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测试试卷

2014-5-11 0:11:40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测试试卷

命题人:傅荣真 审核人:张友权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相同一组是

A.觉   境   慰   来之食  跎岁月

B.俪   高   粗  引高歌  瀣一气 

C.安   分   秘   刚自用  路蓝缕

D.劳   俸   续  绿林好汉  饥肠辘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养分  舶来品  凭心而论  知往鉴今   义愤填膺

B.渲泄   擦边球  断章取义  真知灼见  搬师回朝

C.家具  座上客  额手称庆  披肝沥胆  层峦叠嶂

D.秸秆  侃大山  披星戴月  曲意逢迎  见风驶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经过一番调节,他们之间的误会      了。

    新人,是机构改革的重大举措。

③沙漠一直     到遥远的天边。

④他一再     我们要注意工程质量。

A.消失  启用  蔓延  交待     B.消释  启用  漫延 交待  

C.消释  起用  漫延  交代     D.消失  起用  蔓延 交代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B.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

C.面对足球流氓的丑行,比利时警方以暴易暴,迅速逮捕了一批带头制造事端的不法分子。

D.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企图通过教材的修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新酒瓶装旧酒的做法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应试现状是毫无裨益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B.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D.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6下列句子的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   不久前更是一举获得国际互联网巨头雅虎公司的10亿美元投资。

②   这使中国电子商务蕴涵的巨大上级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③   创办仅6年的电子商务网阿里巴巴拥有超过数百万家企业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

④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大门打开了,无数宝藏呈现眼前。

⑤   但现实远比传说神奇。

⑥   童话里的情节,似乎再描述着今天的现实。

A.⑤④⑥③②①    B.④⑥⑤③①②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④⑥⑤②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

人的身体在到了25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一个逐渐衰老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医学上,人的衰老分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遗传基因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像程序一样控制着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包括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在基因程序中,人的寿命平均在一百二三十岁左右。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这是由于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原因,人体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了基因程序的进程而提前进入衰老,这就是非程序性衰老。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论》记载道:“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在人体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体液循环。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  

微循环下降为什么会引起衰老呢?大家知道,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是饱满、透亮、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由于缺乏活力,粘连在一起的血红细胞很难流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造成微循环下降,一方面导致氧气和营养成份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杂质无法正常排解,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和病变。   

若微循环不通畅,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微循环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则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则健康寿长。   

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人们还发现,人体血红细胞的衰老病变一般都要先于其它组织细胞的衰老病变。因此,只要观察、检测血红细胞的形态和活性,就可以及早发现和判断人体是否出现非程序性衰老以及是否出现病变。不过,在血检中能够观察和分析的红细胞,基本上都是成熟期的红细胞。因为,一方面红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生成后,必须成熟后才能进入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健康红细胞个体的晚期与中期在形态上并无大的差异,只是在濒临死亡时变硬变脆,容易破碎,最后被脾脏肝脏等清除掉。人们所说的与人体衰老病变相关联的血红细胞衰老病变形态,也指的是成熟期红细胞的衰老病变形态,而非红细胞濒临死亡时的形态。如果人体血红细胞过早结团成串、变异畸形、干瘪灰暗,起不到输送氧气和养分,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就必然造成身体的很多组织和器官呈现出衰老和功能失调的状态。许多中老年人的疑难病症实际上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7.本文称述“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其“新发现”指的是

A.人体25岁后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

B.人体的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

C.人体衰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全身微循环出现了衰退

D.人体的非程序性衰老首先源于体内血红细胞的衰老

8.第二段引用了《素问·五脏生成论》,体味语意,对此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论述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着直接关系。

B.铺垫下文,说明器官只有得到健康的血液供应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C.承接上文,援引古例,说明并引出后面关于微循环基本概念的解说。

D.铺垫下文,间接地引出关于血液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的论断。

9.阅读二、三段,关于血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血液是使人体各个器官能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条件。

B.血液是直接参与人体内传递信息、交换能量的体液。

C.血液的作用是供应氧气营养以及代谢废气废物。

D.血液是导致人体微循环下降、引起衰老的主要角色。

10.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延缓人体的老化速度,那么就有望防止非程序性衰老。

B.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和病变的基本原因是微循环下降。

C.如果消除了人体的微循环障碍,则意味着消灭了各种病之源。

D.如果维持了血红细胞的正常功能,就能够防止许多疑难病症。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庄暴见孟子

                    《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曰:“?”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1.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暴以好乐     :告诉      B.好世俗之乐耳    :只是

C.举疾手頞而相告曰   : 收紧    D.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诸侯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保民而王,莫能御也  ②今之乐犹古乐也

B.①今王鼓乐此       ② 有复王者曰

C.①可得闻        ②然后快于心

D.①不与众         ②以若所为,求所欲

13. 指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今王鼓乐于此

A.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B.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4.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 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 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 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董大①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1)这首诗的体裁是    ,作者与岑参并称“高岑”,都是   派的代表。(2分)

(2)前两句描绘的意境如何?有什么作用?(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题,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一撮泥土

