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漆黑 芳草萋萋 蹊跷 栖身之所
B.枭雄 甚嚣尘上 艄公 骁勇善战
C.昵称 匿影藏形 睥睨 过分溺爱
D.澄澈 响彻云霄 掣肘 天寒地坼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装帧 跻身 手不失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海涵 磋商 入不敷出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C.坐落 幅员 秘而不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服贴 讫今 势在必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古语云:“湖广熟,天下足。”作为鱼米之乡和交通 的湖北,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与其说这雄伟壮丽的建筑群是人类的奇迹, 说它们是历史发展造就的产物。
③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 我们的文化元气,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A.要道 毋宁 蓄养 B.要冲 毋宁 涵养
C.要道 毋庸 蓄养 D.要冲 毋庸 涵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有恰当的一句是 ( )
A.欧洲媒体亵渎伊斯兰教事件发生之后,许多国家要求新闻部门要对各个宗教、民族的习惯和习俗做到胸有成竹,坚决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B.江苏省的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在海外遐尔闻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C.本来大家都谈得很开心,可是这个人一出现,在场的所有人都哑然失笑,气氛顿时沉闷下来。
D.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巴西戈尔航空公司波音737—800型客机坠毁在亚马逊森林深处,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可能已经全部遇难。
B.将于12月份推出的“市民卡”,除了包含现行“社保卡”所具有医疗、养老等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C.网络婚礼虽然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远离虚拟世界。
D.美国一研究机构日前无端攻击说,中国军方可能指使黑客对美国政府网络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说,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禁止任何破坏计算机网络的行为。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云南丽江古城,中国出名的四大古城之一。据说那里 , , ;
, , 。
①小桥流水 ②古风犹存 ③山清水秀 ④气候宜人 ⑤客栈酒廊 ⑥天高云淡
A.⑥③④①⑤② B.⑥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⑥④⑤③ D.②①⑤⑥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洗手能洗去道德污点
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洁净就在虔诚的身边。在中文里的“小偷”被称作“一双脏手”,而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数在谋杀邓肯后,麦克白夫人疯狂地想洗掉血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行为研究人员在一群大学生身上,对所谓的“麦克白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发现,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在第一次试验中,西北大学的60名学生被隔离起来,要求描述任何一件过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这项试验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他们出示了一系列词语碎片,其中一些——例如,W—H 可以拼成与清洁有关的WASH(洗)或完全不相干的WISH(希望)。那些刚刚才花时间回顾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受试者,拼出一个与清洁有关的字的可能性更大。后来,一个有32名受试者参加的类似研究显示,在回顾了自己的不道德经历后,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橡皮,而不是笔,而那些没有进行过测试的受试者却没有什么选择上的偏好。
另一项有27位受试者参加的试验,要求受试者把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抄下来。在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中,一个律师帮助了他的同事,而在一个关于不道德的故事中,律师则做了坏事。然后,受试的学生被要求给一些生活用品定价,包括牙膏、肥皂清洗等。不出所料,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
尽管这些研究似乎表明,道德上的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但研究人员还是想知道,这种对清洁的要求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要求45位以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后,研究人员给其中22人分发了纸巾,而把剩下的人继续留在“不干净”的状态中。然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无偿的自愿者去帮助一位陷入绝望的大学生:74%处在不清洁状态中的人会提供帮助,而那些已经把自己洗干净的人中,只有41%会提供帮助,这个结果发表在2006年9月8日的《科学》上。洗手能减少身体上的不满情绪,但也会减少道德精神。
发现这种潜在的联系后,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究这种关系的根源——无论是在文化、语言还是心理上——以及它的影响。 “环境的洁净如何影响人们的道德?”研究人员说, “我们的研究将说明,环境不洁与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如果麦克白让他的夫人有一个干净的家,就不会发生这么肮脏的事情了。
7.从原文看,下列对“麦克白效应”试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洗手不仅能减少身体上不满情绪,还会减弱人们帮助别人的意愿。
B.实验表明,道德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这种渴望与社会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C.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
D.这项试验最早发现当人们背叛了自己的价值观时,他们感到需要去补偿。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麦克白夫人在谋杀邓肯后疯狂地想洗掉血渍的事例,同样可以说明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B.清洁双手之类的行为能减轻负罪感,但也消弱了一些人的道德精神,使他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不愿意提供帮助。
C.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清洁用品可以“洗”净道德污点。
D.洁净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社会行为,不洁净的环境则会降低人们的道德水准,这一点将得到科学家们的研究的说明。
9.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麦克白效应”是指罪恶感能促使人们去清洗自己,洗涤身体可以帮助人释放良心上的不安。
B.没有分发纸巾的受试者的道德素质似乎比分布了纸巾的受试者要高得多,因此更愿意帮助他人。
C.加拿大和美国科学有的有关“麦克白效应”的实验对于研究人们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D.麦克白夫人希望借洗手来洗清她的罪恶,这与中国的“金盆洗手”有某种相似之处,只不过后者更主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0—12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注],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 塌,落。②絙:gēng大绳,粗索。③诎:qū弯曲,屈服。
|
A.比辟地东邻 比:近来
B.规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
C.而行之也有序尔 序:条理
D.阅岁而视之 阅:经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小官。
B.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C.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D.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
四、(24分)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1)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译文:
(2)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译文:
(3)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词的上片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用了何种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答:
(2)词的结尾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
(陶渊明《归园田居》)
,或重于泰山, ,有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杜牧《阿房宫赋》)
云销雨霁,彩彻区名。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励则利, , 。
(荀子《劝学》)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4)柔情似水, ,忍顾鹊桥归路。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2分)
16.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幽默成语。任选三个。(3分)
如: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1)最重的话——
(2)最高的人——
(3)最难做的饭——
(4)最大的差异——
17.仿照下面的句式,各造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承诺”的理解。(4分)
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
18.老刘想与某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可合同中有一项很长的条款。请你帮他解读,告诉他被保险人出险时需同时具备哪五个条件才能获得赔付。(5分)
被保险人于本合同有效期内,以乘客身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因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所导致的意外事故,并以此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事故的可获得赔付。
答:
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且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立……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缺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蓄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加以伪装,快乐可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成色十足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9.文中题目是“珍惜愤怒”,开头却写“怒”的凶恶与丑陋,这样写有无必要?为什么?(4分)
答:
20.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问什么?请简述理由。(5分)
答:
21.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5分)
答:
22.作者为什么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根据全文,分点回答。(5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完成19—22题。(18分)
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看来,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缪青对这些震撼人心的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缪青告诉记者,他曾经听到过一位业主委员会成员向他感慨,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些退下来的政府官员在参与社区管理时,往往感到不适应——“环境不同了嘛!”
