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题

2014-5-11 0:11:39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桃 花 鱼

                           刘醒龙

(1)一个人终其一生,不知会做多少荒唐事。那些立即就懂了的,自然是用同步进行的一笑了之。有些荒唐当时并不晓得,过去了,经年累月了,非要被某种后来才发生的事物所触发了,才会明白。

  (2)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我曾经奔着桃花鱼而去,那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为桃花鱼最后一次涨水。秭归的朋友在电话里告诫,这几天不来看,就只能永远地遗憾了。依照家在三峡的朋友们的说法,桃花鱼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排除了当地人,许多专门奔桃花鱼而来的人,两眼空空来与去的实在太多了。朋友所指人与桃花鱼的缘分,不是俗来俗去的所谓桃花运。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时辰,同样的水流,体态婀娜的桃花鱼有时候出来,有时候却不肯露面。我去的时候,小妖一样的桃花鱼,偏偏一身小资气质地现形了。多年以后,只要有审美的需要,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此种细细的九亿年前的尤物。譬如柔曼,譬如玉洁冰清,譬如款款盈盈,再也没有比得过这汪洋蓝碧之中所荡漾的了。

  (3)现在,我当然懂得,任何的绝色无不属于天籁。人的荒唐就在于,不时地就会冲动,想着那些非分之想。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后来的一些日子里,偶尔谈论或者是在书文中阅读桃花鱼,总也免不了会猜度,没有见过桃花鱼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当他们与那早已成为虚空的桃花鱼相逢时,传说中由王昭君涕泪洒入香溪河中幻化而生的精灵,是否会被想像成北冰洋边人所尽知的美人鱼!

  (4)那一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露出一块标示牌:桃花水母繁殖基地。叫桃花鱼的人与叫桃花水母的人不同,只要开口就不难分辨出,是天下人文故事的口口相传者,还是治学古生物的专家。那块标示牌不动声色地为我更换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这样一片浩瀚的水面,宛如一本智者的大书。清澈水波,被风吹起,仿佛薄薄霜色铺陈大地;自然湖光,被山收拢,一似翩跹秋叶装点森林

  (5)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些让城市永远无法企及的成份,随风入怀,汪洋肆意,毫无顾忌地游走在总是渴求一片冰蓝的情怀里。

  (6)于是,我在想,在桃花鱼古老的生命里,真正古老的是那份不与任何尘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宁可死于每一点来历不明的污染,也不改清洁的秉性。宁可葬身万劫不复的沧浪,也不放弃尊严随波逐流。与柘林湖水同游,时常有滴水成线的细微瀑布,送来深厚修养的轻轻一瞥;翡翠玛瑙散开的小岛大岛,也会端明了九百九十几个情爱,没有任何阴谋地坦荡说来。高贵是桃花鱼生命中惟一的通行证,舍此别无选择,这一点常常让人类汗颜。有桃花鱼的柘林湖,理所当然值得每一个有心人去景仰,并且还要深深感谢它,用怡情的清洁,用梦想的冰蓝,用仰止的浩然,在大地苍茫的时刻,为滋养一种高贵,细致地保养着她所必需的墒情。

   (《文学界》2007年第l 0期)

   注:桃花鱼,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类,学名桃花水母,主要呈淡粉红色、淡紫色、白色。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屈原、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县境内。据研究称,每年在桃花盛开之际浮上江水表层,桃花殒落之时潜入水里,故称“桃花鱼”。

1、作者为什么说桃花鱼“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请结合全义简要分析。(4分)

2、文章第(3)节说“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6分)

3、第(4)节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4、作者写桃花鱼的用意是什么?请对本文的表达特色作简要评价。(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至而尚已没。会伏波将军马援至,诏因令均监军,与诸将俱进,贼拒厄不得前。及马援卒于师,军士多温湿疾病,死者太半。均虑军遂不反,乃与诸将议曰:“今道远士病,不可以战,欲承制降之何如?”诸将皆伏地莫敢应。均曰:“夫忠臣出,有可以安国家,专之可也。”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种奉诏书入虏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后。蛮夷震怖,即共斩其大帅而降,于是入贼营,散其众,遣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均未至,先自劾矫制之罪。光武嘉其功,迎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冢。其后每有四方异议,数访问焉。

