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4-5-11 0:11:41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

      命题: 朱 麟    审校:张丁乙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0分+40分(文科考生加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30分钟(文科考生加试题考试时间)。所有答案均要写在答卷纸上。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福 尺 意  高气扬  上谈兵

B.傲  负 名 呱呱而泣  恶不悛

C.渎  怠 子 浑身数  不一顾

D.敌  遒 干 疾风草  刚挺拔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组是

A.浸(zì)  (jì)觎  (kuí)丑  (qìng)竹难书

B.(jī)形  妊(chén) (zhào)祸  如(yuán)大笔

C.桎(gù)  (xiāo)勇 (pī)漏   (zhì)风沐雨

D.(jīng)米 联(mèi) (pēi)胎  暴(zhěn)天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麻烦,自然就会懂得为人    之道。

②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原则,或急功近利,或取媚世俗。

③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近几年,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A.处世 侵袭 蜕化        B.处事  侵蚀 退化

C.处世 侵蚀 退化        D.处事 侵袭 蜕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倡导科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舞弊现象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B.要培植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有效打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的“资金贩子”。

C.宿迁的房价已普遍逼近每平方米3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的一期足足涨了每平方米500元:宿迁楼市的这种涨幅甚至让徐州、淮安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

D.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以无数匹马的重复为主题,以寥寥几笔线条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和几棵孤单的树为背景,形成背景与主题简繁的强烈对比,这正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提出,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人人群比重,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新分配格局。

C、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的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民间活态文化像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与自然就是一个整体,这正是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精神。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用巨额的时间白银换来的,用我们漫长古老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只不过我们还没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着消失。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联系。

——选自《承传活态文化》

6.下列对“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该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该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8.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变化。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前者强势文化对后者弱势文化的侵蚀。

C.加强各民族多元化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三、(9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天下轻於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可谓士矣。

                      (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

注释: ① 豫让:春秋时晋国贵族智伯的家臣。②公孙弘:齐国孟尝君的家臣。 ③从:通“纵”,即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 ④不侵:即士义不可侵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汤、武,千乘也,而士皆之。   归:归附

B.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      报:报答

C.立千乘之义而不可        凌:凌辱

D.而因欲以寡人犹可乎?      难:与……作对

11.文中“而欲丑之以辞”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故羊易之

C.敛赀财送其行 

D.久之,能足音辨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时的君主,只重视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一旦得到土地就高兴,但他们却轻视人才,即使得到了士人,也并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孰轻孰重。

B.孟尝君主张合纵,公孙弘建议先去观察秦王是否是个能称帝的君王,如果是个庸君,再合纵也不迟,孟尝君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C.范氏、中行氏被灭掉以后,作为其门下的豫让并没有采取行动,他的朋友不解,豫让解释说是众人养活他的。

D.公孙弘出使秦国,秦王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公孙弘义正词严,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可以称得上一个士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4分)

四、(24分)

13.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4分)

②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3分)

③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白云泉①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①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⑴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

⑵本诗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说。

答:                                  。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己所不欲,            。(《论语》)

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礼记》)

⑶天行健,           ;地势坤,         。(《易经》)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五、(18分)

16.请将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概括出来,不超过25个字。(6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们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17.模仿下面这节诗的形式,表达你对“友情”或“理想”的感悟。(可以不押韵)(4分)

  时  间            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是夹卷着冰雪的风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染白我们青春的额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是一道湍急的江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淹没我们生命的行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精华,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我校校训“见贤思齐”的妙处。(8分)

                                    

六、(22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2分)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雷抒雁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有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⑥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⑦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⑧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⑨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的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要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⑩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选自2006年3月25日《今晚报》)

19.文章一开头说,“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请用简洁的语言,对第①②两段中所描绘的“乡村”的特点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6分)

                                  

20.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妙在哪里? (4分)

                                 

21.(1)第⑤段中写思念乡村的种种人有什么作用? (2)第⑧段中举长治的八义镇为例有什么好处? (6分)  

                                   

22.从全文看,作者对建设新农村有着怎样的思考?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2分)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两白银,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十万平方公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说他亲自参与了的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百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像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19.选文第一段交等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交代这些特点有何作用?(4分)
                                      
 20.文本语言具备了传记文学应有的若干特点,请列举出三个方面。(6分)
                                      
 21.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具体作用。(6分)
                                      
 22.苏东坡为了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6分)

                                     

 

七、文科加试题(文科考生必做,理科考生不做)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40分)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23.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4分)
 24.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6分)
 2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26.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9分)


 27.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8.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9分)


八、作文(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爷爷看见了,急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窗外是美丽的玫瑰花园,小女孩果然笑逐颜开了。爷爷说:“孩子,不要开错了窗户。”

体验这则材料,你一定有话要说。请自拟作文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试卷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  2、B  3、C

4、C(“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可改用“望洋兴叹”)

5.B(A“不采取紧急行动”赘余;C “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D项中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应该为“完成了……的工作”。)

二(12分,每小题3分)

6.C(题干为“对于许多民族”,C项误解为“每个民族”,以偏概全)

7.A(各种传统文化中既包含非物质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

8.D(根据3、4段文意可得A不是原因是条件,B是实质,C是文化消亡流变的原因)

9.C(A错在“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与元化的趋势”,B错在“文化交流往往是前者强势文化对后者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D错在“定能免于失传”)

三、(9分,每小题3分)

10.B 报仇

11.B (A因为B 用C来 D凭)

12.C ( “众人养活他的”,理解错误)

