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命题:长沙市雅礼中学
第Ⅰ卷(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囹圄(líng) 凌轹(líng) 多棱镜(líng) 高屋建瓴(líng)
B. 蛤蚧(hā) 流觞(shāng) 间奏曲(jiān) 戋戋微物(jiān)
C. 反刍(chú) 缩减(suō) 黑蒙蒙(mēng) 鹤发童颜(hè)
D. 缅邈(miǎo) 思量(liàng) 饮牲口(yìn) 移樽就教(zūn)
[参考答案]
1.C.(A.“棱”应读“léng”;B.“蛤”应读“gé”D.“量”应读“li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黎黑 破落户 离弦走坂 蜚鸟尽,良弓藏
B. 妈祖 分水岭 封妻荫子 城门失火,秧及池鱼
C. 伉俪 明信局 不宁唯是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D. 洞达 红缨枪 畸轻畸重 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参考答案]
2.D.(A.“坂”应为“板”;B.“秧”应为“殃”;C.“明”应为“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母校的百年华诞已进入倒计时;就要与分别二十年的同学重逢了,心中那高兴劲儿真的是不堪言状。
B. 虽不是很了解他,但通过对他所犯错误的分析,也可见得他的为人,这就是古人说的“观过知仁”的道理。
C. 这次欧洲游回来,我买了几件很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借花献佛,我送了一件给最好的朋友小梅。
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就是说,你交的什么样的朋友,他就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3.B. 观过知仁:看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知道他的为人。(A.应用“不可名状”。不堪言状:不忍叙述或形容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不可名状: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多指复杂而微秒的心理或感觉。 C.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纪念品归买者所有,不属于别人的东西。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良好的环境造就好人。应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专业化的“反腐败”公司,帮助企业发现内部漏洞,追踪蛀虫,不失为一条反腐良计。
B. 在一般游客看来,“人妖表演”似乎是非看不可的、最具有泰国旅游特色的项目,是这样吗?
C. 生理早熟与心理、道德观念晚熟的矛盾,自主需求与对成年人依附关系的矛盾,自主生活欲求与道德、法制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等等成为困扰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一个难题。
D.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优势的,优势在于非常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培养上还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答案]
4.C.不合逻辑,按句意,提出了多种矛盾,不能说是一个难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书法艺术旋律论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地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的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年来,书法的安排,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一直都被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铿锵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李山行草书法·第一集》
5.下面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作品蕴含着感情和其它内涵,它们都是通过作品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B.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着眼的是书法整体的跌宕起伏,起落开阖,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C.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必须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D.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艺术也是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6.最能证明“行气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行气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
B.行气的产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C.行气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局限于本行的范围,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D.行气没有包括作为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的“空白”,不能表达人世间复杂的事物和感情。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一个字的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等的变化,都意味着书法艺术旋律的根本变化。
B.书法的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诗文的感情或景色。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但从未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8.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沉的艺术都有着整体的艺术旋律,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奉为经典,就因为它堪称深沉的艺术,蕴含着优美的整体旋律。
B.宋陆放翁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由此类推,学习书法应更多地从书法以外吸取营养,而不是着眼于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
C.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其实也是对书法乃至其他艺术旋律的精彩再现,这可见各门类艺术其实是相通的。
D.书法可以从绘画的旋律中得到借鉴,同样,绘画也可以从书法的旋律中得到启发:不同的艺术门类常常可以在艺术旋律的互相借鉴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
5.C(A“都是”不当,原文的表述是“主要是”;B“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错,原文中是说“其次才是局部”,并非可以忽略;D孙子对书法的理解缺乏根据,原文中只是作类比。)
6.C(C着眼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阐述,最有说服力。A是 “行气”的来源和定义;B是“行气”的产生;D的理由不充分,“行气”与“空白”都只是“多样的艺术手段”中的两种。)
7.B(A“根本变化”不当;C原文是一个设问,以此引人思索,并非结论;D“从未”一词不当,原文是“忽略”。)
8.B(对“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的否定不当。)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第Ⅱ卷(共117分)
四、(24分)
12.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
(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译文:
(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译文:
【答案详解】
9.B(滋:滋生蔓延,形容云雾水气丰沛。注意C可能容易被误选,这里的“憾”古今异义,是“怨恨”的意思,不是“遗憾”的意思;而古义的“恨”一般表示“遗憾”的意思。)