               亨利·范·戴可

从前,在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泥土。说来也不过是普通的粘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却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所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头顶上,在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沐浴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粘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
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一天,粘土发现它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一铲下去,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铺着石块的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但它并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心里在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折磨痛苦却又不算什么。粘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面,然后便是一番搀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某种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这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粘土坚决相信,只要它能耐心地等待下去,总有一天它将得到重酬。
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运转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缚捏在一起,所以尽管它经历一切眩晕痛苦,但它觉着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灼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但整个期间,粘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要么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要么便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最后烘焙完毕。粘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水虽不深也不很清,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的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粘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才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成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才感觉到自己既不可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报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自此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是什么它弄不清,但灰黄粗糙,样子难看——也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粘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但是过了不久,粘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这样就在它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变化终于开始到来。某种东西在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毫不理解,也不懂这意味着什么。
一天,粘土又被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它多年的梦想这回终将实现了。它在世上的确是有所作为的。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于是,它便向它身旁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粘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答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颗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芯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乃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这时粘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因为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选自《英美近代散文选读》)

18.一撮泥土从普通的粘土到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后,经历了种种磨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泥土所经历的磨难。(4分)

19.一撮泥土被制造成一只普通的花盆后,先是对制造者抱怨,后来又对制造者感谢,它抱怨什么?感谢什么?(4分)

(1)    抱怨的是

(2)    感谢的是

20.文中多次描述了粘土的心理活动,请简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1)“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2)“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

(3) “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2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泥土”象征“人生”,借助泥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全文内涵深蕴,发人深省,启人智慧。

B.文章第二段写树木在明媚的春光里讲述它们的光彩、荣耀,与泥土的长久被埋没形成对比,突出了泥土渴求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

C.文中“无名的制造者”和百合的“移植者”、“养护者”帮助泥土最终实现了远大的理想。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含哲理,运用泥人手法,写出了泥土由空虚到坚定、由失望到喜悦的过程。

E.文章的开头写泥土对自己挤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坚信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结尾写泥土的愿望终于实现,前后照应,构思巧妙。

六、(12分)

22.某市即将举行“诗骚情韵”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感情强烈,富有文采。(40字左右)(5分)

                                       

                                       

                    。下面请欣赏诗朗诵《将进酒》……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将文中缺漏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2分)

□□

(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分)

24.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字是为了表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请你从“张丹枫”(武林高手)“钱谦益”(学者文人)“洪森”(政治家)三个人名中选取一个,替其取个字,并阐述其含义或理由。(3分)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苏轼《密州出猎》

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如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但愿年年不出兵,官兵皆作农夫老。(清·方登峰《霜迟乐》)

羌官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据中新网3月19日电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三周年即将来领之际,美国各地纷纷举行反战活动。

据一个名为“和平正义联盟”的反战组织在网站上公布的材料称,在3月18—20日这三天全美将举行500多个以反战为主题的活动。其中有著名的“反战母亲”辛迪·希恩出席一场名为“现在就让他们回家”的音乐会,并将发表演讲;著名的音乐人美国的REM摇滚乐团主唱迈克儿·斯蒂普,洛福斯·温莱特和BrightEyes乐队均将参与演出。更有不少民众在举行反战游行时要送棺材给拉氏。

请以“征战/反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命题人:傅荣真 审核人:张友权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D

2. C(A凭-平;B渲-宣;D驶-使。)

3. C

4. D(A应改为“毋庸置疑”;B“当仁不让”指面对应该做的事,就应感承担,决不推让;C“以暴易暴”指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变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依然没变。)

5. D

6. B

二、(12分,每小题3分)

7. D(联系全文,D项既是人们对人类衰老之谜不断探索的最新发现,又是对人类衰老之因的深层破解。其余各项则只是关于人类衰老的一般现象或常识介绍)

8. B(对引文的理解较自然贴切。A错在论述后面的内容;C错在“说明”;D错在“引出”和对第二段段末“它”的指代义的理解,“它”指代的对象应是“微循环”)

9. D(偷换概念,导致人体微循环下降、引起衰老的主要角色是血液中的血红细胞)

10. C(以偏概全,不当推断。文中医学家的话虽然强调了微循环与疾病的重要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微循环障碍是所有疾病唯一的根源)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D

12.C

13.C

14.A(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制造议论悬念。)

第Ⅱ卷(共108分)

四、(20分)

15.略(见教参)

16.答:(1)七绝(绝句)     边塞诗

(2)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落日黄云,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一片。意境荒寒壮阔(或荒凉悲壮)。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凄凉悲苦之心境。荒寒壮阔(或荒凉悲壮),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的心境。 (评分标准:画面描摹1分;意境概括1分;烘托情感1分。注意:画面摹写意象少于三个不给分,无情感具体表述不给分。)

17.(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分)

(2)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分)

(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空一分。错一个字,该句不给分)

五、(18分)

18.(1)被装上车经历崎岖的路,(2)被搀和,捶打,搅拌,践踏,(3)被放到旋盘上旋转,(4)被烈火烘焙,(5)经凉风冷却。

六、(10分)

22. 略

23.(1)答“年轮”“纹路”“纹理”等

(2)    能互换。理由:①“凝聚”与“压缩”、“承载”与“记录”互相对应;②“压缩”与树木年轮的特征相符合,“承载”与“书本”、“文字”的特征相符合。

24. 略(备注:张丹枫为《萍踪侠影》中人物,字无痕;钱谦益,字受之)

七、(60分)

25.作文 (评分标准参看高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