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8月月考试卷

2014-5-11 0:11:39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8月月考试卷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囹   偻   向而泣   生杀

B.舟   编   拿归案   开门

C.驿站   后   神采奕   自怨自

D.结   灾   嵘岁月   刚直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至晚上七点购买彩票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B.初春校园,学校举办篝火晚会,师生们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欢乐围绕在每个人身边。

C.段祺瑞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垫脚石,梁启超成了他的“帮手”,火中取栗中,就被抛弃了。

D.《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要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B.大量事实表明,90%的长期吸烟者,记忆力和嗅觉灵敏度都明显迟钝和减退。

C.进入冬季以来,天津水上公园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雪上、冰上娱乐项目深受市民欢迎。

D.冼星海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过去不仅起过重要的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 

李晓林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4.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5.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关注人与万物的共生,所以,反对改造与征服自然,主张善待万物,反对善待自我。

B.生态美学将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态学,生态学与美学的发展将有赖于生态美学的发展。

C.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将有利于发扬光大人类早期哲学、宗教典籍中万物生成的古老思想。

D.生态美学将建立一个万物和谐共存、主体和客体并存、思维与感性并存、艺术与真理并存的理想世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  之  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宜   诚:确实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犹奇于新也     B. 旧有数木,移位让焉
  愿十五城请易璧       若是,孰能御之
C. 不自怒怒花,过矣   D. 夫天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夭其嗣     夫晋,何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语不惊人死不休。

(3) 疏影横斜水清浅,          

(4) 九州生气恃风雷,          。我劝天公重抖擞,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燃烧自身肉体的热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眼前时,被深深打动着。真正动人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束盛开的百合花。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官,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14.作者为什么把先贤祠称作“精神的殿堂”?(6分)

答:                                   

                                       

                                        

15、对文中“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4分)

答:                                   

                                       

                                        

16、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6分)

答:                                   

                                       

                                        

17、雨果称巴尔扎克是“哲学家”“思想家”,说他的作品指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样一位作家应不应该进入先贤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六、语言运用(15分)

18.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

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6分)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               

(  )这一切(  )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人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2分)

①   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②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③ 经济发展了    

④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答: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入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2分)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2分)                 

2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你对漫画所表达的内涵的理解(不超过80个字)(5分)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高三语文答题卷

一、二、三(30分, 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23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较前大不如。(3分)

                                        

(2)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3分)
                                        

(3) 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1)(2分)                                       

                                         

(2)(2分)                                       

                                       

(2)(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语不惊人死不休。

(3) 疏影横斜水清浅,             

(4) 九州生气恃风雷,         。我劝天公重抖擞,         

五、(22分)

14.(6分)答:                                   

                                       

                                        

15、(4分)答:                                   

                                       

                                        

16、(6分)答:                                   

                                       

                                        

17、(6分)答:                                   

                                       

                                       

                                        

                                       

六、(15分)

18.(4分)

19.(6分)

(1) (2分)答:             
(2)(2分)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入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         
(3)(2分)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                 

20.(5分)

 

 

 

 

 

 

 

 

 

 

 

 

 

 

 

 

 

 

 

 

 

 

 

 

 

 

 

 

 

 

 

 

 

 

 

 

 

 

 

 

 

 

 

 

 

 

 

 

 

 

 

 

 

 

 

 

 

 

 

 

 

 

 

 

 

 

 

 

 

 

 

 

 

 

 

 

七、作文(70分)

                                                                       200

                                                                   400

                                                                   600

                                                                   800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囹   偻   向而泣   生杀

B.舟   编   拿归案   开门

C.驿站   后   神采奕   自怨自

D.结   灾   嵘岁月   刚直

1. C (A圄yǔ  伛yǔ  隅yú 予yǔ  B楫jí  辑jí  缉jī  揖yī  C 都读yì  D症zhēng  赈zhèn 峥zhēng 诤zhèng)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至晚上七点购买彩票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B.初春校园,学校举办篝火晚会,师生们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欢乐围绕在每个人身边。

C.段祺瑞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垫脚石,梁启超成了他的“帮手”,火中取栗中,就被抛弃了。