10. C(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A.第一个“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第二个“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 第一个“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第二个“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D.第一个“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第二个“之”作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注意“之”后的“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1.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12.(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注意落实关键的实词虚词:“或”作不定代词,译为“有人”或“有时”;“则”作连词,译为“就”;“即”作动词,译为“到”或“来”。以上3个计分点,每个计分点1分。)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注意两个“其”指代的对象不一样,前“其”指代“欧阳修”,后“其”指代“山泉之间”的景观;“其实”古今异义,指“它们的实际情况”;“名”活用作动词,“取名”的意思;“而”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以上4个计分点,每错1个计分点扣1分。)
(3)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译为“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也算正确)(首先要注意全句为判断句,“乃”表强调判断;然后注意“所以”在这里表凭借,可译为“用来”或“借以”;还要注意“意”指“理想”或“情感”,“于此”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中“此”即“醒心亭”。以上3个计分点,每个计分点1分。)
(4)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注意“得以”是两个词,应译为“可以凭借”或“能够凭借”;“次”译为“后”;“其又不喜且幸欤”是反问句,其中“其”相当于难道。以上3个计分点,每个计分点1分。)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参考简析】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和积极追随者。本文作于庆历七年(1047)八月十五日,是曾巩应欧阳修之请而作的。此前,欧阳修因支持“庆历新政”而遭保守派的打击,于庆历五年被贬知滁州。他在滁州先后兴建了丰乐亭和醒心亭,命名了醉翁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作《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曾巩此文深明欧阳修以“醒心”名亭的含意,并与欧阳修的文章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予以论述。 本文围绕着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指出欧公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他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能在太平盛世中 “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题柱二首并序(其一)
陈师道
永安驿廊东柱有女子题诗云:“无人解妾心,日夜长如醉。妾不是琼奴。意与琼奴类。”读而哀之,作二绝句。
桃李摧残风雨春,天孙河鼓隔天津。
主恩不与姸华尽,何限人间失意人!
(1)诗的首句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技巧?表现了怎样的内容?(2分)
(2)结句“何限人间失意人”,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其言外之意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诗的首句以春天桃李横遭风雨摧残为喻,写明题柱女郎的悲惨遭遇。(2分)
(2)结句以反问抒感慨(1分),把诗情推向高潮,把诗境也扩大了(1分)。人间失意,大都如此,岂独这一个女郎,又何尝限于女性!(1分)显然,他自己也就是这样的失意人。(1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共6分,每小题1分)
(1)故不积跬步, ; ,无以成江海。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鹤汀凫渚, ; ,即冈峦之体势。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6)其志洁, ; ,故死而不容。
[参考答案]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8题。
别离的故事 陶然
一
那时是何等的青春年少。异国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离开它的前几天,我觉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欢喜成天在我的眉间舞蹈,连走路,也轻飘飘地几乎要飞上天去了。
一天中午,妈妈带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面店,给我点了我最喜欢吃的饺子面汤。
“孩子,你离开家,最留恋是什么?”看着我狼吞虎咽,妈妈忽然开口问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道:“我留恋的是我的学校,我的同学们。”
“家呢?”妈妈的语调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点也不留恋吗?”
“家?”这个问题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心中引起过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觉得有些愧
意,连忙补充,“家当然也留恋。”
妈妈大概也听出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默然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抬起头来问我:“你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哭?”
“哭?”我哈哈大笑了起来。“男孩子,怎么可以哭!”
妈妈笑了一笑,但我觉得好象有点勉强。我不大明白,她实在是怎么想。
离去的那天上午,我仍在兴高采烈地向邻居道别。自己一边想着,午饭一吃,我便要出发,横过太平洋,远走高飞,留下惊异的他们,心中便觉得过瘾。刹那间,我便以为自己是引人瞩目的人物,一种莫名其妙的虚荣心便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时间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边滑走,这“最后的午餐”,一下子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觉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围坐在一张桌子边,吃的是鸡粥。刚吃两口,妈妈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但却拼命地忍着,只顾低头一口一口把粥往嘴里塞。突然呛住了,我抬起头来,正想咳一下,却瞥见爸爸一边吃着,泪水却无声地流了一脸。
我怎么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声,便冲向洗脸间,在那里没命地哭了起来。就在这
时候,我才有些意识到,我这一去,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回头。但在这以前,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个错觉,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远行,去了还会回来。
但,我就象只断线的风筝,永远也回不去了。
爸爸妈妈千里迢迢跑来探我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别,竟会如此长久,当初我怎么会想得到!
我只记得,那年,当我走向海关时,送行的人们被铁栅栏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并且频频地回过头去,往人丛中寻找爸爸妈妈的踪影。
我终于见到,爸爸和妈妈正在那边挥舞着手。我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我放下手袋,无力地举起手,招了一招,连再多看一眼也没有勇气,便回头顺着人群向前流去。等我想到再看他们一眼时,我的视野已经给建筑物挡住了。爸爸呢?妈妈呢?全都看不见了。
就这样,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心顿时好象给分隔成几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半步呀!
