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
第1卷(选择题共4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他通宵做噩(è)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他满心害怕和憎(zēng)恶。
B.他率先在政协会上呼吁建设老年公寓,动员社会力量解决老年人的瞻(shàn)养问题,使老年人逸(yí)养天年自得其乐。
C.父亲给我的这副条幅上的话,使我有了再接再励的勇气,一个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灰心气馁(něi)和自怨自艾(ài)。
D.天一阁藏书之丰富蜚(fēi)声学术界,阁中明代的典藉较多,并会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帖,其中著名的是北宋的拓(tà)本。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其实作为军队作家都有一种难以 的情结,军事生活总是让他们那样魂绕梦牵。
②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在上海碰撞,新旧事物相互 ,缔造出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
③一些医生受效益驱动,私开处方,抬高药价, 损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 这些医生名气有多大,也要把他们从医院清理出去。
A.消释 交融 因而/不管 B.消失 交织 进而/不管
C.消释 交融 因而/尽管 D.消失 交织 进而/尽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B.张检查官厉声问道:“请问这个贪官给了你什么好处,你替他为虎作伥,干出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C.在职场里竞争有时候机会很多,有时候会机会不等人,如果老是瞻前顾后,高不能攀,低又不就,可能会坐失良机。
D.“班主任讲过填高校志愿可以填外省的。你就不要老盯者本省本市的,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嘛!”爸爸说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张编辑认为,电视从业人员,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的节目主持人,是造成电视媒体中语文差错率居高不下现象的主要原因。
B.王老师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研究语言”,而是教学生“运用语言”。
C.应该看到,不少歌星、影星成了中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常常荒废学业。
D.三名记者深入到这个煤矿,调查研究写出文章,详细地揭露了矿长欺上瞒下,造成该矿20多名矿工遇难,令人震惊。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B.宋代的豪放派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词人有李煜、李清照等。王国维认为李煜的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C.我国杰出的现代作家茅盾著有长篇小说《子夜》,“人民艺术家”老舍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
D.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长篇小说《死魂灵》;泰戈尔是印度诗人,有诗集《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还透露,第一期讲座将讲一本名为《书法有法》的书。“古时候,手势和笔法合在一起称为‘书法,’就像一种行为艺术,”他说,“现在却失掉了一半了。”
B.村中古宅“声远堂”中梁雕鲤鱼的鱼身会随天气与季节变化而变幻颜色;俞氏宗祠中蜘蛛不结网;鸟鹊不过夜;村中古建筑按天体星象排列等都非常奇特。
C.《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各卷条目的选取,不是从纯理论的抽象概念的角度出发,而是以人类探知的客观对象——自然对象或人类对象——为标准。
D.听到导游说了一句“大家稍快一点好不好?”之后,游客们赶快下车走到了游船上。放眼欣赏湖光山色,大家不禁赞叹道:“真是太美了!西湖的春色。”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众所周知,以煤炭、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会制造出大量的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碳废气。如果工业社会继续将二氧化碳废气排向大气或海洋,温室效应必将愈演愈烈,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也必将变本加厉。由此,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为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寻找合适的“垃圾场”。
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他指出,水深3000米以下的海底,具备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物理条件: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而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处于这种高压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即会很快液化。而液态的二氧化碳密度高于水,因而不会上浮,自然也不会自储藏处逸出。他还强调,为排除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二氧化碳废气还应该被深深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因为该处还可能是海底底层产生汽水化合物的地方,而注入深海地底的二氧化碳与其接触后,就会产生固态结晶体。假若史拉格的理论能够成立,那么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就被全数排除了。这是因为:这种二氧化碳“垃圾场”不仅具有300米厚且充满孔隙的海底岩石的保护,而且在“垃圾场”顶端还将自行产生犹如密封圈的固体水化合物。这也就为二氧化碳废气安全永久地停留在海底深处提供了双重保障。
尽管史拉格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但他断定付诸实施并无大问题。他解释说,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深入海底沉积数千米以下。此外,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如美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全国所有火电厂排除的二氧化碳废气,深深掩埋在200海里宽的领海水域的深海沉积层中。虽说此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按照史拉格的说法,在最近数十年内,人类“必须”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深埋于海底,不然地球环境就可能发生“灾难性”污染,此外原有的掩埋废气、废油的垃圾场也早已不敷使用。
至于如何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他也提出了两种设想:一是铺设一条自海岸通向深海底层的导管,将二氧化碳废气从陆地抽吸至海底;二是将废气装入油轮,再从船上将之注入深海沉积层(油轮将石油自中东运往美国后的返程中,就可顺带将二氧化碳废气装船,再运往深海“垃圾场”)。
史拉格透露,他已计划与英国BP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作,不久之后就要展开第一次的海底现场实验,地点定在墨西哥湾。二氧化碳废气将首次被注入海底沉积层,届时地质学家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安分”地呆在深海海底。
——节选自2007年1月11日《光明日报》
