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4-5-11 0:11:41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生答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进行,否则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顾/涨  样/ 棱两可  沙俱下/古不化

B.扎/钱  未/ 称心愿  对如流/运而生

C.阑改  提/ 而不舍  字斟句/真知

D.岸/防  难/虎作伥  故态复/海誓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阵   关注  惯用语  亟需纠正  暗度陈仓

B、喝彩   揖拿  挖墙脚  礼尚往来  声名鹊起

C、宣泄   分账  打圆场  食不裹腹  彬彬有理

D、思辨   宫阙  捅娄子  各行其是  挑肥拣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B、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席之地,也在情理之中,可个别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D、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晏殊独坐在晃动昏黄灯光的书房,双目微闭,口中缓缓吟出:“晚雨微微,待得空梁宿燕归。”一副身处太平世道的闲适自足神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检方在以贪污罪起诉马英九之后,马英九13日18时举行记者会,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并决定参选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B、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朋友之间能够更快更好地交流。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环节。

D、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B、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C、东家说:“我家地里杏树上有一窝斑斑,(斑斑,方言,即斑鸠)你看那树上斑斑乱飞,怕是有孩子在摘杏儿呢。”

D、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许多学生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湖湘文化是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动力。近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经世致用”,即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一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湖湘文化以此为哲学依据,因而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由此可见,“湖湘文化主要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一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

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来说,环境较艰苦,信息较闭塞。然而,环境的艰苦,锻炼了湘人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闭塞,培育了湘人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而从时间看,楚人本含古蛮族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文化性格的湘人就在这特殊土壤中应运而生。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则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其合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即此之谓。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和“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6、下列有关“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具有生猛活脱之性,又富于正义感和向群性,从而使湖湘文化具有了“淳朴重义”的独特文化精神。

B.“二者融贯”,说的是“临难不惧”和“视死如归”的湖湘文化所独有的精神特色,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

C.由于具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湖湘文化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D.湖湘文化的“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的形成,与它崇尚“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哲学理念密切相关。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最后一段中所说的“诸多因素”的一项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与英雄主义相结合。

B.“前有大泽,后有重山”的相对艰苦、闭塞的独特的生存环境。

C.古蛮族的血统使湘人保有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D.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融合。

8、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文化的核心是人”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表演出色,湖湘文化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B.“湖湘文化的主要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C.楚人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D.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活动。

9、下列对“湖湘文化”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备受关注,与湖湘人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深远影响密切相关。

B.“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是湖湘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湖湘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湘人的代表性人格。

C.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保有与融会,既“深湛古学”,又“不为古学所囿”;既“接受中原文化”,又“风气自创”。

D.以“人极”为哲学依据的湖湘文化,培育了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乎貌      溢:表露

B.动乎其言,而乎其文,      见:看见  

C.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乡党:同乡

D.将归益其文            治:研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充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②浴乎忻,风舞雩,咏而归

B、①入周公、召公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于水见黄河之大深         ②示赵弱窃也

D. ①偶然得之,非其乐         ②得无教我猎虫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D、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四、(24分)

13、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3分)

答: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3分)

答: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4分)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2分)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3分)

答:

15、填空(6分)

(1)《雷雨》是____ __ (作者)的重要话剧之一,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       

(2)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既有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如:苏轼《赤壁赋》中的“         ,水波不兴。”也有慷慨、悲壮之风,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           。”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当然也少不了离愁、忧怨、伤感之风,如秦观的《鹊桥仙》中的“          ,便胜却人间无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田园哪有风光美

                 刘红旗

(1)一次聚会上,唯一来自农村的我突然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一大群我深深仰望的城里人纷纷问我,农村的空气有多新鲜,农村的天空有多湛蓝,农村的野菜有多淳香,甚至有人想去租种一片土地……他们对农村的田园生活“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神情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

(2)一心向往都市生活的我被一群生活在都市的人向往着,我仿佛是从桃花源走出的那个渔人

(3)而我这人偏偏心笨嘴拙,直来直去实打实一句:你们有谁愿意去农村住一辈子?像是给本已熊熊燃烧的火焰泼了一盆冷水,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长吁短叹:短暂的小憩尚可,长期的居住不行。