D.《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要求。

2.C(A尾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B春意阑珊:用来形容春天即将过去,与句子中的“初春”矛盾。D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B.大量事实表明,90%的长期吸烟者,记忆力和嗅觉灵敏度都明显迟钝和减退。

C.进入冬季以来,天津水上公园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雪上、冰上娱乐项目深受市民欢迎。

D.冼星海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过去不仅起过重要的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A(B.搭配不当,,应改为“记忆力和嗅觉都明显减退和迟钝”;C.杂糅,去掉“深受市民欢迎”或将“了”改为“的”;D.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过去起过重要的作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 

李晓林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4.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4.C (“客体的自然”错 )

5.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5.D (“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错)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6.A  (B“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错;C“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错;D“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错。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关注人与万物的共生,所以,反对改造与征服自然,主张善待万物,反对善待自我。

B.生态美学将以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态学,生态学与美学的发展将有赖于生态美学的发展。

C.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将有利于发扬光大人类早期哲学、宗教典籍中万物生成的古老思想。

D.生态美学将建立一个万物和谐共存、主体和客体并存、思维与感性并存、艺术与真理并存的理想世界。

7.C(A“反对改造与征服自然”“反对善待自我”错;B“生态学与美学的发展将有赖于生态美学的发展”错;D“将建立一个┅┅理想世界”错。)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  之  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宜   诚:确实

8.B(过:拜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犹奇于新也     B. 旧有数木,移位让焉
  愿十五城请易璧       若是,孰能御之
C. 不自怒怒花,过矣   D. 夫天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夭其嗣     夫晋,何厌

9. C(A第一个“以”是“认为”,第二个是“拿,用”。 B第一个“其”是“它们的”第二个是“如果”。 C句全都表转折,是“却,可是”之意。 D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10.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2)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较前大不如。(3分)

答: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3分)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答: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3分) 
 答: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断送掉了。

 【文言文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1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答: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燃烧自身肉体的热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眼前时,被深深打动着。真正动人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束盛开的百合花。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官,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14.作者为什么把先贤祠称作“精神的殿堂”?(6分)

答: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因为先贤祠里安葬的先贤们集中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个性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这些精神分别从雨果与左拉、伏尔泰和卢梭、居里夫妇、无名作家身上体现出来)(6分,能针对“为什么”答题,2分;四种精神4分)

15、对文中“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4分)

答:作为作家的伏尔泰和卢梭,他们的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贡献给法兰西的最大的财富(4分,艺术性不是最高,2分;肯定思想性高,2分)

16、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6分)

答:作者写最后一段,一是赞扬译者把法国安葬先贤的地方译作“先贤祠”的高明(2分),更重要的呼唤尊重中华民族的先贤、先烈,弘扬民族精神(4分)。 

17、雨果称巴尔扎克是“哲学家”“思想家”,说他的作品指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样一位作家应不应该进入先贤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本题属探究题。答题要求:(1)有没有探究味道;(2)是否言之成理;(3)会不会分析;(4)语言是否通顺流畅)

示例:应该进入说: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贵族阶层史和资产阶级的发迹史。100多年来,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不应该进入说:巴尔扎克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他的作品虽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正如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所说,巴尔扎克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的思想与世界观复杂而矛盾。作品的社会效果与创作动机矛盾,他的作品,形象大于思想。他具有资产阶级民族思想,但在情感上同情封建贵族阶层。他参加保皇党,他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君主政体、宗教和一套相应的道德原则去改变法国社会的面貌。在巴尔扎克身上存在着较浓厚的封建意识。

六、语言运用(15分)

18.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

答:江苏逐步实现全民医保 (江苏,1分;逐步,1分;实现,1分;全民医保,1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6分)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                

(  )这一切(  )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2分)

②   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②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③ 经济发展了    

④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答:④③①②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人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而,又 (2分)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 “彼此息息相关”或“同呼吸,共命运”(2分) 

2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你对漫画所表达的内涵的理解(不超过80个字)(5分)

参考答案示例:

