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4-5-11 0:11:41下载本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顶似的肚子分成了好多弧形的硬片。(qióng)

  B.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立刻又把腿缩回来,因为这一碰引起他浑身一阵栗。(zhàn)

  C.捧着思绪,捧着那一叶“舟”,我忍不住向他倾诉:如果可以,我好想永远留在家的港湾,宁愿放弃海底丰富的宝藏。(piān)

  D.当我们面对面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里德时候,我们就是在照镜子;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都那么滞而朦胧。(ái)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

   B.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C.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D.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孕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简约的形象中来。

3.根据语境,选出正确的一项 (   )

 (1)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了。

 (2)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酱”, 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了。

 (3)“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了。

 (4)(阿Q)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了。

 (5)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__________。

A.悚然、欣然、赧然、肃然、凛然、泰然  

B.欣然、悚然、肃然、凛然、泰然、赧然

  C.肃然、赧然、凛然、悚然、欣然、泰然

  D.肃然、赧然、凛然、欣然、悚然、泰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8月23日上午,中俄联合军演进入第三阶段,中俄海空军部队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举行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海上封锁作战演练。

B.经济适用房具有政策保障性质,须严格套型面积,政府应从源头上进行审批管理,防止“别墅化”“富人化”现象的发生。

C.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地区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经济纠纷引起的民事、刑事案件不断发生。

D.专家指出,要遏制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既要依靠电视工作者的自律和社会大众素质的提高,也需要监管部门更熟练地运用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运作规律,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水平。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材料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会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会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

   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闪耀着古往今来的先贤们的思想光辉,字里行间也总会透出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与奋斗。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也主要是引导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在性质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充满思想与个性的人文知识,所期待的是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

   与思想性相呼应,人文学科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个人见解。这里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而是指教学内容本身含有的主观色彩,比如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等;同时也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理解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时都必然带有的个人观点或感受。这种主观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得到承认甚至加以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它不应该追求唯一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人文学科教学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特殊的美感——知识教学的螺旋性,这也是其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人文学科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它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反复陈述主要的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应遵循这一基本特点,不要追求“直线效果”而急于求成;但是,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点,就认为人文学科教学可以不追求科学的逻辑的力度。因为,没有逻辑的教学不可能是美的教学。我们在阐述“螺旋性”时应更强调其“螺旋漩涡”的形成和链接,更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更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人文思想,感受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能真正陶醉在人文世界之中。

                  (节选自《教材·教学·教法》2006年2期)

5.下列对人文学科知识教学的“螺旋性”本质解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与自然学科教学有显著区别。

   B.教学的“螺旋性”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C.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不追求“直线效果”,不急于求成,但也追求科学的逻辑力度。

 D.教学的“螺旋性”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

6.对“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的相关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的把握的基础上的。而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这是处处体现思想性与个性的。

   B.这个结论是从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发出来的。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教育,而实现这个目标,则必然要借助于教学内容,这就把情感能力与思想性联系起来了。

   C.实现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需要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而这又是积极的情感参与的结果。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不断参与中,在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中,才能实现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人的情感才更趋于丰厚。

D.这个论点是说人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先教会学生思想,让他们的思想深刻起来,然后才培养起他们丰厚的情感能力。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是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

   B.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地方。

   C.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个人见解,甚至是不一般的个人偏见也应得到承认甚至鼓励。

D.结果不求唯一,答案丰富多彩,是人文学科的显著特点,也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8.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千道万,人的健康情感培养是文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B.文科教学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

C.对文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自然学科教学的标准来评价。  

D.文科教学要努力克服无序反复的毛病,追求自身的逻辑性。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原   才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皆是也,有一二贤者且智者,则众人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日:“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其位,彼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反谢曰“无才”,谓之不,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睹已。

                  (选自曾国藩《求阙斋集》,有删改)

[注]一命: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之而受命焉      君:尊重

  B.其民也皆以义        风:引导,教化

  C.谓之不,可乎        诬:欺骗,不真实

  D.非所睹已          逆:违背,反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尤智者,所君尤众           B. 彼心之所向

   犹且从师而问              以旌所为

  C.不克己之所向,转移习俗        D. 反谢曰“天才”

   愿十五诚请易璧             其称文小其指极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论证人才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  ②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③ 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其位          ④ 辄曰天下无才

  ⑤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    ⑥ 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风俗的淳厚与刻薄由杰出人才的志趣向往决定。平庸懦弱的民众很多,可以通过贤能而明智的人影响他们。

   B.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在位的君子们白白地占据着高位,“不克以己之所向”,去陶冶同一个时代的人,而反过来推却说没有人才的行为。

