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证券 蜷伏 甲醛 怙恶不悛 B.酗酒 畏葸 旭日 嘘寒问暖
C.纰漏 毗邻 譬如 匹夫之勇 D.不啻 鞭笞 踟躇 持之以恒
答案为C。Aquàn quán quán quān B xǜ xǐ xǜ xǖ
Cpī pí pì pǐ Dchì chī chí chí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位代表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要敢于碰硬,要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不能只想自己加官进爵。
B、我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一惯主张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问题,采取一切措施尽力避免战争。
C、经验表明,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抓典型、树标竿,以点代面,榜样的力量会引出竞相上进的局面。
D、那小伙子平常十分腼腆,很少说话,没想到登上这样大的国际讲坛,竟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答案为C。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 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② “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 仍在修复当中。
③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 病。
A.馈赠 日前 该 B.捐赠 目前 该 C.馈赠 目前 本 D.捐赠 日前 本
答案为B。馈赠:赠送(礼品)。捐赠: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 日前:几天前。目前:即指现在,与题中“仍在”相照应。该: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题中所指是不是第一人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把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终极目标。舍此,我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B、他是个单纯的人,从不设防。他能够在文学领域叱咤风云,却无法应付政治生活中的阴谋与陷阱,最后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代价。
C、这次汉墓发掘的电视直播,给了公众一次目睹文物发掘,有助于普及文物知识。
D、每逢节假日,他都不会丢下弟弟和妹妹去公园玩。
答案为A(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或“以宝贵的生命为代价”。C项缺少宾语,可在“发掘”后加“机会”。D项有歧义,可理解为“丢下的是弟弟”,也可理解为“丢下的是弟弟、妹妹”。)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给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 。
A.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B.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C.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D.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答案为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一7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丈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一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5.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6.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 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
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答案为: 5.B 6. C 7. D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刘 健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净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氏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李东阳、谢迁疏言:“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①,圣心开悟,而余匿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司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数,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传奉薪,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举之贯。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
(《明史·刘健传》)
(注)①殄丧:灭亡。殄:灭绝。②晏:晚,迟。③廷谇:当廷斥责。谇,斥责。④饩廪:古代月给的薪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谢交游,键户读书 ②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B.①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 ②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C.①诸方织作务为新巧 ②除恶务尽
D.①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 ②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刘健为人“端重”的一组是
①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 ②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③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
④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
⑤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健自幼正直稳重,择友而交,拜薛氏为师。平时不喜交游,常常闭门读书,研究历史,有经国济世之志。
B.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后,刘健和李东阳、谢迁向皇帝进言革除宿弊,并力谏为李广坟墓题字。
C.刘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当有人弹劾刘健时,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刘健,将进言者关进监狱。刘健再三为进言者求情,该人才得以释放。
D.刘健注意国家财政现状与百姓的疾苦,力谏内廷节俭,控制贵戚巧取豪夺,革除宿弊,造福天下。
答案为: 8.A A第一句中的“谢”意为“谢绝”、“推辞,第二句中的“谢”意为“离开”、“辞别”;B中两个“旋”都是“不久”的意思;C中两个“务”都是“一定、必须”的意思;D中两个“毕”都是“全、都”的意思。
9.A 首先应正确理解“端重”的意思,根据文中“健少端重”不难推断它的意思是“端正持重”,故应选①②③。
10.B 刘健等力谏皇帝阻止为李广坟墓题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蚊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注] ①翣(shà):扇子
(本文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 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 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 欺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第II卷(共108分)
四、(17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3)闻同类之相 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答案为:11.A 12.B 13.C 14.D
四、(17分)
15.(8分)
(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
(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视察?
(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16、古诗文默写(6分)
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⑶《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是故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为:16、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⑵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⑶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扛椽树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他的满身奇崛?
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移斗转五个世纪,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陕北是满眼的干圪塔。依依者不是这柳。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及唐,诗界的天空星汉灿烂。一颗星终于飘然而至,照亮了陕北,那就是王维。王维走马沙原,沙原边,峙立着一滩滩的杨柳树,因而他一定看见它了。王维诗兴大发,脑海中咕咕地冒出两个字:直、圆。柳啊柳啊,你这下总算等来了。凭着这两种飞动的线条,天底下的什么物象不可描绘出来?但可惜,王维只描绘了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这能怨王维吗?王维只在陕北呆了极为短暂的日子,他的诗思怎么会不首先激荡于阔大的风光?怎么能要求诗人把所到之处的一切都付诸笔墨呢?
一次一次地被冷落,我心想他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唐的样子了。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翻开大地的档案,更知它千万年来,一直静静地观望,不曾激动过一次。
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也犹如又见故人,顿生亲切之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茳然不知何以如此。突然间,一个声音响在耳畔,枝头上的鸟雀叽叽喳喳:“等的是你!”“等的是你!”“谁在等我?谁?”不待我开口,它们已四散飞去。而就在这时,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几千年了:不等吟出《诗经》的诗人,不等王维,就等我!我诚惶诚恐:“我有什么能耐?为什么等我?”柳仍无言,柳让山上的放羊娃传达它的心声,歌曰:“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南瓜蔓子白菜根,不等你的才华单等你的心。”我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呢?我该怎么抒抒情怀?
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桥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的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要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的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情感,像豪雨一样,痛快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黑脸黑衣的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的精魂。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旷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7、文章第二段写南方柳用以衬托陕北柳的特色。南方柳的特点可用一上联概括:江南垂杨柳温柔小女子。请用一下联概括“扛椽树”的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三段写王维到过陕北但没有咏柳,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⑴、王维没有咏柳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只在陕北呆了极为短暂的日子”,诗思“首先激荡于阔大风光”吗?如果还有其它原因,请具体指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段文字在行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描写的对象是陕北的柳树,为什么又要写到蒙恬、赫连勃勃、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以及南方的鲁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最后一段说:“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塞上柳”是以柳的___________命名的,“蓬头柳”是以柳的___________命名的,“扛椽树”命名的关键是一个“扛”字,作者在文中赋予“扛”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⑴、简析《扛椽树》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
⑵、简析《扛椽树》扛椽树的形象
⑶、简析《扛椽树》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17、陕北扛椽树(1分),奇崛(1分)大丈夫(1分)。
18、⑴ 王维也受前人诗歌中对杨柳描写的影响,没有发现陕北柳的特色。(2分)
⑵ 这段文字进一步衬托陕北柳奇崛刚强的形象,(2分)也为下文抒发“柳在等我”、我“描绘它”的情感作铺垫。(2分)
19、这是一种由物及人、托物象征的写法。(2分)作者描写扛椽树,借以赞美像扛椽树那样充满血性、刚毅不屈的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2分)(或“因为蒙恬、赫连勃勃、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鲁迅等人的形象是筐椽树性格的体现,扛椽树象征着蒙恬、赫连勃、刘志丹、鲁迅等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
20、生存环境(生长地域)(1分) 外部形象(树冠形状)(1分) 陕北柳外在形象的写照——枝条蓬勃横生,树干坚强直立,身上背负着无数的椽条;(1分)内在特质的展现——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负重拼争、乐于奉献的精魂。(1分)
21(答案略)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请魔术大师表演移山,让他把左边的山移到右边去。大师先在山的右边坐了一会儿,随后又到山的左边坐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移好了。”众人不解,大师说:“我移动不了山,但可以移动自己,我认为我达到了目标。”
有时,在自己的目标无法达到的情况下,随时调整一下,这也是一种成功。
请以“移山和移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