画面上有两只母鸡,左边这只神气活现,产蛋不多却善于投机取巧,夸大“成绩”;右边那只实际产蛋远胜左边这只,然而前者却获得了“高产奖”。作者借此讽喻了社会上存在的实干家不如投机取巧者的极不公平的现象。(漫画解说2分,漫画寓意概括3分,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附加题

参考答案:

1、有线电视费自7月1日起(1分)由银行代收,请各位用户从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任选一家(1分),办理活期存折(1分),并在每季度第1个月的前10天,(1分)存足收视费,以便银行划扣。(1分)

2、⑴绝句 律诗 ⑵对仗 押韵 ⑶①春季 ②甲诗表现了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天留住)的惜春之情;乙诗表现了惆怅不寐的失意之情。(每处各2分)

3、 ⑴A。(痛斥)  ⑵C。(“于”,前一个为“在”,后一个为“被”)

⑶D。 ⑷A。(把他流放到边塞的是皇帝而不是严嵩)

⑸参见下面的译文。

【译文】

   沈青霞先生以锦衣卫经历这种小官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当权的宰相,这宰相恨透了他,正在极力罗织他的罪过企图陷害他,幸亏皇帝仁慈而又英明,特别减轻他的处分,只把他流放到边塞上。在这时,先生的敢于直率地批评皇帝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不久,先生疲惫地携带妻儿出关在塞上住家,恰好碰到北方的敌人鞑靼多次侵犯到国境内来,而总督以下的将领,毫不抵抗,缩在堡垒里,听凭敌人任意来去,连射一枝箭来抵抗敌人也不敢,甚至于等到敌人退出关外了,这班将领就叫手下人割下我们阵亡战士和躲在野外的难民的脑袋,冒充杀敌数字拿上去报功,弄得父亲哭儿子的,妻子哭丈夫的,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没有地方可以伸冤。沈先生一方面对于边境防务越来越松懈感到愤恨,一方面又对于那班将领和他们的部下天天滥杀良民来欺骗朝廷感到痛心,时常低声哭泣,长吁短叹,把他内心郁结的悲愤通过诗歌、文章反映出来,从而发泄自己的感情,这个集子里刊载的所有诗篇就是这种作品。

   先生在当时因敢于直谏而为人们所尊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半是讽刺、揭露那些黑暗现实的,慢慢地传出去,从当权的奸相、总督到他们手下的走狗都吓坏了,开始拼命造谣中伤,罗织罪名,于是先生遭到诬陷而被斩头的灾祸就这样发生了。

   先生逝世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先生的学生做给谏官的俞君,在这时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准备流传它。先生的儿子叫以敬的来请我在书的前面写一篇序。

   我接过底稿读了一遍,在上面写了一些话:像先生这样的人,不是古代节义之士的后继者么!孔子整理周代诗歌,从《小弁》的埋怨父母、《巷伯》的讽刺谗人,一直到那些忠臣、寡妇、隐士、失意者的诗歌,都把它们编成民歌部分,又分为雅歌部分,不能完全计算出来,难道它们都是古代中和的声音吗?但是孔子就不丢掉它们,原因只是怜惜这些人,同情他们的思想,还说“诗歌是在感情基础上产生的,它不超过礼义的范围,”“反映现实的没有错误,听到这种反映的人值得用来警戒自己”罢了。

我曾经按照时代先后审察过春秋以来的一些作品:屈原的《离骚》类似怨恨,伍子胥的进谏类似威胁!贾谊的《陈政事疏》类似激切。嵇康的《幽愤诗》类似愤怒,刘蕡的对策类似过激,但是根据孔子整理春秋以前诗歌的用意而收集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

先生逝世之后,天下的大小官吏,直到现在谈到先生,没有不鼻子发酸而流泪的,唉!这个集子里面记载的《鸣剑》《筹边》等诗篇,试使后代的人读它们,那足以使奸臣害怕,同时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奔,激发起士兵们对敌人的义愤,这是必然的了!将来朝廷搜集民歌的使者出来了,看到这些诗,能够丢掉它们吗?我郑重地在这集子上记下我的意见。至于集子里这些诗文的艺术性强不强,以及符不符合古代著名作家的意图,这是不能用来评价先生的伟大表现的,我所以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