四(共26分)

13.(10分)

①所以士人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争”,进谏1分;“辞”,避免1分;“是”,这样1分,全句翻译通顺1分)

②我寒冷的时候他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他也不给我食物吃。(“衣”“食”作动词1分;“不我衣”“不我食”宾语前置1分;全句翻译通顺1分)

③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善”作动词,与……友好1分,“谕”表明1分;补充出“向孟尝君”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虽然天下比不上人的生命宝贵,然而士人愿为别人而献身。为他人而献身的人,是这样的可贵啊,但不被他人了解,用什么方法使他们彼此融洽呢?贤君定要了解士人,士人因此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在那时,智伯、孟尝君能了解他们。世上的君主,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就高兴,四方的人都来庆贺,但他们得到了士人,却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这是不知道孰轻孰重啊。

商汤、周武,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君,然而士人都归附于他。夏桀、商纣,是大国天子,然而士人都离他而去。孔子、墨子,都是平民百姓;万辆战车的国君、千辆战车的君王,不能同他们争士人。由此可以看出,尊贵、富有、力量强大不足以招来士人,君王一定要自己知道这个道理然后才可以招徕士人。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是多么让人迷惑啊,你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诸侯灭掉他们后,然而你并不为他报仇;轮到智氏,你却要为他报仇,什么原因?” 豫让说:“我将告诉你其中的缘故。范氏、中行氏,我寒冷的时候他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他也不给我食物吃。而且当时让我与众人一起供养。(他们)像对待一般人一样畜养我,我也就像一般人样侍奉他。到了智氏那里却不是这样,要出去就把车给我乘,在家里就丰厚地供养我,广众之下,一定要对我施加礼遇,这是对待国士一样的礼遇来畜养我,我也要想国士一样侍奉他。” 豫让,确实是个国士啊,而且还有把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想法,又何况是对于中等的人呢?

  孟尝君倡导合纵,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去秦国观察秦王,如果秦王是个能称帝的君王,您也许要成为他的臣子都还不可能,哪里顾得上用合纵策略和他对抗呢?如果秦王是个平庸的君主,您用合纵策略跟他对抗也还不迟。”孟尝君说:“好,我就请您去一趟吧。”公孙弘答应了,他带着十辆车子到了秦国,秦昭王听说后,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公孙弘拜见了秦昭王,昭王说:“孟尝君的薛地有多大呀?”公孙弘说:“百里。”昭王笑着说:“我的国家,土地纵横几千里,还不敢凭此与人作对。如今孟尝君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就要凭这与我作对,能行吗?”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喜好士人,您不喜好士人。”昭王说:“孟尝君怎样喜好士人呢?”公孙弘回答说:“坚持做人的准则,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得意时不愧做人君,不得意时不肯做人臣,像这样的人有三个。善于治理天下,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其主张如果能被采纳奉行,能使君主称王称霸,像这样的人有五个。拥有万辆战车的雄君,侮辱了这使者,使者退而自杀,也定能血溅王衣,就像我这样的人有七个。”昭王笑着道歉说:“客人何必这样呢?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小心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公孙弘答应了。公孙弘可说是不可侮辱的人了。秦昭王,是大国的君王,孟尝君,是只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公孙弘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而使大国不可辱,可称得上是个士人。

14、(8分)⑴同意。(1分)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1分)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1分)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2分)

⑵用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2分)意在象外,理趣盎然。(1分)

15、(6分)略

五、(18分)

16、(6分)答:语文“人技”、“人格”、“人生”三重教育境界(3分)教给学生真善美(3分)。

17、(4分)         示例: 友 情

              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

              会拂去我们眼角的泪痕;(2分)

              友情是一抹明媚的阳光,

会照亮我们孤寂的心房。(2分)

18、(8分)内容上:“见贤思齐”的意思是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2分)这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也是今日宿中学子的言行准则。(2分)

  形式上:这则校训语出《论语·里仁》,可谓师出有名;这则校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这则校训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六、(22分)(一)19.古老而质朴自然、生活丰富而充满诗情画意、饱含喜怒哀乐之情。 (每一小层2分,意思对即给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0.乡村喂养(或:滋润、发展壮大)了城市。   运用拟人,形象地阐述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把抽象的事理写得具体可感。 (每一问2分。意思对即给分)

21.(1)通过写为这些人医治创伤,写出了乡村的大度、厚道、善意、温情和真诚。

(2)事例典型而为人所熟知,有力地说明了古老村落保留着深厚的宝贵记忆,是有力的物证。

(每一问3分,意思对即给分。)

22.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但不能损伤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要搜集、整理和保护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

(每一分句2分,意思对即给分。)

 六、(22分)(二)19.(共4分)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环境,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2分)交代这些方面的特点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和创作大量作品埋下了伏笔。(2分)
  20.(共6分)(1)平实;(2)准确;(3)概括;(4)大量使用数字,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21.(共6分)(1)五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用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
  (2)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被他劝回。用以说明苏东坡有一定的影响力。
 22.(6分)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力劝富豪,稳定人心;不顾身份,请求援助;表奏朝廷,加强堤防。(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以民为本。(2分)

体现了一个封建士大夫(或知识分子)心忧百姓的良知。(1分,本答案为开放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七、(40分)

23.(4分)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24.(6分)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2分),都参与创造和建设(2分),都具有温情和人性(2分)
  25.(6分)D(3分)F(3分)
  26.(9分)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9分)
  27.(6分)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
  28.(9分)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一点给3分)

八、29.作文(60分)参照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