迁上蔡今。时府下记,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一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客授颍川。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收郎缚格之。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小黄门在傍,入具以闻。帝善其不挠,即令贳郎,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造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承制降之何如       权:暂且

B.夫忠臣出          竟:通“境”

C.诣乞还者数千人       阙:朝廷

D.不喜法           文:形成义字的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均“性宽和,不喜文法”的一组是(3分)

①散其众,遣归本郡         ②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③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    ④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

⑤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  ⑥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均年轻时喜好儒家经典,通过拜师学习,通晓了《诗经》、《礼经》,擅长在论辩中解决难题。

   B.宋均在与反叛的武陵蛮夷作战时,果断地假传皇命使叛军归降,事后主动就此向皇上请罪,最终得到光武帝的嘉奖。

C.宋均在处理政事时,曾经删减了一些有疑问的事,而没有向皇上汇报,从而激怒了皇帝。宋均遭受“冤狱”时,却能忠贞不贰,视死如归。

  D.宋均把是否对百姓宽容厚道作为评判官员的主要标准,但他在做尚书令期间,因政治环境严酷而未能将这观点向皇上力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

  (2)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

(3)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蝶恋花

王 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1)联系全词及写作背景,你从“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中读到哪些隐含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   ▲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  (杜牧《阿房宫赋》)

(4)子曰:“   ▲      ▲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文汇报》2007,l1,l8)

11.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l2.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13.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6分)

14.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5~l 8题。

两兄弟

                         林语堂

  熙宁四年(1072)七月,苏东坡携眷离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陈州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辨、天真、不顾后果——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气上看,威廉原应当写小说,而亨利应当写心理与哲学性的论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却把他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通常干燥无味的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而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谈论政治、家事、前途。苏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不是什么好年月,子由对哥哥太了解。一天,二人正在讨论国家情势,子由对哥哥说:“空闲不见得是坏事,一日空闲长似两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哥哥却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闲不住。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莱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婉劝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予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是他不是。我们论到苏东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说的“气”这个字。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与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与子由及家人共度一个中秋后就要奔赴新任了。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子由送兄长至颖河下游八十里外的颖州。在苏东坡开船出发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颖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因为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会再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

  (节选自林语堂英文版《苏东坡传》,张振玉译)

l5.选出下列对义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这句话形象地突出了苏东坡好辩、喜欢不顾后果发议论的特点。

B.“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中的“幻想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苏东坡天真的一面。

  C.“这对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无损”一句中的“这”指亨利·詹姆斯的心理推理小说为世界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D.最后一节的划线句运用否定句式,将词语叠用,同时“一个地方”和“三年以上的时光”对举,表达了对苏东坡命运的深切同情。

16.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文章第一节巧妙地借情况介绍将两兄弟性格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突出了两人的不同性格,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B.文章采用“点—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绍了两兄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往具体的事件中再现了人物形象。

  C.作者认为苏东坡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在历史的背景下客观写出了苏东坡形象的丰富性。

  D.苏东坡之所以“生如飞蓬”,主要缘于他“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吃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的性格。

l7.两兄弟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两兄弟分别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为什么?(6分)

18.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两兄弟各有什么样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苏东坡性格中“闲不住”的特性的?(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l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守  贿  阳纸贵  束之高

B.弹  心  人听闻  言简意

C.梗  据  屈聱牙  责问难

D.职  尺  买还珠  穷兵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义化遗产在崩坏和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B.近日,在报纸上看到,有中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秋天了,人们在地里忙着采油菜花。”我们的年轻人对大自然无知,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C.与丰富的文物遗迹相比,京杭大运河沿线已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商业性项目,希望依托运河遗产招商引资的项目更多,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

  D.城市全景实景地图的功能十分神奇。你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实现360度的旋转,任意选择前后左右等不同方向,设身处地作一番虚拟游览。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