7.下列与“二氧化碳废气”有关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废气是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找到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合适的“垃圾场”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B.只有找到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合适的“垃圾场”,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源才会根除,温室效应才不会出现。
C.美国科学家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但目前还没有进行有关的实验。
D.如果二氧化碳废气没有一定的物理条件使它液化的话,那么它在水中就会浮出,也就不可能被掩埋在“垃圾场”里。
8.对“双重保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海底的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能使二氧化碳液化。
B.密度高于水的液态二氧化碳不会上浮,同时也不会从储藏处气化逸出污染环境。
C.二氧化碳废气必须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必须使其成为固态结晶体。
D.“垃圾场”有300米厚的海底岩石的保护,其顶端还将自行产生固体水化合物。
9.下列说法与原文信息不符合的一项是
A.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将二氧化碳废气深入海底沉积数千米以下。
B.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所以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空间。
C.如果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不深埋于海底的话,地球环境就必然发生“灾难性”污染。
D.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可以用导管抽吸至海底或从船上注入深海沉积层。
10.联系全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研究怎样消除环境污染,使地球更清洁的任务越来越重。
B.按照史拉格的理论,二氧化碳废气埋入海底不到300米的话,二氧化碳就有重新气化的危险。
C.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也许海底才是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最佳场所,这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共识。
D.史拉格与英国BP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做实验时,地质学家也将参与检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蹟。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 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省:探望
B.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C.再起,发陕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君亦遇事尽其能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与人留连不倦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考乃喜,入官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①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 ③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④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有才能,始终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第Ⅱ卷(共108分)
四.(17分)
15.(8分)
(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3分)
译文:
②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2分)
译文:
(2) 用斜线“/”给下段文言文断句(3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16.阅读下列元曲,解决问题。(6分)
[双调]清江引
[元]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1)这首元曲以
为主要意象(2分)
(2)写一段文字,简要赏析“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这两句诗。(4分)
17.下列名句,有的与原文不符合,请选出有错的题号,再改正。(3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夕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 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地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8.为什么说“感动”是“无法言说的”?(35字以内,4分)
19.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的理由是什么?(不超过18字,4分)
20.根据第9段内容,分点概括作者对“感动”的理解和体会。(6分)
2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在开头列举了种种使他感动的事物,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并充满爱心的人。
B.文章写出了关于“感动”的许多感想和体会,表达人们要保持良知维护人格尊严的主题。
C.作者认为“不去仔细地探究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是因为感动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
D.一个人如果要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应该爱着、留意着、钟情着美好事物。
E.画线句“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13分)
22.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 ②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 ③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④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⑤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⑥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
A.⑤①③④②⑥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②④⑥
23.根据例句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4分)。
例句:生命像一江春水,它从高山上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向大海奔流。
(1)
(2)
24.指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四处语病,请修改三处。(6分)
大量事实证明①: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②关系的精神纽带③。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④师生感情的好坏。师生间搭起⑤情感交流的桥梁,二者相互信任并尊重⑥,教学效果就会好,否则⑦,教学效果不但⑧不能够得到保证⑨,而且⑩还会滑坡。
处
处
处
七.(60分)
25.阅读下列小诗,按照要求作文
浪
前浪:是你推着我前进吗?