那时,我才十六岁。
二
一整夜,雪就下个不停。清早起来,映进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的心,也象外头的气温一样,冷到零下二三十度。
她为我送行,我们漫步在雪地上,一脚踩下去,雪就涌到膝头上,阴霾的天空中,雪片
仍在不断地飞旋着飘飘而下,轻灵灵的,密麻麻的。走了一大断路,彼此仍旧一言不发;
大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惟恐一句不恰当的话,会掘开暂时还隐藏在地下的伤感的泉源。
竟然到了火车站。竟然到了开车时间。
“这就走了?”她裹着蓝白方格头巾,隔着车窗,问我。
我点了点头,不吭声。我知道,只要一开口,我的泪水酒会汹涌而来。
“还会来吧?”她又怯声怯气地问。
我又点了点头,尽管心中十分茫然,因为我知道我要走得很远很远。
火车猛然颤抖了一下。好象给铁锤敲了一下,我的心一缩,我看见她急遽地背转身去,两滴泪水似乎滴在我冰凉的心中。
在我的印象中,仿佛又一种朦胧的什么。然而大家从来没有承诺过什么,既无言,也未曾示意。
在大雪纷飞中,彼此心里都明白,这大约是最后一面了。而我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塞,原也只为说声“再见”。
三
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
但,路线已不尽相同了。人的一次来回踱步,想要准确到一厘不差地回到原地,本来就
不太可能;何况人生的变化!那五千个日日夜夜,堆积在我的生命中,为脸上皱纹的出现,开了道路。
古都的最后一晚,流泄着令人留恋的柔意。我缓缓地在大街上走着,多少心头的浪花,又重新在记忆的长河中跳出。
在情感上,他是我的兄长;在事业上,他是我的师长。当我去告别时,他无言地笑着,拿出一堆刚蒸熟的螃蟹,招呼我一起吃下。
淡黄的灯光照了下来,院子里寂静一片。我们似乎没有很多话说,也许,该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也许,要说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书籍。”这是他对我的临别赠言,我一直记得一清二楚。它屡屡阻挡了偷懒和退却的想法,尽管历尽挫折,我总算还能够维持这份兴趣,直到今天。
今天经过码头,偶然见到小贩在那里摆卖螃蟹。我的心啊,不禁又飞到了那淡黄灯光下的屋子里,飞到了五年半以前的那个寂寞的晚上。
他留我住古都的最后一晚,然而我不能,我还要回收拾行装;因为,第二天一早,我便要南飞了。
他送我到大门口,缓缓的说:“再见。”
我知道他是个很洒脱的人,加上多年来惯于走南闯北,他说再见便再见,绝不拖泥带水;但我仍听得出“再见”声中的感伤味道。
我们就这样分手了。巷子里灯光暗淡,街边没有青青的杨柳,只有一棵棵梧桐树。那些秋风吹送下的叶子,相互拍打着,怅然地在微带寒意的夜空中,“哗啦啦”地响动。
15.在作者讲叙的故事里,作者叙写了三个别离场景,试一一加以概括。(4分)
16.三个别离故事均抒发了别离的感伤和无奈,但每次离别的叙写又各具特色,试简要说明。(4分)
17. 三次别离虽顺序成文,但其间又有倒转和交错,如第一次别离,在描写了午餐的情形后又接着写十五年后父母去探望“我”,第三次别离也有类似的倒转。这些倒转与交错在表达上有何作用?(4分)
18. 文中画线的两句具有怎样的意蕴?(3分)
[参考答案]
15.一是少年时在海关和父母离别;二是青年时在冰天雪地的边塞与女友离别;
三是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在古都与知己离别。
16.第一次时间跨度最长,从“离别的前几天”写到“最后的午餐”,人物对话、神情、动作、细节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第二次只截取车站送别的一个断面,既绘景又写人;第三次主要采用叙述笔法。
17.这些倒转和交错,犹如不断切换的镜头,使再现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从而大大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
18.它们既是别时的场景绘写,又寓示着别时的心情,场景描绘里融合着浓浓的化解不开的情思。
六、(18分)
19.阅读下面一篇散文,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保险柜里的人 林彧
太阳消逝了,星星和月亮,所有的
发光体都不见了。我在黑黝黝的方
盒里,是我在冷冰冰的保险柜中……
他们说,他躲在那只保险柜中——是自己躲进去的,保险柜的钥匙和密码只有他知道。
一群人围着铁皮保险柜指指点点。有人说,早上9点时听到他谈及要打开柜子取出东西;有人说,黄昏时看见他在椅子上埋首细数一堆东西。也有人看见他在星光熠熠的旷野上,对着那灰冷的铁盒叹息,也有人听到当当的金属碰撞声,那时圆月在城市外缘寂照,世界都睡睡睡着了。
然而,他真的是不见了,翻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也找不到他——除了那只厚实沉甸的保险柜。
没有人看得见柜子里的一切,那里面藏了些什么?他真的在里头吗?为什么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打开那只灰冷而且厚重的铁皮保险柜。一群人绕着不言不语没有动静的四方立体柜研究着,思索着。
是做了亏心事,因见不得人而躲起来;是惧怕受伤为求保护因此躲起来;或是对这世界灰心了?或是背叛了这世界?每个人都多方揣测着,那个柜子里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关起来和这世界隔绝呢?是谁?谁逼他走进那暗无天日的铁皮之中呀。
我也暗暗猜想着。其实那人何必如此呢?若是不想看到悲惨的事,大可把眼睛闭上,若是不愿听到聒噪的声音,也可把耳朵堵塞。这样,不看,不听,整个世界谁也别想干扰到我。我拉开嘴角的肌肉,但那不是笑;我满口谦词,但这也并非心声。我来,我往,自由,自在——没有人伤害到我,也没有熟识我的人令我担忧——他,那人,何必把自己关起来呢?