  C.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省吃俭片,供孩子吃喝玩乐。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溺爱,才造成很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奢侈浪赞的后果。

  D.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凡符合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左右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2.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现代世界是商品世界,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求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事实。

     ▲   一个不能投入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

  ①在投入现代潮流的同时,我们要坚守那些永恒的人生价值。

  ②我们还生活在历史和宇宙中,生活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过程中。

  ③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不能只用交换的价值来衡量,应有更加开阔久远的参照系。

  ④但是,这不是全部的事实。

23.展开想,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要求修辞和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内容一致。(5分)

  春天的雨,象南国少女的爱,温婉如水,含蓄娇媚;夏天的雨  ▲  

  春天的雨,  ▲  ;夏天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悠远的信天游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春天的雨,缠绵,温柔,纤细;夏天的雨,豪爽,酣畅,粗犷。

六、写作(70分)

24.请以“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常州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2008年元月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1.①桃花鱼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罕见的生物;②桃花鱼的出现时间短而不稳定;③桃花鱼高贵清洁的秉性对生存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2.①失去的是古生物活标本;②失去的是不可再生的审美资源;③失去的是对人生的启示,精神的参照物。(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3.(1)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对偶等。(答对三种得2分)(2)好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柘林湖的旷远、静谧,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母的高雅的生存环境的赞美。(每点1分。)

4.(1)用意:借桃花鱼的生存需求暗示人要有高贵精神,同时呼吁滋养高贵精神的人文环境。(2分)(2)表达特色: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含蓄。(2分)评价:①这样写提升了素材的意义,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②这样写显得比较晦涩,可读性不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5.D(文:法令条文)

6.C(③④均为百姓爱戴感恩他)

7.A(“论难”是“论辩和质疑”。“难”即“问难”,责问,质疑)

8.(1)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或“向”)博学之士学习经传。(关键词“休沐”“受业”各1分;“受业博士”调整语序,补充省略的介词“于”,1分)

  (2)就立刻 因为他们逾越礼制而加以惩罚,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关键词“遽”、“过礼"、“政之先”各1分)

  (3)百姓遭受灾难,流离失所,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或“引起”的)。(关键词“灾害流亡”、“所由”、“作”各1分)

文言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年正好十五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和质疑。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给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和杜绝一切过分的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静地接受了他的这些做法。他因祖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客居颖川教授学生。

  后来他担任渴者。正遇上武陵蛮夷反叛,他们包围了武威将军刘尚。皇帝下诏宋均出使传令江夏迅速带三千人马前去救援。等他们到达时,刘尚已经战死。遇上伏波将军马援到达,皇帝下诏命令宋均监督军队,与各位将领一起前进,贼兵负隅顽抗,军队人马不能顺利推进。等到马援在战斗中死去时,军士中许多人得了温湿疾病,死去的人有一大半。宋均考虑到军队还没返回,就与众将商议说:“现在路途遥远,士兵多病,不能打下去了,想暂且假冒皇帝的命令设法让贼兵投降,(大家看)怎么样?”众将都伏在地上不敢回答。宋均说:“忠臣在外,只要有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就可以自己作主这样做。”于是假托皇帝调伏波司马吕种负责守卫沅陵县,命令吕种奉诏进入贼营,把皇上的恩德和信义告诉他们,宋均于是率领军队紧随在吕种的后面。蛮夷都惊恐害怕了,立即联合起来杀掉他们的大帅就投降过来。宋均于是进入贼营,遣散那些贼兵,打发他们回归各自所在的郡,给他们任命长吏进行管理,然后自己返回朝廷,宋均还没到京师,就先弹劾了自己假造皇命的罪行。光武帝嘉奖宋均有功,迎接并赏赐他金帛,还让他经过家乡时上坟祭祖。那以后,常常遇到各方意见不能一致的情况,皇上就多次向宋均询问。