(4)对田园生活的倾心,不过是对令人身心疲惫的都市生活的一种厌倦和回避的自然流露,而绝不是否定与放弃!正如农村的新鲜空气、湛蓝天空和淳香野菜是植根于落后贫穷和苦难的土壤,都市里的紧张浮躁和喧嚣的背后链接的是便利繁华和舒适,忙碌和辛苦是享受和挥霍的成本也是代价,追名逐利是过程也是结果,他们当然不会为了一片蓝天几缕白云小桥流水斜风细雨一时冲动而拒绝荣华富贵和车水马龙。

(5)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能把这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到城里去,他们绝不会俯首屈身长途颠簸到乡下来,哪怕只是片刻的停留,这种判断远远不似在鱼和熊掌之间进行的选择那样艰难。这简直是一定的,因此我也暗自庆幸,这些东西不会被都市掠夺走,真是我们农村的一大幸事。古时有个笑话,媒婆为一家女儿寻找婆家,一个小伙子貌美而家贫,另一个则是家富而面丑,这家小姐羞羞答答地说,那就白天去富家吃饭,晚上在穷家睡觉吧。

(6)都市人何尝不是如此,一方面拥有现代化的各种先进设施,穷奢极欲,一方面心里却又梦想占有农村的恬淡和宁静。两者都是所欲,于是陷入又一轮的不能兼得的遗憾和迷茫,徒增烦恼。

(7)原来,貌似放松身心的优雅活动的深处,隐藏着的竟是都市人的贪婪,所谓纵情自然愉悦山水,也不过是做一次心情的奖赏和刷新,为进入下一轮争名夺利的熙熙攘攘所做的刻意调整和精心准备。

(8)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面前,你对突然感到的美不胜收心驰神往,其实这是一种心境为环境所转换的最原始最本能的审美体验,山水云烟花草树木,不过是激活你内心美感的那只鼠标的轻轻点击,是唤起你内心情趣的那声悄悄暗示。足先有你放松的心才有山水的美丽,而非是因为山水的美丽才有你心灵的放松。真正美丽的是你的心灵,而非山山水水本身。明代有一位文化大师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设若在此时此地,你接到上司下达任务的电话,或是收到下属汇报工作的请示,这些公务的纷争一旦侵入你的心里,山水便非山水,风光亦无风光了。

(9)田园哪有风光美?美其实就在你的心里。

(10)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期间,写过一则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2)只要有一颗坡老般的“闲”心,则夜夜有月明,处处有竹柏!又何须苦苦寻觅到农村到田园到山山水水?

(出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5期,个别地方略有改动)

16、在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自比从桃花源走出的渔人,结合上下文来看,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答:                                    

                                     

17、为什么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却不能舍弃城市生活?(6分)

答:                                   

                                    

18、第(8)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应当如何理解?(4分)

答:                                   

                                  

19、文章最后引用苏拭《记承天寺夜游》有何作用?(4分)

答:                                    

                                     

六、语用题(12分)

20、为下面一段文字拟一个标题。(要求:标题由两个对称的短语构成,不超16个字)(4分)

“熊猫烧香”病毒疫情刚刚得到控制,2月5日至11日一周,一个新的病毒又将在互联网上出现,该病毒名为“电眼间谍(Trojan.Spy.Delf.bsf)”。

据介绍,这是一个能在WIN9X/NT/2000/XP/2003系统上运行的蠕虫病毒。该病毒采用人像的头像作为图标,诱使用户运行。该变种会感染用户计算机上的EXE可执行文件,被病毒感染的文件图标均变为人头像。同时,受感染的计算机还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

答:

21、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处填写出相应内容。(任选两小题)(4分)

示例:  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1)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2)形象表达:眉毛胡了一把抓       抽象表达:       

   (3)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4)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         

答:

22、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积累资料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把“看书”和“动笔”相提并论,这对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不无启发。

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中,你学习并牢固记住了许多课文。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以下其中一篇课文,也写上几句札记。