后浪:我以为是紧随着你。
于是,前浪和后浪扬声大笑
向海
浪,每个人都见过;由浪联想到生活,联想到人生,却是诗人的独到发现。诗里的“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它给人一种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以“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浪”的意境有关。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座位号 | |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答题纸
(1——14题见答题卡)
15.(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3分)
译文:
②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2分)
译文:
(2) 用斜线“/”给下段文言文断句(3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16.(1)这首元曲以 为主要意象。(2分)
(2)写一段文字,简要赏析“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这两句诗。(4分)
17.(3分)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题号 改正: 改为
18.为什么说“感动”是“无法言说的”?(35字以内,4分)
19.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的理由是什么?(不超过18字,4分)
20.根据第9段内容,分点概括作者对“感动”的理解和体会。(6分)
21.【 】 【 】(4分)
22.【 】
23.根据例句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4分)。
例句:生命像一江春水,它从高山上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向大海奔流。
(1)
(2)
24.指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四处语病,请修改三处。(6分)
大量事实证明①: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②关系的精神纽带③。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④师生感情的好坏。师生间搭起⑤情感交流的桥梁,二者相互信任并尊重⑥,教学效果就会好,否则⑦,教学效果不但⑧不能够得到保证⑨,而且⑩还会滑坡。
处
处
处
25.作文(60分)
学军中学2008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A(B瞻—赡,逸—颐 C副—幅 励—厉 “ài”应为yì” D藉—籍,会—汇)
2.A[消释,消融,溶化;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交融,融合在一起;交织,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尽管,表示让步关系;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
3.C(A小的大的都收罗不舍弃。捐,舍弃。B伥,怅鬼。古代迷信传说,人被老虎吃掉后变为怅鬼,又去引诱人来给老虎吃。后比喻给恶人做帮凶。这里“替他”与“为虎”语意重复。C①形容办事谨慎,考虑周密。②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此处用②项意义,符合语境。D指不应该做有害于和自己接近的人的事)
4.B(A搭配不当,“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的节目主持人”改为“特别是节目主持人文化素质不高” C“他们”指代不明 D成分残缺“遇难”后加“的特大事故”)
5.B(“李煜”不是宋代词人)
6.C(A“书法”后的逗号应在后单引号之后 B“不结网”后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D“真是太美了!西湖的春色。”应为““真是太美了,西湖的春色!”)
7.B(说法绝对,还有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其他污染源)
8.D(讲的是“垃圾场”的两个特点)
9.C(原文为“可能”)
10.C(“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共识”与原文不符合,科学家们应是“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
11.D(治所)
12.A(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人称代词,自己的;指代词,那些。C动词,结交;动词,给。D副词,这才;副词,竟然)
13.D(①办事能力强 ②称人善,赏识后进者)
14.A(“因写文著书有才能,始终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15.(1)①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枚很快就写完了。②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16.(1)梅花 (2)要点:“偏”字写出梅花独立不群的个性,而“雪月”的洁白无瑕衬托出梅花高洁的神韵,又以“不惹蜂蝶戏”反衬,更突出梅花不趋时媚众、坚贞自守的品格。这两句意蕴丰富,梅花的个性,其实也就是诗人品格的象征。
17.(3)“忧”应为“幽”(4)“常”应为“长” (4)“夕”应为“斜”
18.①无法言说有多少事物让我感动 ②无法言说感动的原因
19.欣赏美,热爱春天(或:欣赏美好事物,内心充满对春天的热爱)
20.①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②只要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有感动 ③感动使我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或“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
21.B C(B主题不对。C“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与文意不符)
22.C(⑤是总说。③中的“一生”紧扣①句中“从出生到老死”,所以③在①后,④句中有“一生”,此句在③后,“所以”和“由于”照应,⑥句在④句后,②句有“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应在⑥后。)
23.(1)生命像一首劲歌,它在晴空中回响,激荡着千万心灵,朝蓝天飞扬
(2)生命像一棵大树,它在大地上扎根,生长出无数枝干,向天空伸展。
24.答案(1)错误之处②④⑥⑩ (2)②处“人际”多余,应删去 ④处在“决定”后加“于”⑥处“信任并尊重”改为“尊重并信任” ⑩处“而且”改为“反而”
25.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参考
前浪说后浪推着自己前进,后浪说自己是紧紧跟着前浪.前浪把功劳归于后浪,后浪由衷地赞许前浪.后浪和前浪彼此谦让、推功、称赞并感谢对方。这是一种豁达大度的胸襟,令人倾倒的品格。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和气度,才前浪连后浪,一浪又一浪,形成了一川奔流到海浩荡澎湃的巨浪。大海,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联系社会生活,可以写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人生接力;可以谈相互谦让的美好品德;可以讲团结互助形成合力的重要;可以说伟大目标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还可以由浪的团结想到和谐;也可以从反面入手,鞭挞争功邀宠、相互倾轧的陈规漏习,等等.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写完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凭借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的景色),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来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比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