  后来宋均升任上蔡县县令,当时朝廷下禁令,禁令(规定):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不懂得礼仪的百姓,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他们逾越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他客居颖川教授学生。但东海百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和教化作用,给他编了赞颂的歌谣,到朝廷去请求他仍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帝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让他担任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论辩的时候,他的话大多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没有向皇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下令逮捕他把他捆绑起来,各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回头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守道义,(对皇上)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上的威势因而失去公正,(那就错了)。我宁可死,也不改变志向”小黄门在一旁看到了,就进去向皇上禀告这情况。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马上下令赦免他,调任他做司隶校尉。几个月后,又把他调离京城让他担任河内太守,他治郡有方,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官吏能够宽容敦厚,即使贪婪放纵,也还没有大害处;至于有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表面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遭受灾难、流离失所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对他更有追念和悲伤之情。建初元年,宋均在家中去世。

9.(1)①园林富丽,春色迷人,但“似此”二字却流露出这好风景已与自己无关的感受。因为词人遭遇贬谪外放,虽然重回汴京,又到旧时园林,但已物是人非,词人临老,妻子过世,再无欣赏“好风景"的心情了。(2分)②“流落归来”看似轻轻一笔,却内涵丰富,概括了词人七年的迁谪生涯,包蕴无穷的辛酸。(2分)

  (2)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2分,答“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均可)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2分)

  其他答案: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1分)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义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 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2分)

10.每空格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1.D(“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无中生有)

12.B(B项阐述无限夸大)

13.(1)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2)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3)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每点2分)

14.(1)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2)和谐人事,对人情的呼唤;(3)和谐身心,对生命的关怀。(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l5.C(“心理推理小说”无中生有。原材料只说“亨利·詹姆斯则在小说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观察这样充实的内容"。“这”应指代威廉把写小说的才华和诙谐注入了心理学和哲学教科书,亨利在小说天地中注人人性的思想和观察。)

16.A(开头一节没有涉及苏东坡的性格)

17.(1)外貌、性格、文学才华。(2)东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3)相对而言,东坡没行把他的全部才气倾注到文学创作上,而更多地关注时事;子由虽然才华不敌东坡,但是他专注于一类文章而成大家。(每点2分)

18.(1)子由沉稳实际,恬淡沉静,才华不及东坡;东坡开朗天真,直言无隐,才华出众(4分)

  (2)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 8分)

19.D(A,读音分别为ké/lù/luò/gé;B,读音分别为hé/hé/hài/gāi;C,读音分别为jié/jié/jí/jié;D,都读dú。

20.D(“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不合语境,应为“身临其境”)

21.B(A,搭配不当,应删去“和未来发展”。C,“过分的”与“溺爱”语义重复,属成分赘余;与“造成”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没有。D,“满”与“左右”矛盾,应删去“左右”。)

22.④②③①(4分)

23.答案示例:

  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2分)

  使人想起洞箫牧笛,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3分)

六、写作(70分)

24.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加试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断句: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每断对一处得1分,全对得6分)

1.书圣 《兰亭集序》(或“《兰亭序》”)(每空格1分)

2.墨池的位置、形状,(1分)池名的由来。(1分)

3.A D(A,精神胜利法是阿Q思想行为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能说是他的全部性格内涵;D,“三一律"是l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遵循的结构规则,它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曹禺对“三一律"只是借鉴,不是严格遵从,比如《雷雨》剧情发生的地点就不是一个。) (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满分,多选不得分)

4.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唱戏的优伶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诬蔑宝玉逼死了丫鬟金钏儿。(每点2分,能写出两点即可)冲突本质:封建正统思想和叛逆意识的矛盾。(1分)

5.形象特征:①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②受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情节: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等等。(能恰当地联系一个情节,并简单说明,2分)

6.(1)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只答“不接受强制的量化减排”,给3分;答“不接受强制的量化减排,要一步步来”,给4分)

  (2)(每点3分,答出三点得9分)

  ①在国家方案中明确坚定地规定节能减排目标;

  ②把节能减排等要求纳入官员考核体系;    ③将相关数据的统计权上收中央;

④以减排换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速从污染型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