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夏令营结营考试试题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6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shāo)息 牵累(lěi) 怏(yānɡ)怏不乐 徇(xùn)私枉法
B.荫(yìn)蔽 挣(zhēnɡ)揣 散(sǎn)漫零乱 与(yù)会代表
C.盥(huàn)洗 肖(xiào)像 俾(bì)众周知 循规蹈矩(jǔ)
D.连载(zǎi) 瓜葛(ɡé) 髀(bì)肉复生 少(shǎo)安毋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台湾作家白先勇近日发表谈话,呼吁要抢救中文,扭转全盘西化的文化教育。他认为,现在台湾初中基础测试中文课程都不考作文,简直是“危言耸听”。
B.参加本届西湖博览会的各省代表游览了新西湖后赞叹道:“西湖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是人间天堂啊。”
C.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做法却极其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
D.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姚明去美国打球可能是件大事,可对于美国篮球巨星来说,他也许只是个不足齿数的小人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以轻松平等取代毕恭毕敬,在自然真诚中显现彼此友好,这不能不说是“朋友”的魅力所在。
B.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如何制止不良短信泛滥、防止其危害青少年,国家应该给予手机短信以正确的定位,其监管不能处于“真空”状态。
C.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悦耳动听,最灿烂辉煌的跨世纪乐章,是我们年轻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D.局党组加强廉政建设,从9月底开始在全局范围内实行党风廉政教育谈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停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能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进,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雷颐文 有删改)
4.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5.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
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6.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称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在还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7.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地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的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视察)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任延传》)
8.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B. 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C.民常告籴交趾 籴:买卖粮食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9.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 ②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B.①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②九真俗以射猎为业
C.①敬待师友之礼 ②既之武威
D.①延乃令铸作田器 ②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百人
|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
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
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
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
的观点。
|
四、(23分)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译文
(2)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
译文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8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5)泪眼问花花不语。 。(欧阳修《蝶恋花》)
(6)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根的神韵
张和平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了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4.文章中第一部分划线的句子中“命运的安排”指的是什么?(4分)
答:
15.第二部分划线句“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16.山崖上的树根、村头老榆树的树根与展览室的树根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用两个词语来概括。 (6分)
答:山崖上的树根
村头老榆树的树根
展览室的树根
17.综合全文看,作者通过对根的神韵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六、(15分)
18.下文是某小区管理部门致全体居民的公告,其中多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的3处,把相关的标号填写在横线上并加以修改。(6分)
为了①搞好环境卫生,②本小区新建了多处袋装垃圾回收点。从5月1日起,居民的③生活垃圾④用塑料袋一律装好后,投入⑤袋装垃圾回收点的塑料桶内,⑥工业垃圾、建筑垃圾⑦一律不准不包装或包装后投入。⑧请与居委会联系后再行处理,⑨千万留神。
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你给下面这则寓言写一段“画外音”,揭示它蕴含的人生哲理。(标点之外,不超过40字)(3分)
小骆驼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这么长?妈妈说:为了挡风沙。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呢?妈妈说:为了储存水和养料。小骆驼继续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妈妈说:为了在沙漠里长途跋涉。小骆驼很高兴,但它又问:“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呆在动物园里,而不是去沙漠远足呢?”
画外音:
20.阅读几段名家笔下的景物描写,然后根据要求答题。.(6分)
(一)四月中的细雨,忽停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老舍《二马》
(二)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校,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王统照《山雨》
(三)沿路的景物真不坏,江南的仲夏,原是一副天上乐园的景色。一路上没有一块荒土,都是绿的稻,绿的树,绿的桑林。偶然见些池塘,也都有粗大的荷叶与细小的菱叶浮泛在水面。
——郑振铎《鸟》
(四)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北满的夏末秋初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周立波《暴风骤雨》
通过阅读以上几个片段,结合你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和感受,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描写自然景色。(不少于50字)
七、(70分)
21.作文(7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等待,“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是等待;沙漠玫瑰在等待着生命的甘霖,夜来香在等待着夜幕的降临,海伦·凯勒在等待着三天光明,静静的地坛在等待着轮椅上的史铁生……
等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等待中有对幸福的渴盼,有对往事的追悔,有韶华空逝的危机,有命运改变的转机,有酸甜苦辣,有悲欢离合……