想着想着,突然,我发现,四周的人都不见了,太阳消逝了,星星和月亮,所有的发光体全都不见了。我在黑黝黝的方盒里,是我在冷冰冰的保险柜中!
有没有人在找我?他们知道我去那里吗?他们现在柜子外作何揣测?他们将永远不会知道的,这皮相下的灵魂是如何渴望走出去遨游的。
保险柜的开启,只有柜中人才知道的,因为只有他才拥有钥匙和号码——谁能帮助柜中人走出来?谁能呢?
(1)谈谈《保险柜里的人》一文的主题思想。
(2)简析《保险柜里的人》一文中“柜中人”之形象。
(3)试析《保险柜里的人》一文的构思技巧。
[赏析参考]
都市,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一些窒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负面现象。很多文人为此转而面向传统、乡土、自然寻求慰藉,寻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静、洒脱;亦有人不再逃避,冷静地质疑都市文化。这种质疑犀利深刻,让人不得不深思现代人的生存境况。这篇《保险柜里的人》,就真实地展示了都市文明带给现代人的双重生存困境。
都市犹如一个铁柜,把星星、月亮这等浪漫之物拒之于外,一切都显得黑洞洞的。冰冷的壁柜犹如一层厚重坚冷的障壁,阻碍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冷酷地抹去了温情。隔阂、冷漠将现代人分别阻隔于一个个铁柜中,窒息了人的活力、温情、生机。“太阳消逝了,星星和月亮,所有的发光体全都不见了。”“光”代表的温暖、浪漫、色彩、亮度等都消失了,更可怕的是“四周的人都不见了”。人这一群居的高级动物,竟然成为各自为阵,“没有人伤害到我,也没有熟识我的人令我担忧”,现实的不安全感促使现代人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的障壁。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却颇含现实主义的成分,从而深刻而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生存窘态。
现实中的不安全感被“黑黝黝的方盒”关在了外边,“没有人伤害到我”,人可以自由自在独来独往,可以完全封闭在自我中。不论是因为“对这世界灰心”,还是因为“背叛了这世界”,柜中人把自己和世界隔绝,留下别人寻找不到答案。然而,柜中人真的获得安全,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吗?他真的挣脱了现实实施加的束缚吗?不然,因为他仍然“渴望走出去遨游”,他得到的只是一个没有太阳、星星、月亮一切发光物因而也就没有色彩亮度温暖的冰冷的保险柜似的“囚笼”。
现代人身陷现实生活冷漠隔膜的灰网中而不自知和一旦清醒却无处可逃的双重生存困境,赋予了保险柜这一意象双重含义。“保险柜的开启,只有柜中人才知道的,因为只有他才拥有钥匙和号码”。现代文明是人类自己一心追求和创造的,自我世界的设置更是现代人在这文明中自觉不自觉努力的结果。要想从冷冰冰的现实和封闭的自我世界中走出来,除了人类自己,还有谁能帮助得了?因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症结所在,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七、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幽默,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说幽默是润滑剂,有人说幽默是灭火器;有人说幽默是一缕春风,有人说幽默是一束阳光;有人说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品,有人说幽默是欢乐的潜台词;有人说幽默与生俱来,有人说幽默是读书下的蛋。也有人觉得搞笑也不错,那也是一种能愉悦大众的幽默……
也许,你或身边的人就是一个幽默者,你可以写出你或他的故事,这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也许,你与身边的人平时对幽默有过讨论或研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你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可能给大家带来启迪的 。
请以“幽默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