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需要一段时间。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现在很多商品房居住区内,业主、居民的精神生活热点,已经是竞选居委会委员乃至主任了。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缪青说,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9.文章的第二段中“政府的腿”、“财富起跑线”的具体意思分别是什么?(4分)
答:(1)“政府的腿”
(2)“财富起跑线”
20.文章的第四段介绍一个网友关于“大杂院”生活的回忆,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4分)
答:
21.结尾一节,作者对一些人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的说法持什么态度?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22.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这种“变化”都有哪些方面?(5分)
答:
七、(60分)
2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马丽华在藏北旅行,她借宿在苍姆决家。仓姆决家生活很苦。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宿,诗人有许多优越感,她很可怜仓姆决。可诗人错了。在她们交谈时,仓姆决拉着诗人的手,连连说道:可怜的!可怜的!她认为,一个到处奔波的女人是世界上最苦的女人。
诗人明白了,这个世上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可怜”的标准。
世间茫茫,众生芸芸,你认为谁是最可怜的呢?为什么呢?
请以“可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
3.B(要道:重要通道;要冲: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毋宁:不如;毋庸:无需。涵养:蓄积并保持;蓄养:积蓄培养)
4.D(A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B远近闻名;C形容笑出声来)
5.C(A“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有歧义B主谓不当,“市民卡”不能“享受公共服务”D“反对”“禁止”重复)
6.A(注意音韵)
7.A(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章中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C项答非所问;D项无中生有。)
8.C(该项错在“认为”,这些人并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
9.B(强加因果)
10.B(规:环绕)
11.B(均作名词,解释为“地方”。A介词,替;介词,被。C代词,其中;代词,那。D连词,并且;副词,尚且)
12.D(AB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由“再诎有司,将归省亲”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C错在曲解文意。时间应将“三年”改为“二年”)
13.(1)“你真能做到这样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3分)
(2)再将树朝北平放,树身被泥土充垫,逐渐升高抬起。(3分)
(3)大概因为平时移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4分)
14.(1)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2分)运用了以景写情的手法。(1分)暮秋时节,更兼则雨,则主人公愁苦可知。鸳鸯浦中残荷衰败,寒冷凄清。再加上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有力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寂寞无聊心绪。(3分,意思对即可)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2分)婉曲念蓄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1分)
15.(1)羁鸟恋旧林 守拙归园田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落霞与孤鹜齐飞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朝如青丝暮成雪
(4)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久长时 烽火扬州路
16.(1)一言九鼎 (2)顶天立地 (3)无米之炊 (4)天壤之别 (3分)
17.参考:水面上的一点浮萍,轻盈,自在;烛光,它的光彩如同蜡烛燃烧的结果,也是蜡烛的骄傲。(4分)
18.(1)在合同有效期内
(2)被保险人以乘客身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所导致的意外事故
(4)此意外事故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事故
(5)该意外事故是其受害的直接且单独原因。(每点一分,顺叙颠倒不扣分)
(一)
19.有必要。(2分)这样写反衬了下文愤怒的积极意义,使中心更突出,使行文曲折生姿。(2分)
20.不矛盾。(2分)林主张制怒,一是针对愤怒的消极方面而言的,二是他所处的环境不同;作者主张珍惜,是就愤怒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说的。(2分)
21.愤怒是人的生命力的强烈释放,(2分)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2分)比喻修辞。(1分)
22.(1)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它能使人生完整
(2)愤怒能坚强人的意志
(3)愤怒使人避免活着的时候就走向死亡。
(4)各种情感中,唯有愤怒是真实的
(5)愤怒便充满活力,可以使人作出辉煌的业绩。(5分,每点1分)
(二)
19.(1)由政府督促被动工作的社区组织(2分)
(2)是指实力相当的物质生活水平。(2分)
20.作者写网友回忆一节,目的有二:一是将“大杂院”生活与新型社区生活进行比较,说明新型社区公民维权意识等的变化;(2分)二是通过事实材料说话,避免空洞和缺乏依据。(2分)
21.(1)持否定态度。(2分)
(2)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自上而下的古典治道,压抑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3分)
22.(1)公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参与意识增强);
(2)维权意识得到发扬;
(3)民主意识增强(政治权利意识觉醒);
(4)学会通过制度与协商解决问题与矛盾。(每点1分,四点全对5分)
23.作文(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移树说》赠别。
高中语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