课文:《阿Q正传》《窦娥冤》《项链》《再别康桥》

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个先驱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肩负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替代的。现实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梦,却很少追梦。我喜欢《山民》。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壮举,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当时间定格于21世纪,“英雄”仿佛褪却了永恒的光环,卸下了移山填的重任,也在喧闹的生活中渐行挺身而出,闯入我们的视线——他们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友、身边人。正是这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却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冷静沉着的智慧,化解一次次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这个拥有众多英雄的古老国度,骄傲着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黄石三中2007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A、看顾/看涨都读kàn,模样mú/ 模棱两可mó,泥沙俱下ní/泥古不化nì;B、挣扎zhēng/挣钱zhèng,未遂/称心遂愿都读suì,应对如流/应运而生都读yìng;C、阑珊/删改都读shān,提挈/锲而不舍都读qiè,字斟句酌/真知灼见都读zhuó;D、堤岸/提防都读dì,难wéi/虎作伥wèi, 故态复/海誓山都读méng)

2、答案:D(A、“坐阵”应为“坐镇”“亟需纠正”应为“亟须纠正”,B、“揖拿”应为“缉拿”,C、“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彬彬有理”应为“彬彬有礼”)

3、答案:A(A、按图索骥: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B、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C、换汤不换药: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D、风雨飘摇: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4、答案B(A陈述对象不—致,应将“在”放存句首。C、句式杂揉,“抓住”和“以……为”不妥。D、动宾搭配不当,“唤起”与“行为”搭配不当)

5、答案:A(B、两个顿号改为逗号,C、括号应放在“斑斑”之后、逗号之前,D、“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句号删除)

二、(12分,每小题3分)

答案:

6.B(“两者融贯”说的是“淳朴重义"和“勇敢尚武”这两种精神)  .

7.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与英雄主义相结合”不是“诸多因素”之一。)

8.B(说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

9.D(湖湘文化的哲学依据是“自强不息”)

三、(9分,每小题3分)

答案:《上枢密韩太尉书》

10、B (见:表现)

11、D (所……的东西/处所;A 、乎:在;B、则:就是;C、且:而且)

12、B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四、(24分)

13、翻译:

(1)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恃”依靠,1分,“发”侵犯,1分,大意正确1分)

(2)这样以后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景致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然后”这样之后,“尽”看尽,大意正确1分)

(3)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志”翻译为动词,1分,“虽”即使,1分,“何为”句式,1分)

14、鉴赏

答案:(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三点每点1分。)

15、填空

(1)曹禺   哈姆雷特

(2)清风徐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铁马秋风大散关   金风玉露一相逢

五、(18分)

答案:

16、(1)两人都从神奇美好的境界走出,两人都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2)两人都了解神奇美好世界的情况,都给人们带来了美好世界的信息

(3)渔人从安乐幸福的桃花源走出,作者则从恬淡宁静的农村走出,两人都是从理想世界进入到现实世界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7、(1)对田园生活的倾心,不过是对令人身心疲惫的都市生活的一种厌倦和回避,而不是对都市生活的否定与放弃。(客观)

(2)农村虽然风光宜人但贫穷落后,城市虽然拥挤喧嚣却繁华舒适,城市的诱惑让人难以拒绝。(客观)

(3)他们欲望太多,贪得无厌,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患得患失,无法舍弃城市生活。(主观)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8、(1)只有放松心灵,才能感受到山水的美。

(2)没有了名利纷争,山水才能触动你的心灵,唤起你的审美体验。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9、(1)以东坡夜游的独特感受来证明“美自心生”的观点。

(2)以东坡的闲适情趣与城里人的心浮气躁作对比,强调有“闲”心才能发现处处风光。(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六、(12分)

20、答案示例:“熊猫烧香”刚走 “电眼间谍"又来

21、答案:答案示例:(1)宰相肚里能撑船(1分) (2)主次不分(1分) (3)风马牛不相及(1分) (4)团结就是力量(1分)(所写内容合乎要求即可得分) 

22、答案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很幽默好笑;再读《阿Q正传》,觉得阿Q和无聊下流。阿Q率真、质朴、自尊,任性、愚昧、自贱,几乎集合了所有中国人身上的奴才特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寻找到自己的身影。

七、作文(60分)

  参看2006年高考平分标准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