 C.作者认为,对移风易俗,陶冶并造就一个时代的人才这一问题,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有责任,并不只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的事。

D.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有古代的君主治理天下时“道一而俗同”的盛况和当今居高位者不能识才的对比,有不同的人才产生不同的影响的对比等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顿,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  

诗的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 “旅游谁肯重王孙”。这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上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从(一)、(二)题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则取第(一)题记分)

(一)

(1)娥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发青溪向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二)

(1)信知生男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2)舍南舍北皆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3)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贾平凹书画集》自序  贾平凹

  ⑴这一本书画集,书多画少,可以说是本书法集,收辑了近几年所写的一部分,但我却是从六岁起至现在几乎天天在写字,以字活人的人。如果在古时,一个写字的人是不会出一本书法集的,他们的任何一位也比我在这本集中的字写得好,然而现在,我却是书法家,想起来委实可笑。苏东坡是我最向往的人物,他无所不能,能无不精,但他已经死在了宋朝。我的不幸是活在了把什么都越分越细,什么里都有文化都有艺术的年代,所以,字就不称之为字,称书法了。食之精细,是胃口已经衰弱,把字纯粹于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学养已经单薄不堪。越是单薄不堪,越是要故弄玄虚,说什么最抽象的艺术呀,最能表现人格精神呀,焚香沐浴方能提笔呀,我总是不大信这个。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

  ⑵我喜欢写字,是我从事着写文章的工作不能不写字,没有当兵的不爱武器的。我坦白招来,我没有临习过碑帖,当我用铅笔钢笔写过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后,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所(a ),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所(b ),(c )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如果我真是书法家,我的书法的产生是(d )的,无为而为的,这犹如我去种麦子,获得了麦粒也获得了麦草。

  ⑶有人说,书法必须是毛笔创造的。这话若被肯定,那么,我的字被书法了是八十年代的中期。那时,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不能收拾。毛笔和宣纸使我有了自娱的快意,我开始读到了许多碑帖,已经大致能懂得古人的笔意,也大致能感应出古人书写时的心绪。从那一阵起,有人向我索字了,我的字给许多人办过农转非、转干、调动的好事,也给许多人办过贿赂、巴结、讨官的坏事,我把我的字看得烂贱如草,谁要就给谁写,曾经为吃得三碗搅团写过一大卷纸哩。

  ⑷但是,被人索字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灾难,我家无宁日,无法正常的读书和写作,为了拒绝,我当庭写了启事:谁若要字,请拿钱来!我只说我缺钱,钱最能吓人的,偏偏有人真的就拿钱来。天下的事有趣,假作真时真亦假,既然能以字易钱,我也是爱钱的,那我就做书法家呀!

  ⑸在我有了做“书法家”的意识,也可以说有了‘书法家”的责任,我认真地了解了当今的书风。当今的书风,怎么说呢,逸气太重,好像从事者已不是生活人而是书法人了,象牙塔里个个以不食烟火的高人自尊,博大与厚重在愈去愈远。我既无夙命,能力又简陋,但我有我的崇尚,便写“海风山骨”四字激励自己,又走了东西两海。东边的海我是到了江浙,看水之海,海阔天空,拜谒了翁同龢和沙孟海的故居与展览馆。西边的海我是到了新疆,看沙之海,野旷高风,奠祀冰山与大漠。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在这两个海边的日日夜夜,当我每一次徘徊在碑林博物馆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前,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

  ⑹我最清楚不过,我的书法是缺乏基本训练。我也明白,我的书法多多少少借助了我在文学上的声名,但我想,这和那些领导的题字还是两码事吧,所以,才敢于让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

  ⑺但我仍坚持,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我也不要书法家。

                        1998年3月5日

16.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二段中a、b、c、d四处括号内。(3分)

   理解  了解  便在  也从  附带  附属

答:a                        

17. 本文第一段中写道“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其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8.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5分)

答: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又坚持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

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达?(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6分)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贾平凹书画集>自序》所体现的一两个艺术观点。

(2)试谈谈《<贾平凹书画集>自序》的语言特色。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曾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蔡志忠的这段话给你什么启迪?请以“酸与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文答卷

第1卷(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文本框: 班级: 考室号: 学号: 姓名: 第II卷(114分)

13.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一联(6分)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任选一题)

 (一)

(1)娥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夜发青溪向三峡        

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二)

(1)信知生男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2)舍南舍北皆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3)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

座位号:

16.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二段中a、b、c、d四处括号内。(3分)

   理解  了解  便在  也从  附带  附属

答:a                        

17. 本文第一段中写道“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其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8.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5分)

答: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又坚持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

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达?(5分)

答:                                   

                                       

20.文章赏析(16分)

题目:

21、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0

1000


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参考答案)

1、D dāi

2、D蕴蓄

3、 C

4、A(B缺谓语,应为“严格控制套型面积”;C“地区”后缺少介词“由”D缺宾语,“低俗化”后应加“趋势”)

5、B

6、D

7、C

8、D

9、D(预先)

10、A语助词/兼词“于之”(B他的;C拿;D却)

11、C(③④不是)

12、C(“下至百姓”错误)

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凡是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凡是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13、(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2)凡是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凡是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

(3)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

14、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踬,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宿”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昂,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其源盖出于此。

  诗的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为什么呢?原来橘柚是南方特产,其味甘美,相传“逾淮北而为枳”,枳则味酸。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象,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王孙,本指隐者,汉淮南小山作《楚辞·招隐士》,希望潜居山中的贤士归来,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也借指游子。这里是诗人以王孙自比。诗人游宦他乡,羁旅湘江,虽抱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看重,所以说,“旅游谁肯重王孙”。这两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一从橘柚见意,一能巧用典故,一为直书,一为反诘,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联系上联来看,写景抒情虽各有侧重,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相互融浃的。上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1)末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所遇到的情况却是“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2)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已。3)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划线处每一点2分)

15、

(一)(1)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二)(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战国策·齐策》)

16.a了解    b理解   c也从    d附带

(“汉字的象形来源”是知识性的,所以用“了解”;对“汉字的间架结构”则需揣摩玩味,所以用“理解”;表并列和来源,因而用“也从”;“附属”侧重于归属,“附带”侧重于“顺便的”“非主要的”。)(填出两个给1分,填出三个给2分,填出四个给3分)

17. ①(联想)类比的手法。(2分)②含义是指某些所谓的艺术家学养单薄,便故弄玄虚,玩弄概念,以图让别人膜拜,(1分)其实他们自己心中明白自己的作品内容单薄、思想贫乏,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1分)

18. 因为“两海”与西安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给我的生活(2分)让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我”有了根基和底气,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1分)从而让我能去掉“逸气”,拥有 “山风海骨”和博大厚重。(2分)

19.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什么都往文化上靠的不满,(3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艺观和人生价值观--根于生活、一任自然。(2分)

 20. 赏析要点提示:(1)①艺术来自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关;艺术工作者需要万事万物的滋养,艺术工作者不能“不食烟火”,而应体察生活、社会与自然,这样,才能去掉“逸气”,拥有“山风海骨”和博大厚重。②艺术工作者需要学养,艺术工作者不应故弄玄虚,玩弄概念,来掩盖自身学养的缺乏和作品内容的单薄、思想的空虚。③艺术应当发乎性灵,出于自然。(2)①朴素鲜活;②幽默而微讽;③极善炼字炼句;④简约之美,韵味深长。)

鉴赏示例:

(1)艺术之花需要滋养――简析《<贾平凹书画集>自序》的一个艺术观点

在这篇序言中,作者表达了对当今“书风”乃至艺术风气的不满,体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艺术工作者需要生活、文化与学养的滋养。

作者先表达了自己对在当今“什么里都有文化都有艺术的年代”,因学养单薄而故弄玄虚的不满,再指出当今的书风“逸气太重“,远离了生活,也便使“博大与厚重在愈去愈远”。为避免这一问题,永葆艺术生命,作者便以“海风山骨“四字自我激励,“又走了东西两海”,拜谒文化胜地,饱览自然宏阔。

这就意味着,在作者看来,艺术工作者需要有深厚的学养,而不应故弄玄虚,玩弄概念,以此来掩盖自身学养的缺乏和作品内容的单薄、思想的空虚;艺术来自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关,艺术工作者需要万事万物的滋养,不能“不食烟火”,而应体察生活、社会与自然,这样,才能去掉“逸气”,拥有“山风海骨”和博大厚重。

(2)谈谈《<贾平凹书画集>自序》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呈现出作者散文一贯的鲜明特色。

第一,极善炼字炼句。贾平凹向来善于从纷繁世象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以运一当十、举重若轻的非凡功力,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文中的“什么里都有文化都有艺术的年代”“把字纯粹于书法艺术”“我的字被书法了”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二,呈现朴素之美。本文记人写事,议论抒怀,不“鼓劲”“使气”, “当今的书风,怎么说呢,逸气太重,好像从事者已不是生活人而是书法人了”,大量类似的语句不是浮艳华美的套语,而是自然生发,准确传达当下的感悟体验,无雕琢之痕,无矫揉之态,洗净铅华,让人感受到自然朴素之美,(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正所谓“寄至味于淡泊”,深得中国古典文学中“通脱”之旨。

21、(依照2006湖南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