行之乐,句式整齐,领起全篇。

  B.文章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主线,脉络清晰,篇末以点睛之笔,揭示了“春从心出”的深刻含义。

  C.第三段中“琴弦般颤动的情愫”是指对人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语言新颖、贴切、形象。

  D.第四段中作者对“以往”和“如今”“害怕走进书店”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如今生命水平的提高。

  E.作者巧妙地以“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比喻往昔岁月的痕迹,以“沙石硌牙”比喻阅读时遇到别字时的感受。

  答:【    】【    】

六、语言表达(4分)

26、请筛选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4分)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快讯 在今晚举行的十七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上,文化部副部长于幼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建设,我们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一个覆盖全国城乡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依托省、市、县、乡、村一些文化活动的机构,也结合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把它铺设到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每个行政村。

这个网络铺设起来之后,我们还要加大文化活动的内容,比如在网上通过信息共享的工程,让每个农村的中小学生每个星期都可以看上电影、戏剧,听到新的歌曲,还有各种文化艺术欣赏活动。

七、(60分)

27以“责任”为话题,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语文试题第Ⅱ卷答题纸

要求:将第Ⅱ卷答案整齐地书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卷面上的不得分。

19、①                                (2分)

                                (2分)

20、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丞相”是指:_________(1分)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这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每句一分,共7分)

                                  

(2)                ,                

(3)                  

(4)                 

(5)                  

2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分)

23、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5、答:【    】【    】(4分)

26、

文本框: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2、D(A、股份B、明信片 棉里藏针C、秉承 因噎废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C

4、A(B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互换。C句式杂糅。可删除“但如何”或将“刻不容缓”改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D、六国政府中包含了中国政府,不能并列)

5D  6D 7A  8B  9 C 

10应选B (A人类胚胎干细胞在“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细胞群,而非细胞。D成人身上有干细胞,但不是胚胎干细胞。)

11、应选A( 成年干细胞分布在什么地方并无科研价值。)

12、应选B( 在体外培养时,因为改变条件,其分化方向改变,并非“不确定”。)

13、应选A(并未做人类实验,更未“证实”。)

14、B

15、B

16、A

17、C

18.D

19.①庭院中起初是篱笆,然后是土墙,这种情况共变了两次。(始、再)

②这个老妇人,是已故祖母的婢女,喂养了两代人。(判断句、乳)

20.①诸葛亮

②自 空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21.

22、(4分)

  ① 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

  ② 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

③ 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

23、(4分)

   ①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

   ② 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③ 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24、(6分)

   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25、(4分) A D

26、建设覆盖全国城乡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4分)

27、参看《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