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
1. D (A稍shào息、怏怏yàng不乐 B荫yīn蔽 C盥guàn洗、俾bǐ使周知)
2. B (A应为“骇人听闻”。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危言耸听,故意说些惊人的话,让人听了害怕。B秀色可餐,指女子姿色娟秀可爱,也可以形容山川景色明丽鲜新。C褒词贬用,“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力超过的,多指好的方面。D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表示极端轻视,语意过重,感情色彩错。)
3. A (B将“一些业内人士建议”调至“国家”前。C动宾搭配不当。“书写”改为“谱写”。D“实行”缺少宾语中心词)
二、(12分,每小题3分)
4. B(从第2段可以看出,“中心”是相对于“边缘”而言的,指的是方言或语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5.D(非因果关系,而是不同语言相互交流、渗透的表现)
6.C(A只是好的译名被汉语吸收的论据,原文不谈经济 。B不是退化的表现,而是汉语自身时时在吸收、发展的表现,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D,原文反对这样的看法。)
7.D(无中生有)
三、(9分,每小题3分)
8.C (籴,买进粮食。)
9.D (“于是”“就”。 A代词“他”/助词,不译。 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0.B (任延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四、(23分)
11.(9分,每题3分)
(1)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2)一年以后,龙丘苌就乘车到任延的官府拜见,希望在有生之年被录用任职。
(3)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12.(8分)
(1)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1分)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照(1分)。
13.(6分,每题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迷花倚石忽已暝。
(3)天生我材必有用。
(4)月涌大江流。
(5)乱红飞过秋千去。
(6)三十功名尘与土。
五、(22分)
14.(4分)
树根本属于一片沃土,却注定此生经历孤独、磨难(1分),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1分)。忍受孤独风霜,不为人们留意(2分)。
(原文语句信息比较完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但意思符合也可给分)
15.(6分)
因为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2分),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1分),因此是旗帜;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老的传奇(2分),正如长埋在地下的化石一般有价值(1分),因此是化石。
16.(6分)
分别为:①顽强、坚韧、孤独、清贫、奋斗(拼搏、进取)等任意两个组合
②无私与博大
③痛苦、坚贞、屈辱等任意两个组合。
(意思对即可,每小点2分,小点里答对一个词语给1分,超过2个词语不给分)
17.(6分)
①人生应该默默奉献,(或不求名利和关注;甘于寂寞等)勇于进取(坚持奋斗),不屈服于命运(坚韧不拔),不畏艰难。
②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乐于奉献(或无私付出,宽厚包容,甘于奉献等),热爱故土。
③要保持操守(坚持高贵品格或崇高气节),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为了坚持人格(或生命)的尊严,宁可失去生命。
(要点提示: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文章的三个部分,缺一方面扣2分。)
[阅读提示]
文章分三部分写根的神韵:山崖上的树根,村头的老榆树根,展览室里的根雕。
文章先以一幅特写镜头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接着作者围绕着“力”字,以一连串的动词突出根的神韵:“紧抓”、“挤进”、“探索”、“汲取”、“突进”、“挺向”。根的坚韧更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它“本属于一片沃土”,但“因立志太高”,最终坚守“孤独和磨难”,“终生与清贫为伴”。然面,根仍然“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以“扭动的躯体”谱写“奋斗的足迹”。
村头的老榆树根依恋着黄土地,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养育了一个古老的村庄,它本身又成为村庄里的一面古老而神圣的旗帜。
展览室里的根雕命运很悲惨,它“被扒光了皮”,“挤掉最后一丝血液”,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只能发出“痛苦的呻吟”,或许,“熊熊燃烧的炉火”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三个部分,三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根的神韵,语言丰赡蕴藉,主旨含而不露,令人回味。
六、(15分)
18.(6分)
④处修改为“一律用塑料袋”(语序不当)
⑦处修忙乱为“一律不准投入”(成分赘余)
⑧处修改为“这些垃圾请与居委会联系”(表意不明,缺主语)
⑨处修改为“敬请协助”(用语不够得体)
19.(3分)
参考答案: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或: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展现一个人的才能。 或:如果没有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会,天才、人才和庸才就没有区别。
[答案要点:才能(潜能);环境(机会;舞台)。如果只体现一个方面,给2分;只谈骆驼,不给分。大案内容合理就行]
20.(6分)
如:感觉器官或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如嗅觉(写味道)、视觉(写情状、神态);
采用修辞方法或其它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选用恰当的词语;按照一定的描写顺序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七、(70分)
参照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标准
[附参考译文]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会稽以人才众多而著称。任延到任,都聘请品行高尚的人,以对待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尊敬地对待他们。对于贫穷的属官,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他们。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吴地有位龙丘苌,隐居在太末。王莽时,四辅和三公连续征召他,但他不愿前去。属官汇报建议任延征召他。任延说:“龙丘先生亲身实行道德大义,有伯夷一般的节操。都尉为他洒扫院门,尚且担心让他感到羞辱,征召他是不可以的。”派功曹拿自己的名帖前去拜访,任延写了书牍,派人送去医药,前往的官吏使者在路上连绵不断。一年以后,龙丘苌就乘车到任延的官府拜见,希望在有生之年被录用任职。最终请他暂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因病去世,任延亲自前去灵前祭祀,三日没有升堂办公。因此郡中贤能的士人都积极入仕了。
建武初年,皇帝下令征召他任九真太守。九真民众习惯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常常到交趾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任延于是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田地。田地一年年开垦多了,百姓富足。
任延在九真郡任职四年,后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长官,不要失掉好的名声。”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上级下级人云亦云,对陛下来说不是好事。至于好好侍奉上级长官,臣不敢接受旨意。”皇帝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到武威之后,当时带兵的长史田绀,是郡里的大宗族,他的子侄门客为人凶暴为害。任延将田绀逮捕囚禁,田绀父子与门客被依法处死的有五六人。田绀的小儿子田尚就聚集了流氓几百人,自称为将军,夜里来攻打郡城,任延立即出兵击败了他们,从此威慑境内,官吏民众都很敬畏他。
任延又建立了学校,设立了主管的学官,从属官吏的子孙,都令之上学读书。武威郡才有了有学问的儒生。
任延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永平二年,任延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在郡任职九年,因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